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大拔罐疗法,弄清病因再下手

拔罐的方法各不相同,每种拔罐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及适用的疾病和部位,根据病情需求,采取不同的拔罐疗法,通过罐体对身体的刺激,达到缓解病痛、强身健体的目的。常见的拔罐方式有走罐、闪罐、留罐、药罐、刺血拔罐、留针拔罐等。

走罐

走罐亦称推罐,是指在罐具吸拔住皮肤后,再反复推移罐具,扩大拔罐面积的一种拔罐方法。走罐法兼有按摩作用。拔罐前,先在罐口及走罐部位涂抹一些润滑剂,如液状石蜡、凡士林等,也可根据病情选用红花油、消炎止痛膏等,以增强疗效。罐具吸拔后,用手扶住罐底,用力在应拔部位上下或左右缓慢地来回推拉。推拉时,将罐具前进方向的半边略提起,以另一半边着力。一般腰背部宜沿身体长轴方向来回推拉;胸胁部宜沿肋骨走向推拉;肩部、腹部宜用罐具在应拔部位旋转移动;四肢部宜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推拉、旋转的速度宜缓慢,每次推拉移动的距离不宜过长,推拉至皮肤呈潮红、深红、起丹痧点时为宜,及应当有痛感时停止。

此法宜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肩膀、脊背、腰臀、大腿等。走罐部位多以督脉、背俞穴、膀胱经为主,以激发阳气的温煦作用,祛除寒邪。拔罐时所用罐具的罐口必须十分光滑,防止擦伤皮肤。

闪罐

闪罐是指将罐具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一拔一取,如此反复的一种拔罐方法。操作时,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蘸有适量酒精的棉球,点燃后迅速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吸附走罐于应拔部位,然后立即将罐取下,如此反复多次,至皮肤潮红为宜。操作者应随时掌握罐体温度,如感觉罐体过热,可另换罐继续操作。

反复的拔罐、起罐,对神经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以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主要适用于以风邪为主的疾患,如肌肤麻木、疼痛,肌肉萎缩,脏腑功能减退及各种过敏性皮炎等。

皮肤不平整、容易掉罐的部位可用此法。

留罐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拔罐疗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即将罐拔住后,在治疗部位上留置一定时间,直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宜。根据所拔罐具数量不同,分为单罐法和多罐法两种。凡病变部位较小或压痛点为一点,可用单罐法;病变范围广泛,病情复杂者,用多罐法。一般留罐时间为 5~10 分钟,吸力强的可以留罐时间短些,吸力弱的可以留罐时间长些。儿童及年老体弱者拔罐时,应适当缩短留罐时间。

留罐法可用于各种疾病,寒证,脏腑病,久病且发病部位局限、固定者,多选用此方法。对其他如经络受邪(外邪)、气滞血瘀、外感表证、皮痹、麻木、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症,均有疗效。

药罐

药罐法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药物及罐具,也可与针罐法、走罐法等综合应用。此法适用范围广、疗效好,具有拔罐与药治的双重治疗效果。

药罐法虽治疗范围广,但操作要求高,容易烫伤,操作者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后才能使用,一般不建议在家自行使用药罐法。

留针拔罐

简称针罐,是指拔罐与针刺配合应用的一种拔罐方法。操作时,先用酒精棉球局部消毒。在相应的穴位上针刺“得气 ”后,将针留在原处,以针为中心用罐把针罩住,5~10 分钟后,待皮肤潮红、充血时,将罐轻轻起下后再出针。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加强针刺效果的作用。留针拔罐时,进针后留在皮肤表面上的针柄长度,要小于罐具的高度,以避免将针撞到深处造成损伤。罐具以透明为佳,以便随时观察罐中情况。对胸背部、胁腹部、肾区,以及有大血管、神经分布的穴位等,不宜深刺。

留针拔罐疗法适合比较顽固的病症,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垂直刺下、垂直提起,速度、用力要均匀,以减少患者痛苦。患者若要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咨询专业医生。

刺血拔罐

刺血拔罐是用三棱针或注射针头刺穴位、病灶部表皮显露的小血管,使之出血或出脓,然后立。刻拔罐,或用梅花针在治疗部位轻轻叩刺至皮肤潮红或有出血时,然后立即拔罐的方法

进行刺血拔罐前,要先对针具及施罐部位严格消毒,以免发生感染。拔罐放血时,达到治疗所需的放血量即应起罐。一般不管针刺面积大小或拔罐数量多少,每次出血总量以不超过10毫升为宜,治疗丹毒时可适当增加出血量。为便于观察,宜选用透明罐具。出血量过多时,应立即起罐,并按压止血。拔瘀血或脓肿时,若出血缓慢,皮肤有皱缩凹陷,说明瘀血或脓液基本拔出,应时起罐。

刺血拔罐法常用于急证、热证,及表现亢奋,具有红、热、痛、痒、游走不定等实证者,如发热、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皮肤瘙痒、丹毒、疮痈、急性软组织损伤等。

进行刺血拔罐前,先用 75% 酒精在治疗部位消毒,起罐后,应及时清洗罐具,消毒灭菌后才能再次使用,以防止交叉感染。有严重出血倾向及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刺血拔罐。 QqCpPOACrWJiZWWSegF6muAwDic6fs34X1MZpNgCpn9m7CZRv34Dp0MNHMsC7KbE



