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是指用中草药原料制成药物的过程。一般采用修制、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制法。按照不同要求及药材自身的性质,将药材加工成饮片。主要目的是加强药物的效用,减除毒性或副作用,便于储藏及服用等。
刮去茸毛的鹿茸。
修制后,便于储藏。
修制是最简单的炮制方法,是在准备阶段对药物进行纯净、粉碎和切制的处理。
拣:拣去非药用部分和杂质,一般是除净核粒、果柄、枝梗、皮壳、虫蛀、霉粒、走油种仁(油粒)、泥块、沙石等,如枣仁、柏子仁拣净核壳,连翘拣去果柄,杏仁拣净油粒,佩兰、荆芥拣去须根和杂草,乳香、没药拣去木屑,五灵脂拣去泥沙。
摘:将根茎类、花叶类等药物的残茎、叶柄摘除,使药物纯净,如夏枯草摘除梗柄,川连摘除绒根及叶柄等。
揉:某些药物须揉碎后,再通过筛、簸除去茎梗杂质,如桑叶、臭梧桐叶等;某些质地松软而呈条状的药物,须揉搓成团,便于调配和煎煮,如竹茹、谷精草等。
擦:用两块木板,将药物置于中间来回摩擦,达到除去外皮和擦碎的目的,如莱菔子、火麻仁、牛蒡子等。
磨:用石磨垫高磨芯,把药物磨去外皮、壳、刺等,如扁豆衣、刺蒺藜、苍耳子等。
刷:用刷子刷去药物表面的灰尘或茸毛,如枇杷叶、石韦须刷去叶背的茸毛;瓦楞子、牡蛎须刷去沙土。
刮:用铁刀、竹刀或瓷片刮去药材外面的粗皮或青苔,如杜仲、肉桂、厚朴、黄檗等;刮去茸毛的有金狗脊、鹿茸等。
镑、刨:用镑刀或木刨,将药物镑刨成薄片,便于入药煎汁,如鹿角片、羚羊角片、檀香片、苏木片等。
剥:将药物敲击后,取壳去种仁,或取仁去壳,如蔻仁、蔻壳、草果仁、砂仁壳、使君子仁、石莲肉、白果、桃仁、杏仁等。
切:切法广泛应用于根茎类、藤木类、皮壳类、叶类、草类药材,将原药或润软后的药材,按不同的药物用刀或切片机切成片或小块。一般分横切的圆形咀片,斜切成斜片,直切成顺片,横切或直切成丝、方块等。
水制是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
淋洗:用水来冲洗药物,以去掉泥土杂质或使药材软化。
润泡:药物软硬程度不一,有时则需要将质地坚硬的药材置于清水或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当中,使药材软化,以除去药材的毒性。
喷洒:对于一些不宜用水浸泡,但需潮湿者,可采用喷洒湿润的方法。
淘洗:用水清洗药物,以去掉泥土等杂质,但要注意时间不宜太久,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的疗效。
水飞:先将药物适当破碎后,置于容器中,加入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再加适量水搅拌,大颗粒下沉,倾出混悬液,然后将剩下的大颗粒继续研磨,如此反复,至研细为止,最后将不能研磨的颗粒作为杂质弃掉。将混悬液合并静置一旁,沉淀后,除去上部的清液,将沉淀的药物研磨成极细的粉末。
药材回软后,再切片。
火制是将药物经火进行加工处理的办法。
炒:将洗净或是切好的药物,置于加热的容器内,用不同程度的火力继续加热,并在炒制的过程中不断翻炒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煅:将药物放在无烟的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炮制方法。
炙:将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的方法。根据所加辅料的不同,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蜜炙等。
烘焙:将药物用小火加热使之充分干燥,以达到降低毒性、便于粉碎的目的。
蜜炙黄芪片炒至不粘手为宜。
水火共制是用水又用火进行加工炮制的方法。主要有蒸、煮、淬等。
蒸: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可以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作用。
煮:将清水或液体辅料和药物置锅中同煮,可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炖:使用砂锅等容器,将水或液体辅料同药物烧沸以后,转中小火长时间炖煮,可以增强疗效,缓和药性。
: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立即取出。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药用成分。
淬:是将药物燃烧变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炖药,应使用砂锅。
制霜:药物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后的松散粉末或是析出的小晶体。目的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毒副作用,增强药物的疗效。
发酵: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目的是改变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扩大药物品种范围。
发芽:使成熟的果实或者种子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萌发幼芽,古称蘖法。目的是改变或产生新的功效。
陶器,保温良好。
干燥:干燥有晒干、烘干、阴干等方法,但必须注意干燥温度。温度过高会影响药材的有效成分。容易受温度影响的药材应在 4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干燥为好。根类和地下茎类药物干燥以 30~65℃为宜,浆果类以70~90℃的温度为宜。
储藏:在低温的环境下储存,存放时最好能使用干燥的非铁器类的密封罐,若是有经常取药的情况,也可以将药品制成小包装,以免整体受潮。
蜜炙的药,用瓷器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