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短处,是不可能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的。唯有正确认清自身的缺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也才能切确知道自身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在心理学领域,木桶理论的提出告诉人们,一只木桶究竟能盛多少水,并非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当然,我们并不能把人简单地比喻成一只木桶,也未必可以把木桶理论直接套用到自己身上。在很多时候,人的发展取决于人的长板,因为唯有把长处发扬光大,人们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使自己傲然屹立于竞争之中。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需要有自知之明。常言道,人贵在自知,一个人只有真正了解自身,才能明白自已到底适合做什么,又应该回避怎样的遗憾和缺憾。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减少很多弯路,从而提高效率,事半功倍。但遗憾的是,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自认为了解自己,也因此他们从没有积极主动地认识到自己需要加深对自身的认知。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是非常容易受到暗示的动物。尤其是当外界的暗示来自于他们信任仰视的权威人士,或者是他们非常在乎和尊重的关键人物时,他们更加容易受到他人的误导,从而对自身认知产生偏差。诸如现代社会的小学教育,坚决杜绝父母或者老师给孩子们贴标签的行为。这是因为孩子们的自我认识能力原本就没有发育完善,而父母和老师又是他们最在乎和尊重的人,因而父母和老师的无心话,很容易对他们形成深远的影响。举例而言,假如父母说孩子五音不全,根本不适合唱歌,那么孩子也许在未来很多年都不敢引吭高歌,由此一来人生也必然少了很多乐趣。再如,假如老师说孩子在写作方面没有天赋,那么孩子也许就会放弃用笔来书写自己的内心,从而导致书面表达能力越来越弱。实际上,也许前者歌喉非常优美,后者文笔成熟,表达能力很强,却最终就这样被父母或者老师的简单定论耽误了。
正如一首诗中所说的那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对于自己的认知也是如此,唯有摆脱主观,我们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地认知自己,也才能拥有自知之明,从而帮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奋进。
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非常调皮捣蛋,这让他的父亲很头疼。后来,直到爱因斯坦16岁那年,他才从父亲讲述的故事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从而对自我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也由此奠定了他的人生基础。
那天,父亲对爱因斯坦说:“昨天,我和你的杰克叔叔一起去清扫烟囱。当时,杰克叔叔在前面,我跟在后面。因为烟囱内部空间逼仄,所以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爬到上面。等到把烟囱清洁完,我们还按照之前一样一前一后下了烟囱。直到钻出烟囱之后,我才看到杰克叔叔的脸上几乎变成了煤炭的颜色,他的后背上也都是黑漆漆的烟灰。这时,我想我自己的身上一定也这么脏,脸上肯定也看不清楚眉眼鼻子了,因而我马上跑到河边认认真真地把自己清洁干净。但是让我纳闷的是,杰克叔叔只是简单地洗了洗手。”
“我问杰克叔叔,你怎么不洗澡呢?他马上反问我,为什么要洗澡呢,你为什么要洗澡呢!我说,简直太脏了,不洗的话没法见人,但是杰克却大惊小怪地说这哪里脏啊!后来,他就大摇大摆地走到街上去了,人们全都像看一个疯子一样看着他。直到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他才知道自己多么脏。后来,我们才明白,原来我们的眼中只看到了对方的样子,因而就把对方当成自已的参照物。在爬烟囱的过程中,杰克叔叔始终在前面,因此烟囱里的煤灰全被蹭到他的身上,而我在后面就显得比较干净。因而,当我看到杰克叔叔的样子时,以为自己一定也和他一样脏,所以赶紧跳进河里把自己洗了个干净;同样的道理,当他看到我的模样时,也自觉和我一样干净,所以只简单地洗了洗手。”
听了父亲讲述的这个故事,爱因斯坦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父亲却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要想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就一定要以自己作为镜子,而不要盲目地以他人作为参照物。否则,我们的自我认知一定会差之千里,最终闹出笑话。”
正是这个故事,让爱因斯坦领悟到人生的深刻道理,从此之后他再也不自以为是,而是想方设法进行自我认识,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发挥自身的优点,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对于任何人而言,作出正确的自我认知都是很难的事情,也是人生之中一门高深的学问。尤其是对于那些自以为了解自己的人而言,其实他们根本对自己一无所知,所以才会自认为了解自己。纵观古今中外,一切成功人士无一不是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才能扬长避短,最终找到属于自已的成功之路。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战场,也适用于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