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领导者沉溺于企业运营管理细节会产生哪些弊端?
b.为什么有的领导者既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又不了解员工?
c.领导者做哪些事才能让企业和员工实现深度执行?
企业的运营管理是由无数大小事务共同构成的。领导者做不完所有的事,必须根据职能分工把工作分配给各个员工,自己主抓组织管理工作。有些事即使领导者可以做好,也不该由他们负责。沉溺于企业运营管理细节的领导者,往往看不清团队管理的大局,疏忽了自己分内的工作。
无论你是哪种管理风格的领导者,都应发挥带头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在组织中服众。如果你的团队执行力不强,那不妨先检查一下自己是否认真履行了以下七项基本使命。
使命一:了解企业和员工
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企业和员工,是一切管理工作的起点。领导者如果不知道企业的发展现状,不清楚团队成员每天在干什么,就只能胡乱发号施令,根本无法做出有效的管理行为。
组织规模越大,领导者掌握信息就越困难,一般只能从部下的工作汇报中了解情况。这就可能造成对很多人和事的认知偏差。领导者要时常下一线、走基层,亲自了解企业和员工的情况,不要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否则可能会导致偏听偏信。
使命二:设定目标
设定目标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能。员工在目标不明确时不可能产生执行力。我们在设定目标时要考虑以下细节。
杰出的领导者不仅善于设置科学合理的目标,还能以愿景目标鼓舞员工长期奋斗。只有明确了努力方向,员工才能发挥出深度执行力。
使命三:充当员工的表率
那些把问题丢给员工又抢部下功劳的人无法服众,团队内部会产生尖锐的对抗情绪,阻碍目标计划的顺利执行。充当员工表率的领导者能真正与部下共同奋斗,能感召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地去克服困难,成就彼此的功绩。
身先士卒是优秀领导者的重要品质。他们敢于承担最大的压力,面对困难不退缩,坚决执行目标计划,为众人做出表率。当员工需要支援时,他们挺身而出、排忧解难;当员工灰心丧气时,他们能激励员工,帮助员工走出困境。要做到这种境界不容易,但领导者义不容辞。
使命四:努力做出正确的决策
领导者不必在具体的业务能力上超过所有人。因为他们的职责不是执行具体的业务,而是根据团队的执行情况做出一个个决定。错误的决策会让大家付出不必要的惨痛代价,离成功越来越远。做出正确的决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敏锐的判断力与坚韧的抗压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缺乏足够的信息,可供讨论的时间也颇为紧张。领导者不得不经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做出决定,这就要承担决策失误的风险。前面等待的也许是成功,也许是失败,但领导者一天不做出决策,大家就一天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使命五:加强信息沟通
领导者掌握的信息比其他员工更完整,是承上启下的信息传播节点。他们要把组织的战略意图解释清楚,让大家知道公司想做什么、怎么做。同时还要搜集下级的意见,及时向上级汇报,让高层随时掌握基层的情况。
此外,团队内部的沟通交流,也需要领导者居中协调。让每个人畅所欲言,同时注意化解沟通过程中引发的冲突。如果你希望大家做什么事,就开诚布公地与他们进行沟通,通过协商来达成共识。
使命六:监督和奖惩
为了确保目标能顺利完成,监督执行过程也是领导者的基本使命之一。持续跟进项目,监督每个执行者努力做事、不出差错,以此推动工作进展。如果有人态度消极、弄虚作假、麻痹大意,那领导者就应该及时问责和处罚。如果有人表现突出,超额完成任务,那领导者就应该及时表扬,并给予其足够多的奖励。这样能给员工树立一个正面激励的榜样。只要领导者抓好监督和奖惩工作,深度执行就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使命七:指导员工成长
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梯队建设,这需要各级领导者共同努力。每一位领导者都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员工成长,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向他们传授各种职业技能。随着员工的不断成长,领导者将获得更多提升团队业绩的本钱。
领导者应该跟员工成为好朋友吗?
过去的领导者更多是靠权力强制要求员工执行。随着员工自主意识的日益增强,这种管理方式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有些领导者认为应该放下架子,像好朋友一样跟员工打成一片。他们努力把团队建设成一个大家庭,把每个成员视为家人。这虽有利于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但同时也会导致领导者难以果断处理某个不能胜任职位的员工。如果领导者只是一味地想做员工的好朋友,那团队成员迟早会产生不公平感,并为了表面的和谐而不愿再说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