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坚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开拓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邓小平理论包含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基本观点: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二是“三个有利于”的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基础和前提,“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的延伸,是实际工作的根本判断标准,具有极强的理论针对性、具体实践性和政策操作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一致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才能彻底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关于“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思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就多次加以强调。他在《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的谈话中讲道:“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今后,政治路线已经解决了,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当主要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各条战线的各级党委的领导,也都要用类似这样的标准来衡量。” 1979年10月,他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在1982年1月,他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同外宾谈话谈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1987年3月,在《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的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把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概括为生产力标准,并作了比较完整的阐述,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报告把生产力标准作为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的“核心问题”加以阐述,强调无论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标准就更加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党的十三大以后,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只有紧紧抓住生产力不放,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坚持、重申和发挥了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重要思想,并把落实这个标准和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报告指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提出要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努力寻找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认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利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应该说,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不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把坚持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观点,提高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的高度来认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开拓改革开放新局面,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

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再发挥

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中,最根本的、最关键的还是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说到底就是生产力标准。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并发挥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并坚持了生产力决定作用的观点和生产力标准的观点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命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并从这个根本点出发领导全党确认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任务,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要想把这场革命进行到底,必须彻底地清除思想障碍,思想大解放会促进生产力的大解放。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错误倾向,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阻碍人们的行动步伐。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不能纯而又纯,有些非社会主义性质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的补充而发挥其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如果把现阶段必然出现、应该允许存在的东西加以排斥,把若干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东西,看成与社会主义绝对不相容的东西,势必超越阶段,改革开放就不可能迈开步子。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需要用一个正确的判断标准来引导大家,统一大家的认识,作为判断改革成败、得失、是非的标准,作为考虑一切问题、制定一切政策、采取一切举措的出发点。正是在这样的客观形势下,邓小平同志既坚持了,同时又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观点、生产力标准的观点,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全面阐述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表现出中国共产党能够引导人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完全具有领导全国人民走自己的道路,紧紧抓住生产力不放,真正把中国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能力。

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和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再重申、再发挥,使人们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实践标准的大讨论,为我们党重新确立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拨乱反正,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为冲破长期以来禁锢人们的思想枷锁,并为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开辟了道路。从倡导实践标准到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再到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三个有利于”观点的全面阐述,充分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改革开放的一贯性和坚定性。

坚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正确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东西,对于我们警惕右,防止“左”,进一步解放思想,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观点告诉我们,既然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判断社会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是否正确的最终尺度,那么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来谈论什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就是用空想的原则、抽象的教条来裁剪火热的现实生活,就会在思想上陷入唯心史观的泥潭,在政治上导致“左”的路线,在实践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这里,关键在于科学地掌握姓“社”与姓“资”的标准,用“三个有利于”这个根本判断标准来分析这个根本问题,许多疑惑不解就会一扫而光。如果离开这个标准,也就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就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就会陷入主观随意性,甚至可能会重复历史上“左”的东西,会重犯历史性的错误。如果我们一旦解决了这个根本判断标准的认识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抛掉沉重的思想包袱,冲破思想樊笼,就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大胆地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开拓改革开放新局面的锐利思想武器。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进改革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重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他强调指出:“在新世纪将要到来的时刻,我们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的大问题。”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必须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使经济体制改革有新突破,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改革开放要迈出新的步伐,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如果不按照“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突破思想禁忌,是无法开拓改革开放新局面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比如,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比重有所上升,国有企业不景气,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国有企业改革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战。围绕着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全国上下展开了深入的思考、研讨,甚至有些同志心存疑虑,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争论还不少。比如,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所有制成分的多种化,公有制主体如何体现,可不可以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引进外资发展混合经济会不会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等等。有些争论一下子统一不起来,影响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就需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改革开放的具体步骤、具体措施的是与非,来看一看应该不应该干,来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来全面推进改革。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应当有各种实现形式,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对统一认识、推进改革,作用重大。长期以来,我们有些同志在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上思想禁锢,以为国有企业,合资经营,实行股份制,企业性质就不姓“公”了,不姓“社”了;以为搞混合所有制经济,搞股份合作制,就会引起“私”有化,这实际上是自己束缚自己。从“三个有利于”的出发点来判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是改革理论的重大突破。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搞现代化企业实行股份制有利于支持大型企业进行资产优化组合。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提高职工主人翁责任感,把经营与职工利益联系起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完善。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发展混合经济,有利于壮大发展民族经济,有利于民族工业上档次,必须大胆积极地引进外资。尤其要提倡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实践表明,各种形式的私营经济,对于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补充经济、活跃市场是有效的,要继续鼓励、引导,以让其发展,更好地起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五大报告以“三个有利于”观点作为根本判断标准,为改革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充分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ax+xE3RkXbgyPHneo9CgLTtzpwZ6kd8Cr3+vXt45a+GOtEix6myoOp5qrSBF9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