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走异路,逃异地,求新知

1898年4月的鲁迅,带着母亲为他准备的八元川资,“走异路,逃异地”,前往南京求学。他之所以到南京,是因为他有个远房叔祖父在江南水师学堂教书,周树人这个名字也是这位叔祖父所取,“那时学校初办,社会上很看不起,水陆师学生更受轻视,以为是同当兵差不多,因此读书人觉得不值得拿真名字出去,随便改一个充数” 。但鲁迅并不喜欢水师学堂的风气,也不喜欢这位叔祖父,所以在几个月后转投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在这里一直待到1902年1月。

在南京求学的近四年,正是中华大地风云涌动的时期。此时的清王朝刚刚经历甲午战争的惨败。割地、赔款,使原本就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更加凋敝;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暴露出国力的虚弱,愈加激起了列强瓜分的欲望。内忧外患终于激起了朝廷内外知识阶层革新的诉求,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最终获得光绪的认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维新虽然很快失败,但由此所引发的对中华民族前途的关注和对新学的热忱持续激荡在鲁迅这一批年轻的求学者心中。鲁迅曾提及他初看《天演论》时的反应:“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虽然受到那位本家叔祖父的管教,但他仍然觉得自己没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天演论》

《天演论》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赫胥黎自称“达尔文的斗犬”,这本书正是宣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通俗读本。严复选择了该书的部分导演和讲稿的前半部分,以《天演论》为名翻译出版。该书于1898年正式出版,引起中国思想界的强烈震动。该书的核心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物竞天择”。所谓“物竞”就是生存竞争,所谓“天择”就是自然选择。如果把这个原理进一步用于人类社会,我们就会发现:人类文明愈发展,适于生存的人们就愈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严复通过《天演论》的翻译,向国人提出再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

多年以后,鲁迅在一次讲演中自称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 。一方面,这自是讲演之始的调侃;另一方面,这也并非自谦,他是以一等生的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还获得了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于是,他又将去到更远的异地,遇到更为别样的人们。

1902年4月,鲁迅来到日本。如果说四年前选择去南京求学的鲁迅主要出于生存的需要,那这次赴日求学,则是由于他满怀着对新知的渴求和救国的抱负。但事情并不顺利。鲁迅在南京就读的是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这次赴日的有22名江南陆师学堂的毕业生和6名矿路学堂的毕业生。原本计划的是进成城学校就读——这是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如果鲁迅当初进的是该校,不但他自己的命运可能改写,连中国现代文学史也会呈现另一番面貌。可成城学校只接受了江南陆师学堂本部的那22名学生,鲁迅他们则改进了弘文学院——这所新办的学校是为初到日本的留学生补习日语和相关基础知识的。

日本是中国革命家的摇篮,鲁迅在这里接触到了章太炎、孙中山、邹容、黄兴、徐锡麟、秋瑾等日后均鼎鼎大名的革命家。但鲁迅并没有选择跟他们同样的道路,而是于1904年9月进了地处偏僻乡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鲁迅选择学医大概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少年时为父亲求医治病的经历。鲁迅在不同的文章里都提及此事。为给父亲治病,鲁迅几乎请遍了绍兴城里所有的名医,治了两年,也被折腾了两年。比如寻找药引一项:找过经霜三年的甘蔗;也用过蟋蟀一对,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还有平地木十株,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多年以后,鲁迅以调侃的语气写道:“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父亲最终病逝了,鲁迅也就此丧失了对中医的信心,认为“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鲁迅学医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鲁迅东渡日本本就怀抱救国图强的愿望,日本的强大源于西方医学在近代的传播,日本的医学教育又非常发达,这自然也成为他选择学医的动因。

【经典品读】

《〈呐喊〉自序》中关于鲁迅选择学医原因的段落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鲁迅就此开启了他的学医之路。运气还不错,虽然在仙台的吃住不太理想,部分心胸狭窄、蔑视华人的日本同学对他也不大友善,但他遇到了一位让他终身感怀的好老师:藤野先生。藤野是他的解剖学老师,解剖学是医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藤野对于这位中国学生非常照顾,常常帮鲁迅订正讲义中的错误,甚至连文法错误也一一订正。这一方面出自他高度的职业道德感和良善的本性;另一方面出自他也希望鲁迅能够把现代医学带回中国,发扬光大。如果就此下去,鲁迅也许能成为一名不错的医生:他的成绩不算好,但也不坏;回国以后一方面可以救治如他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另一方面在个人生活上也还能过得不错。但鲁迅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学医、离开仙台。

藤野先生赠鲁迅照片 Xxo4vDSrqqbdPo3Rwr6EEaecyP7EHVklBitrQ626Yhdua1evLmMbnFsMBMBO4ED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