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鲜卑拓跋氏之崛起

鲜卑族有许多部落,建立北魏的拓跋部是其中位置最靠东北的,早期居住于今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与北段大兴安岭之间。这个部落最早的事迹与大兴安岭群山中的一座石洞有关。《魏书》记载,拓跋鲜卑有一座“先祖石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派人去该处祭祀祖先。

这座“先祖石室”究竟在何处一直是个谜,直到1980年,内蒙古的考古学家来到大兴安岭山中一处称为“嘎仙洞”的洞窟,偶然在石壁上发现一片汉字刻石,清除泥土苔藓一看,居然是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北魏太武帝派中书侍郎李敞等人来此祭祖的祝文。从此北魏祖先的发祥地得到确认,实为中国考古与历史研究的重大收获。

嘎仙洞遗址的重要性不止于此。这个洞里确实有人类聚居的遗迹,出土了不少石器、骨器、牙角器和陶器碎片,尤以石镞、骨镞为多,制工精细,但并未发现金属器具。嘎仙洞遗址的文物说明,鲜卑族拓跋部早年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而且与文化先进的民族接触甚晚,符合“后发优势”的理论。

随着人口增加,鲜卑族离开大兴安岭,进入呼伦贝尔草原,此地有呼伦池、贝尔湖两座大湖,水源充足,草场茂盛,适宜放牧,鲜卑族从此更加繁衍壮大,这段经历被《魏书》称为“南迁大泽”。

以后,鲜卑族把握匈奴灭亡的机会,再度南迁至匈奴原有的地盘,跨越阴山山脉,势力更大,也开始成为中原东北方的邻居,从此涉足长城以南的中原之地。这段发展壮大的游牧生涯,可以从一首北朝著名的民歌中想见一二:

敕勒歌

北朝 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处于不稳定状态,动乱频仍。乱世往往造成人类的迁徙与散布,鲜卑族就在此时分为东、西、北三大支,各自移动,遂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各地。最早进入中原的鲜卑族称为“东鲜卑”,包括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另一支鲜卑族沿长城线向西方迁徙,称为“西鲜卑”,包括吐谷浑、秃发部 等;较晚到达中原附近地域的称为“北鲜卑”,包括拓跋部及更晚南下的柔然等。

不少鲜卑部落进入中原后都曾在五胡十六国时代建国,如慕容氏建立的几个燕国、秃发氏建立的南凉与拓跋氏第一次尝试建立的代国等,但国祚都不长,直到拓跋氏卷土重来,建立北魏后才一举成功,其中的关键,值得研究。

北魏是世袭的君主专制国家,其皇帝与皇族主导国政,国家性质与发展方向由他们决定,故探访北魏,应该从它的皇室开始。 GeIKdn48i8qAYfMIU+eWRjvBTVFRWmF6qbjuXMg+30PBhSewnS31gS346Sf3w57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