拔罐的时间和体位问题

把握拔罐时间

拔罐时间及疗程与拔罐的疗效密切相关。只有掌握正确的留罐时间,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闪罐、走罐的治疗时间以局部或罐下皮肤出现潮红或痧块、瘀斑等为度;留罐法则因方法不同,要求待局部皮肤出现潮红、紫斑等反应,一般留罐 5~10 分钟;刺血拔罐法应以瘀血或脓液全部拔出,或达到治疗所需的出血量即应起罐。使用大罐时间应稍短,使用小罐时间应稍长。年轻力壮者可时间长些,年老体弱者或儿童时间要短些。新病、轻症留罐时间宜短,旧病、重病留罐时间宜长。头部、面部、颈部、肩部、上肢留罐时间短,腰背部、臀部、腹部、下肢留罐时间长。留罐的时间应根据不同的拔罐方法,结合病人的病情耐受程度,灵活而定。

拔罐疗程有间隔

急性病每天 1 次,病情重、疼痛剧烈者可每天 2~3 次(拔罐位置要改变)。慢性病每天 1 次,治疗2~3 个疗程,一般 7~10 天为 1 个疗程。无明显效果,应改用其他疗法。

特殊手法致瘀斑、痧块等,应待其消退后再拔,一般 2~5 天 1 次,亦可交替选穴,每天 1 次。

拔罐要采取什么样的体位

俯卧位: 患者俯卧于床上,两臂顺平摆于身体两侧,颌下垫一薄枕。此体位适于拔背部、腰部、臀部、双下肢后侧、颈部等处。

侧卧位: 患者侧卧于床上,同侧的下肢屈曲,对侧的腿自然伸直(如取左侧卧位,则左侧腿屈曲,右侧腿自然伸直),双上肢屈曲放于身体的前侧,此体位适于拔肩部、臂部、下肢外侧等处。

仰卧位: 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双上肢平摆于身体两侧。此体位适于拔胸部、腹部,双侧上肢、下肢前侧,头面部和胁肋部等处。

坐位: 患者倒骑于带靠背的椅子上,双上肢自然重叠,抱于椅背上。此体位适于拔颈部、肩部、背部、双上肢和双下肢等处。 QqCpPOACrWJiZWWSegF6muAwDic6fs34X1MZpNgCpn9m7CZRv34Dp0MNHMsC7KbE



罐印反映体质和身体状况

当留罐一定时间或施用闪罐、走罐等手法后,皮肤颜色与形态会有所变化,就形成了罐印。罐印可为潮红、红点、紫斑等,甚至出现深红、紫黑、青斑,触之微痛。每个人由于体质和身体状况不同,拔罐后罐印的颜色、形态也会有所不同。罐印紫黑,则有血瘀;罐印鲜红,则为气阴两虚或为风热型的过敏体质;罐内有水汽,则说明拔罐部位有湿气……

这些罐印是由于拔罐时罐内产生的气压使局部组织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而产生的。患者会感觉局部有牵拉、紧缩、发胀、温暖、透凉气、酸楚、舒适等反应,部分患者拔罐时疼痛逐渐减轻。若患者无明显不适,3~5 天后罐印可自然消退,不需做任何处理。下面让我们根据罐印来了解一下自己的体质和身体状况吧。

罐印紫黑(图 1)并且发暗,一般表示体有血瘀(如月经不畅、痛经或者心脏供血不足等状况),如果患处受寒较重,还会出现紫黑并且发暗的印迹。如果印迹数日不退,常表示病程已久,治疗时间需稍长一些。如果走罐出现大面积黑紫印迹,则提示风寒所犯面积较大,应对症处理,驱寒除邪。

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有寒凝血瘀之证。

罐印表现为散紫点(图 4),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淡紫发青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以虚证为主,兼有血瘀,如果在肾俞穴处呈现,则表示肾虚;如果在脾俞穴的部位出现,则表示气虚血瘀。此处常伴有压痛。

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或过敏体质属于风热证者也会出现此印迹。

罐印显现出鲜红散点,通常会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并且不高出皮肤。如果集中在某穴位及其附近,表示该穴位所在脏腑存在病邪。

罐印灰白,触摸无温热感,多表示为虚寒和湿邪之证。

罐印表面有纹络并且微痒,显示为风邪和湿证。罐印出现水泡,显示体内湿气重,若水泡内有血水,是热邪湿毒的反映。

拔罐部位出现水疱、水肿,显示体内水汽过多,表示患有气病诸证。

出现深红(图 3)、丹痧(图 2)罐印,或者按揉有微痛并且身体发热者,表示患热毒证;身体不发热者,表示患瘀证。

皮肤颜色不变,触摸有不温者,提示患虚证。

吸拔后没有罐迹或者虽有但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者,多表示病邪尚轻。当然,如取穴不准时也会拔无罐迹。最好多拔几次,以确认是否有病证。 QqCpPOACrWJiZWWSegF6muAwDic6fs34X1MZpNgCpn9m7CZRv34Dp0MNHMsC7K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