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生死两相安

成人之怕死犹如儿童之怕入暗处;儿童的天然的恐惧因故事而增加,成人对于死的恐惧亦复如此。当然,静观死亡,通往另一世界的去路者,是虔诚而且合乎宗教的;但是恐惧死亡,以之为我们对自然应纳的贡献,则是愚弱的。

——论死亡

一般人皆认为,死亡是最无意义的东西,更多的人认为死是一种结束,离别是一种割裂,而人生就是由这些生生死死、离离别别构成的,这让人恐惧不已。其实说起来,人们喜生厌死,根本原因是将他们总将两者截然两分。实质上,“生”与“死”犹如连体婴儿,人类是无法将它们分开的。培根曾说,“死亡与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一个婴儿的降生也许与死亡同样痛苦”,死是蕴含在生命之内的,宇宙间的有生之物无不如此。

人生一世,有生必有死。死亡的存在,使“生”的意义更加突出而珍贵。因为死亡,人们认识到生命是有限的,认识到我们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是弥足珍贵的。为了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为了让我们人生的每一步都烙下深深的印记,死亡以它特有的形式,时刻警醒着人们珍惜生命中的点滴。

从前,有个热心访道的某教修士,访道途中听说舍卫国人通晓经义、大道,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人民。于是他千里迢迢地来到了舍卫国。经过某处田野时,他看见有一对父子模样的人在田间耕地。儿子不慎遇到毒蛇,被蛇咬伤。父亲不理不顾,仍自在耕地。不一会儿,儿子中毒死了,父亲见状,未尝有异色。修士甚是奇怪,确定了亡者是生者的亲生儿子后,他更是惊异于父亲的平静。父亲说:“即便我哭得天昏地暗,废寝忘食,对亡者又有何益?我家住在城东面,您是要进城吗?那就麻烦您给我家里传个话,就说我儿子已经死了,送饭的时候不必准备他的了。”

修士心想,这个人亲儿子死了,不仅不难过,反而惦记着饭食的事,真是没有一点慈爱。他来到城东的农人家,对死者的母亲诉说了这件事,并针对死者父亲的平静表达了自己的疑惑。死者母亲便告诉他:“儿子就像一个过客,要来便好好接待,要走也不强留。为此伤痛,可谓痴人。”修士见死者母亲也如此心肠,便又向死者的姐姐诉说了这事,见其行状,又问道:“您的弟弟死了,您为何一滴眼泪也没有?”这位姐姐答道:“一家中的兄弟姐妹,就像暂时被绑在一起、放在水边的柴禾。绳子总会断,柴禾也会落入水中随波逐流。彼此之间本就难以相互照应,又何必耿耿于怀呢?”修士无奈,又找到死者的新婚妻子,告知此事。同样,妻子并不悲戚,对修士说:“夫妇相聚,转瞬须臾。有缘则聚,无缘则散。你看那林中的鸟儿,晚上在一个枝头休息,白天便各自飞去。人的寿数、缘分都是命定的,没什么好强求。”修士又找到亡者家中老奴,老奴道:“主人和家奴的关系,就像大牛和牛犊。牛犊要跟着大牛才有饭吃,家奴要靠主人才活得下去。大牛出事了,牛犊也没办法。寿命无常,我难过又有什么用。”这些人的话语,有如三九天的一盆盆凉水,不断浇到修士头上。他头昏眼花,暗自想道:“我慕名而来,想探寻经义大道,却看得、听得这些情状。这几个铁石心肠的人着实让人失望。”

修士来到佛祖面前,将途中所见所闻统统告诉了佛祖,要佛祖给个论断。佛祖说:“这五个人都知道诸行无常的道理,能够乐天知命,是明经达道的智者。不管什么身份、学识、品性,每个人都要经历蜕化这一步,这绝不是忧伤悲戚能阻止或改变的。”听完如来这一番开解,修士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他说:“听了佛祖的教诲,快乐得就像病体康复,就像渴时得以痛饮,就像盲人重见光明,就像常人走出暗室,重见天日。”说完,他行礼如仪,然后便高兴地回去了。

看完这个故事之后,很多人的想法更接近听了如来教诲之前的修士,因为困扰人们人生的最大苦恼就是生死和离别。作为尘世中的一介凡夫俗子,如果没有如来的佛眼,谁又能看得透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从而淡然面对生死呢。即使如此,死亡仍是我们每个人都逃不脱的人生宿命,即使恐惧、害怕,我们仍将会面临死亡。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就可以发现,从实质上说,死亡也是一种成长,它是人生的最后一个成长阶段。直到逝去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着。因此,对于死亡,我们不必恐惧,也无须恐惧。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深入地探索,在探索中寻求死亡包含的哲理。

有生必有死,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踏上了走向死亡的旅途。我们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够学会在体验生命的过程中去沉淀、积累对死亡的思考和探索。在这份思考和探索中,我们会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努力地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更大的发展,从而更有价值。

珍惜生命、珍爱生活,把握人生中的每分每秒,不断努力地开创天地,珍视身边的每一份感情、每一个同伴,不畏艰险、不惧改变,大胆尝试人生百味——当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些时,那么他在弥留之际,便会心无所惧、淡定平和。他会为自己即将迎来的长眠而欣慰,更会因自己的逝去为另一个生命的诞生作出的基础而感到喜悦。这种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死两相安”。 Z/VTKt4QGuBc+q2Je6AAXOU/OK3M9yUVKph1bKGPVMawCx37DzZsbw96Pa313hU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