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命中的“扬州情结”

朱自清童年生活的这盏“青灯”,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他的生命当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扬州情结”。回顾朱自清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两个地方生活的时间最长:一个是他在北京大学学习与在清华大学工作时期的北京,他在那儿前后大约断断续续地待了17年;另一个就是他童年生活了13年的扬州,这13年是他性格、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他在扬州接受了教育,也受到了扬州历史与城市环境的熏陶,由此,他的成长便与扬州有了剪不断、割不掉的关系。

picture

朱自清扬州故居(供图 郭辉\千龙图像\视觉中国)

环境熏陶及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童年生活往往是一个人的品格、性情形成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品格、性情总有他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影子,总可以在他的儿时生活中寻觅到某些踪迹。从朱自清在扬州的特殊经历来看,朱自清后来的人生选择及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扬州历史名人的影响。在辛亥革命之前,朱自清上小学期间,有一年多的时间,朱自清因陪父亲养病,住在扬州史公祠内,多次听到史可法领导扬州人民英勇抗清而宁死不屈的故事:史可法是明末的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清兵入关时期自请到抗清的前线扬州督师。清摄政王多尔衮曾经写信给史可法劝他投降,但史可法严词拒绝,坚守在扬州,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被清兵俘获并且殉难。清乾隆帝追谥史可法为忠正公,并下令在史公衣冠冢旁建祠纪念。朱自清由此十分崇敬史可法,直到上中学时,他还常到扬州城外的梅花岭去凭吊史可法的衣冠冢,并写下了一些凭吊的诗篇。

史可法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深刻地印在了朱自清的骨子里,也体现在了朱自清的实际行动中。1948年初,在战争时期,朱自清的胃病加重,且全国物资短缺、粮食严重不足,朱自清家中的人口又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他仍旧毅然决然地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把分配到的面粉配给证还了回去,同时在临终前用微弱的声音叮嘱家人不要购买美国的面粉。本应在病重期间吃细粮、按时进食的朱自清,签下了这份声明便等于切断了自己的生命之路,但他仍旧毫不犹豫,最终因胃病去世。毛泽东主席曾将这样的民族骨气总结为“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此外,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还曾经多次参加爱国运动,也支持学生的革命运动。决绝的生命抉择,日常的一举一动,朱自清对史可法的崇敬变成了他自身同样值得尊敬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

扬州还有诸多历史名人,都或多或少地对朱自清产生了正面的影响。但一个地方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朱自清曾在其散文《我是扬州人》中回忆道:“扬州真是衰落得可以啊。”扬州的生活也使得朱自清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较为清晰的反思,使得朱自清养成了更为完整的思辨人格。

【经典品读】

《我是扬州人》(朱自清)选段

扬州真像有些人说的,不折不扣是个有名的地方。不用远说,李斗《扬州画舫录》里的扬州就够羡慕的。可是现在衰落了,经济上是一日千丈的衰落了,只看那些没精打采的盐商家就知道。扬州人在上海被称为江北老,这名字总而言之表示低等的人。江北老在上海是受欺负的,他们于是学些不三不四的上海话来冒充上海人。到了这地步他们可竟会忘其所以的欺负起那些新来的江北老了。这就养成了扬州人的自卑心理。抗战以来许多扬州人来到西南,大半都自称为上海人,就靠着那一点不三不四的上海话;甚至连这一点都没有,也还自称为上海人。其实扬州人在本地也有他们的骄傲的。他们称徐州以北的人为侉子,那些人说的是侉话。他们笑镇江人说话土气,南京人说话大舌头,尽管这两个地方都在江南。英语他们称为蛮话,说这种话的当然是蛮子了。然而这些话只好关着门在家里说,到上海一看,立刻就会矮上半截,缩起舌头不敢啧一声了。扬州真是衰落得可以啊!

我也是一个江北老,一大堆扬州口音就是招牌,但是我却不愿做上海人;上海人太狡猾了。况且上海对我太生疏,生疏的程度跟绍兴对我也差不多;因为我知道上海虽然也许比知道绍兴多些,但是绍兴究竟是我的祖籍,上海是和我水米无干的。然而年纪大起来了,世界人到底做不成,我要一个故乡。俞平伯先生有一行诗,说“把故乡掉了”。其实他掉了故乡又找到了一个故乡;他诗文里提到苏州那一股亲热,是可羡慕的,苏州就算是他的故乡了。他在苏州度过他的童年,所以提起来一点一滴都亲亲热热的,童年的记忆最单纯最真切,影响最深最久;种种悲欢离合,回想起来最有意思。“青灯有味是儿时”,其实不止青灯,儿时的一切都是有味的。这样看,在那儿度过童年,就算那儿是故乡,大概差不多罢?这样看,就只有扬州可以算是我的故乡了。何况我的家又是“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呢?所以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该算是扬州人的。

如前面所提到的,朱自清家是举家搬迁到扬州的,他们在扬州算是客居。而扬州人又因为朱自清所说的冒充上海人的自卑心理,对其他江北地区的人民有一些歧视心理,使得朱自清在扬州的生活添了几分孤独与寂寞。同时,他也看到了扬州的一些封建地主对外地人民及贫苦人民的欺压与剥削。此外,朱自清的家庭本身就是一个旧式封建官僚家庭,虽然重视读书与学习,但长辈们依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礼教十分森严,同时父亲还大肆纳妾,使得家境逐渐开始衰落。朱自清在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排斥与孤独、剥削与衰落,不仅使朱自清更加同情贫苦人民,也更加坚定了他“自清”的信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费尔巴哈说过:“痛苦是诗歌的源泉。只有将一件有限的事物的损失看成一种无限损失的人,才具有抒情的热情和力量。只有回忆不复存在的事物时的惨痛激动,才成就人类的第一个艺术家。”朱自清在扬州的这些经历,也使得他形成了强烈的书写扬州的内驱力。包含《我是扬州人》在内的诸多与扬州相关的散文作品,不仅蕴含着他回忆青少年生活的深情,也内蕴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可以说,这“或好或歹”的扬州,给朱自清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写作与人生财富。 ktgNgkTIuZZI+Vmyns5REUelrraZC8IQr6TCZstOJDv6ckZNMf3+CSHctzCgA+T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