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看北朝天下如何起风云

陈识仁 台湾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分裂时代,人们对其印象多半与战乱、落后、黑暗、“野蛮胡族”等负面评价有关。也因为如此,一般人对它的了解,除了三国那一段之外,往往不如汉唐盛世或明清帝国深刻,并且也没有多大的兴趣。

这是一个价值重整与制度重建的时代。当时的人们,不论帝王或世族,总在步履蹒跚中摸索着未来可行的道路。魏晋,历经的是儒家道德失序后社会核心价值重整的时代,随后的南北朝,则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带来的强大动力与活力,为瓦解后的汉帝国重构了各种制度以因应局势的需求。由此可见,在这乱世之中,处处充满着引爆各种可能性的巨大力量。

现在,摆在读者眼前,由叶言都老师畅谈南北朝的这两册普及读物里,他要说的,正是这个时代的后半段。他将带领读者,当个穿越时空的旅人,俯瞰那个令人惊心、惊异又惊艳的时代。我相信在叶老师渊博的知识与说书人般的生动口吻下,一定能为读者带来一场精彩的南北朝飨宴。只是,在启程之前,且容我权充领队,先以这篇导读向读者们介绍北朝的重要大势。

始与终

公元420年,出身北府军团将领的刘裕,结束南方的东晋国祚,创立国号为“宋”的新王朝。大约二十年后(439年),鲜卑拓跋族人所建立的“魏”国,在拓跋焘的领导下,结束了长达百余年的十六国乱局,统一北方。南北双方在相当接近的时间里,各自终结旧时代,成立新王朝,并揭开对峙竞争的局面,此即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天下再度统一为止。

拓跋崛起

鲜卑,是一个很广泛的民族称呼,它主要在今日的辽东以北到大兴安岭一带活动。若依照活动的地域区分,最先出现在汉人文献记载里的是东部鲜卑,他们与一支被称为乌桓的民族都曾被强大的匈奴役使,称为“东胡”。后来历史上常见的段部、宇文部、慕容部,即属东胡后裔。

匈奴势衰之后,草原上的民族发生过大规模的移动,据说慕容部有兄弟争吵,哥哥忿而率众离开旧居地,远徙到今日青海东部一带,即吐谷浑。另外,十六国当中,建立西秦的乞弗部以及南凉的秃发部,分别在今天的甘肃榆中、青海西宁附近活动,这是西部鲜卑。

至于原本居住在大兴安岭一带,历经数代人迁徙,最后活跃于今日内蒙古与山西交界一带,先后建立代国与北魏王朝的拓跋部,可称为北部鲜卑。拓跋人在史籍中出现的时间最晚,但成就最大,甚至奠定了日后隋唐帝国的制度基础。有日本学者从中亚、北亚的角度出发,将北魏、北齐、北周、隋、唐这一系列王朝称为“拓跋国家”。它们在历史上的影响极为深远,说明拓跋部确实是后起之秀。

孝文汉化

北魏的汉化并不始于孝文帝,但孝文帝确实在中国历史上以推动全盘汉化而知名。如果要形容北魏一个半世纪(386—534年)以来的文化选择——究竟要保持本族文化,还是学习汉文化——这一路走来,真可说是跌跌撞撞,不怎么顺利。

好不容易,孝文帝以过人的意志力推动全面汉化,不仅当时就遇上像元丕父子这样的公开反对者,甚至还牵扯到太子元恂的谋反事件。也有人认为,孝文帝全面汉化后不到半个世纪即分裂的历史事实,说明对拓跋人而言,抛弃本族文化是一段煎熬的历程,其汉化也就不能简单地定调为一场成功的改革。

其实,早在拓跋珪的时代实施“离散诸部”时,就反映出拓跋族人必须在十字路口做出抉择——要继续当松散的草原部落联盟领袖,还是要建立一个皇权集中、能号令天下的国家?此间的取舍,恐怕是历史上所有非汉民族进驻中原地区后都要面临的问题。

东西之争

孝文帝汉化与迁都洛阳的行动,导致南方以洛阳为中心的汉化(文)集团与北方以六镇为代表的胡化(武)集团的对立,形成“一个北魏,两个世界”。六镇之乱最终还是在内部的矛盾激化下揭开了,日后尔朱荣集团虽然暂时平定了动乱,但他显然没有能力解决问题,权力分别落在已经胡化的高欢与汉化的宇文泰手中,帝国从此一分为二。

东、西魏分裂之初,不论国土、军事、经济或人才,东魏的高欢所掌握的资源,都远远超过西魏的宇文泰。如果摊开当时的国际形势图,你会发现国力寡弱的西魏,被东魏、突厥、吐谷浑、南梁等几大政治势力包夹,当时的人说“齐(指东魏)谓兼并有余,周(指西魏)则自守不足”,西魏真可谓在风雨飘摇之中。

然则,历史的结局,却是不被看好的北周并灭了北齐,仿佛今日观赏球赛时所说的“大逆转”。乍看之下,似乎比小说更加富有戏剧性,但若静心探究,则不难体察出其中的发展轨迹。

高欢从尔朱集团手中接收了绝大部分的北镇军人,这群仇视汉人的武人,同时也是一股反汉化的势力。高欢并非不知道国内存在严重的胡汉矛盾问题,他曾请人分别向鲜卑人及汉人说明双方互补的必要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试图缓解彼此矛盾,但从事后的发展来看,显然成效不彰。

现代启示

周一良先生用“大鲜卑主义”形容弥漫在东魏朝野的时代气氛,代魏建齐的高洋及其继任者,不但无法化解矛盾,皇室的动荡与政治的黑暗,甚至使局势更加恶化。

反观西魏,最初只靠三股势力支撑:随宇文泰进入关中的北镇军人、关陇河东地区的土著豪族、随孝武帝西奔入关的魏帝残余势力。但人数都不多,力量寡少,加上前述极为险峻的国际形势,领导人宇文泰势必得设法壮大自己。

他不像高欢用上浪费唇舌的温情攻势,而是采取建立制度的方法,弭平彼此间的差异性,进而强化认同感。例如,以府兵制度为中心,外层裹以政治号召与文化政策,后续通过几次改良修正,把三股势力不分胡汉地结合成一个关系紧密、认同关陇本地的军事指挥与政治统治集团。陈寅恪称此为“关中本位政策”,形成的政治集团势力即为“关陇集团”,其影响直到隋唐时代。

随着南北朝走入历史的尾声,北方有西魏、北周通过制度抟聚认同,不断壮大自我力量;南方则可看到平流进取的门阀子弟,欠缺磨炼而快速腐化。这两者之间可有共通之处?竞争压力的有无与改革动力的强弱,可否作为我们神游南北朝历史归来后的现代启示呢?

北朝的大势既如上述,其间的细节与故事又是怎样的呢?这就要请叶老师用其生动的笔法,带领各位来一趟深度的北朝历史之旅了。 NDHdeP7mmlw8aMFnt40Zkt+65OTvZJk+X8qVu8ZNYpJ6klWrO9FWoJrqaJQP4od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