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大拔罐疗法,弄清病因再下手

拔罐的方法各不相同,每种拔罐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及适用的疾病和部位,根据病情需求,采取不同的拔罐疗法,通过罐体对身体的刺激,达到缓解病痛、强身健体的目的。常见的拔罐方式有走罐、闪罐、留罐、药罐、刺血拔罐、留针拔罐等。

走罐

走罐亦称推罐,是指在罐具吸拔住皮肤后,再反复推移罐具,扩大拔罐面积的一种拔罐方法。走罐法兼有按摩作用。拔罐前,先在罐口及走罐部位涂抹一些润滑剂,如液状石蜡、凡士林等,也可根据病情选用红花油、消炎止痛膏等,以增强疗效。罐具吸拔后,用手扶住罐底,用力在应拔部位上下或左右缓慢地来回推拉。推拉时,将罐具前进方向的半边略提起,以另一半边着力。一般腰背部宜沿身体长轴方向来回推拉;胸胁部宜沿肋骨走向推拉;肩部、腹部宜用罐具在应拔部位旋转移动;四肢部宜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推拉、旋转的速度宜缓慢,每次推拉移动的距离不宜过长,推拉至皮肤呈潮红、深红、起丹痧点时为宜,及应当有痛感时停止。

此法宜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肩膀、脊背、腰臀、大腿等。走罐部位多以督脉、背俞穴、膀胱经为主,以激发阳气的温煦作用,祛除寒邪。拔罐时所用罐具的罐口必须十分光滑,防止擦伤皮肤。

闪罐

闪罐是指将罐具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一拔一取,如此反复的一种拔罐方法。操作时,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蘸有适量酒精的棉球,点燃后迅速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吸附走罐于应拔部位,然后立即将罐取下,如此反复多次,至皮肤潮红为宜。操作者应随时掌握罐体温度,如感觉罐体过热,可另换罐继续操作。

反复的拔罐、起罐,对神经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以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主要适用于以风邪为主的疾患,如肌肤麻木、疼痛,肌肉萎缩,脏腑功能减退及各种过敏性皮炎等。

皮肤不平整、容易掉罐的部位可用此法。

留罐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拔罐疗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即将罐拔住后,在治疗部位上留置一定时间,直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宜。根据所拔罐具数量不同,分为单罐法和多罐法两种。凡病变部位较小或压痛点为一点,可用单罐法;病变范围广泛,病情复杂者,用多罐法。一般留罐时间为 5~10 分钟,吸力强的可以留罐时间短些,吸力弱的可以留罐时间长些。儿童及年老体弱者拔罐时,应适当缩短留罐时间。

留罐法可用于各种疾病,寒证,脏腑病,久病且发病部位局限、固定者,多选用此方法。对其他如经络受邪(外邪)、气滞血瘀、外感表证、皮痹、麻木、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症,均有疗效。

药罐

药罐法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药物及罐具,也可与针罐法、走罐法等综合应用。此法适用范围广、疗效好,具有拔罐与药治的双重治疗效果。

药罐法虽治疗范围广,但操作要求高,容易烫伤,操作者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后才能使用,一般不建议在家自行使用药罐法。

留针拔罐

简称针罐,是指拔罐与针刺配合应用的一种拔罐方法。操作时,先用酒精棉球局部消毒。在相应的穴位上针刺“得气 ”后,将针留在原处,以针为中心用罐把针罩住,5~10 分钟后,待皮肤潮红、充血时,将罐轻轻起下后再出针。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加强针刺效果的作用。留针拔罐时,进针后留在皮肤表面上的针柄长度,要小于罐具的高度,以避免将针撞到深处造成损伤。罐具以透明为佳,以便随时观察罐中情况。对胸背部、胁腹部、肾区,以及有大血管、神经分布的穴位等,不宜深刺。

留针拔罐疗法适合比较顽固的病症,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垂直刺下、垂直提起,速度、用力要均匀,以减少患者痛苦。患者若要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咨询专业医生。

刺血拔罐

刺血拔罐是用三棱针或注射针头刺穴位、病灶部表皮显露的小血管,使之出血或出脓,然后立。刻拔罐,或用梅花针在治疗部位轻轻叩刺至皮肤潮红或有出血时,然后立即拔罐的方法

进行刺血拔罐前,要先对针具及施罐部位严格消毒,以免发生感染。拔罐放血时,达到治疗所需的放血量即应起罐。一般不管针刺面积大小或拔罐数量多少,每次出血总量以不超过10毫升为宜,治疗丹毒时可适当增加出血量。为便于观察,宜选用透明罐具。出血量过多时,应立即起罐,并按压止血。拔瘀血或脓肿时,若出血缓慢,皮肤有皱缩凹陷,说明瘀血或脓液基本拔出,应时起罐。

刺血拔罐法常用于急证、热证,及表现亢奋,具有红、热、痛、痒、游走不定等实证者,如发热、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皮肤瘙痒、丹毒、疮痈、急性软组织损伤等。

进行刺血拔罐前,先用 75% 酒精在治疗部位消毒,起罐后,应及时清洗罐具,消毒灭菌后才能再次使用,以防止交叉感染。有严重出血倾向及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刺血拔罐。 +5oAV67wTpPlMqHmNHOZkuQQuSJL8oUwd3cdn0k9lJwJX2YhqPkeoJJf5lnmI2c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