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要有消化知识的能力

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

——《传习录》

要成为有卓越成就的人物,就必须接受大量的知识。但仅仅记住这些知识是没用的,关键还要能消化它们,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王阳明是怎样做的呢?

一天,于中等人陪侍王阳明一同进餐,王阳明说:“饮食就是为了滋养我的身体,吃了要消化;假如仅仅是积在肚里,就成消化不良的痞病了,如何能促进身体的生长?后世的学者博闻强记,只是把知识积存在胸中,这都是食而不化的毛病。”

我们往往以为做学问就是要从外界大量吸收广博的知识,殊不知,如果不能运用,虽然肚子里装了一大堆东西,却毫无益处,反而会因此得病。

在王阳明看来,学习广博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进行“消化”的能力,也就是能根据具体情况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能力,否则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毛病。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有这种困惑,他们学了很多专业,懂得很多知识,但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却屡屡碰壁,做什么事都难逃失败的厄运。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不是说知识改变命运吗?为什么自己有这么多知识,还不能改变命运呢?这是因为书籍上所记载的知识并不等于是自己的学问,更不是自己的智慧。陆游的诗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是很肤浅的,要真正掌握某件事,必须切切实实地去实践才行。

可以说,能背诵一些知识不是我们的目的。通过阅读和记忆,每个人都能够将许多知识存入自己的头脑中,但要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为我所用,必须运用另一种独特而神奇的工具——思考。学习用“心”思考,让知识化为智慧融入自己的心中,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王阳明后来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在知识上求解,只要求做切身功夫,求真实体验。

有一次,他问学生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

九川说:“自觉不同往时,操持常不得恰好处,此乃是恰到好处。”

王阳明说:“可知是体来的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

九川说:“此功夫却于心上体验明白,只解书不通。”

王阳明说:“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

王阳明的“心明白,书自然融会”,并非夸张。一个人若开悟了,往往一理通、百理通,书上原先不懂的,如今一看就明白,心领神会,化为自己的智慧。

不但读书如此,学习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在刚开始都要很专注地刻意去学去做。当初步掌握其基本原理后,需要进一步学习,慢慢在心里琢磨其中的内在规律,将这些知识输入到潜意识中去揣摩、体会……随着揣摩、体会的深入,逐渐进入忘物忘我的境界,这时所学的事似乎已经消失了,心中已没有这件事的存在,但却能随心意、恰到好处地去做它,其实,世上的一切事情都是这样在“无心”中做成的。

如果一个人仅满足于用头脑去死记一些知识,以为这样便能灵活运用,那他就错了。因为头脑的特点是善于分别、计较,运用贮存在这里的知识时,就会经常处于散乱和冲突之中,而当他面临一件具体的事情时,就会一筹莫展,不懂得从哪里下手。

只有当他不是用头脑,而是用心去运用那些知识时,思想才能保持安定。再去做事情就能保持冷静的洞察力,方向就会明确,做什么都能符合客观规律,这样就容易成功了。

当你得了某个道理,又能不被这个道理所束缚,保持一种空虚无物、活泼灵动的境界,这时你才能既不拘泥于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又能随心所欲地发挥那些知识经验的作用,洞悉一切规律,将知识化为一种本能的智慧,从而从心里自然而然地将它们发挥出来。 oX3x3V12f2LIpVcBzgDhcrD1wnzSqQNpKf1OHkKbUNjuzVCTFEmHfniiFr2brs2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