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人体测量

人体测量包括体格测量和人体成分分析。体格测量的项目主要包括身高、体重、上臂围、小腿围、皮褶厚度、腰围、臀围等。体格的大小和生长速度可以反映人体的营养状况,体格测量的数据可以作为群体或个体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其中,学龄前儿童的体格测量结果可以被用来评价其所在地区人群的营养状况,因为儿童的体格测量方法比较规范,测量费用低廉,对人群营养状况的反映较为灵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人体成分分析是人体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研究人体的组成规律、组分之间的数量关系和测量方法,以及在不同外界因素影响下各组分量的变化规律。人体组成成分及变化情况是评价人体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身高/身长

两岁以下婴幼儿使用卧式量板或量床测量身长,两岁以上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使用身高计或固定于墙上的尺测量身高,两种测量方法读数均精确到0.1cm。采用卧式方法测量身长时,要使小儿脱去帽子、鞋袜及厚衣裤,仰卧于量板的中线上。用手固定小儿的头部,使头部与头板有效接触,并且使两耳上缘和眼眶下缘的连接线与底板垂直,固定头部的动作由助手完成。测量者立于小儿右侧,左手按住小儿双膝,使双下肢并排贴紧底板,右手缓慢移动足板,使双侧足跟紧贴足板,然后读取足板在两侧测量尺上所指示的刻度,当两侧刻度一致时可读取,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测量两次,取平均值,为最终测量结果。采用立式方法测量身高时,要让被测量者脱去鞋袜、帽子,采取立正姿势,立于测量尺前,足跟靠拢,两脚呈60°角,足、臀、臂、肩部紧贴背板,两眼平视,双耳上缘与眼下眶呈水平。测量者手持滑板,滑至被测者头顶部,读取滑板底面所示数字并记录,测量两次,取平均值,为最终测量结果。

(二)体重

测量体重可以使用杠杆式体重秤、磅秤、电子体重秤等工具。体重秤应放在水平地面上,使用前需要校正零点。测量者需空腹、排空尿液及粪便,穿背心、短裤或已知重量的衣物,以便于称重后从体重中减掉衣物重量。测量者需站立在秤台中央,站稳,不要摇晃身体,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婴幼儿可放置于已知重量的容器中进行称量,称量后减掉容器重量。体重测量结果读数以千克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两位。

18岁以上成年人可根据身高、体重的测量值计算出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是用于判断人体是否存在超重/肥胖和程度的指数,BMI的计算公式为体重/身高 2 (kg/m 2 )。目前,我国成年人的BMI切点为:BMI<18.5为消瘦,18.5≤BMI<24为正常体重范围,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中国营养学会在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制定了我国7~18岁儿童营养状况的BMI标准,见表3-4。

表3-4 中国7~18岁儿童营养状况的BMI标准

img

续表

img

(三)上臂围

测量上臂围使用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软尺。测量者站在被测量者的左侧,被测量者取立位或坐位,双臂放松、自然下垂,测量者找到被测量者左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的中点,然后用软尺测量此中点水平的上臂围径。测量时软尺形成的围径要与上臂垂直,并且不要把软尺拉得过紧,以免影响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精确到1mm,可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作为最后的结果。

(四)小腿围

测量小腿围使用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软尺。被测量者可坐在床边,膝关节弯曲,双腿自然下垂,保持肌肉松弛;被测量者也可采取卧位,平躺于床上,双腿弯曲,保持肌肉松弛。测量者使用软尺测量腓肠肌中点周径为小腿围,测量时软尺需保持水平,并且不能拉得过紧,以免影响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精确到1mm,可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作为最后的结果。

上臂围、小腿围常用于评价人群营养状况。上臂围、小腿围对老年人群营养不良具有诊断能力,但截断界值会因地域、年龄、性别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儿童上臂围与身高、体重呈正相关,提示可以用上臂围来评价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筛查营养不良或超重的儿童。1~5岁儿童上臂围波动较小,7岁以后上臂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五)腰围

使用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软尺测量腰围。成人腰围以双侧腋中线肋弓下缘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为测量水平,12岁以下儿童以脐上2cm为测量水平。被测量者取站立位,两眼平视前方,自然均匀呼吸,腹部放松,双臂自然下垂,双腿负重均匀,双足并拢。充分暴露肋弓下缘与髂前上棘之间的测量部位,在双侧腋中线肋弓下缘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做标记。将软尺轻贴皮肤,经过双侧标记点,围绕身体一周,在平静呼气末读数。测量两次,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最终精确到0.1cm。腰围是反映人体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指标,可以作为中心性肥胖的判定指标。我国成年男性85cm≤腰围<90cm为中心型肥胖前期,腰围≥90cm为中心型肥胖;我国成年女性80cm≤腰围<85cm为中心型肥胖前期,腰围≥85cm为中心型肥胖。

(六)臀围

使用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软尺测量臀围。臀围即是臀部最高点平面体围。被测者取站立位,两眼平视前方,呼吸自然均匀,腹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垂,双足并拢,两腿均匀负重,穿贴身内衣裤。将软尺轻轻贴住皮肤,经过臀部最高点,围绕身体一周。测量两次,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最终精确到0.1cm。臀围尺寸大,表明下肢肌肉发达。

腰围和臀围的比值称为腰臀比,研究表明,腰臀比可作为独立客观反映身体脂肪分布特征的体成分指标之一。此外,腰臀比增大还与血压升高、心肺功能下降、血糖升高、身体运动及反应能力下降具有一定相关性。

(七)皮褶厚度

使用专用皮褶厚度测量卡尺,分度值0.1cm,使用前需进行仪器校准。通过测量身体一定部位的皮褶厚度可以计算或表示体内脂肪量,经常测量的皮褶厚度包括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和髂前上棘皮褶厚度。皮褶厚度测量以毫米为单位,精确到1mm,连续测量两侧,如两次测量结果误差超过2mm则需测量第三次,取两次最接近的数值求平均值,为最终测量结果。

1.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测量方法 被测量者站立位,双足并拢,双眼平视前方,充分裸露被测部位皮肤,肩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前。在被测量者右臂肱三头肌位置上,右上臂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为测量点,用标记笔标记。测量者站在被测量者后方,在标记上方约2cm处,垂直于地面方向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夹提起来,形成的皮襞褶平行于上臂长轴。右手握皮襞褶计,钳夹部位距拇指1cm处,慢慢松开手柄后迅速读取读数。

2.肩胛下皮褶厚度测量方法 被测者站立位,双足并拢,双眼平视前方,充分裸露被测部位皮肤,肩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前。触摸到被测量者右肩胛下角,用标记笔标记。测量者站在被测量者后方,左手拇指、食指提捏起标记处皮肤及皮下组织,形成的皮襞褶延长线上方朝向脊柱,下方朝向肘部,之间形成45°夹角。右手握皮褶计,钳夹部位距拇指1cm处,慢慢松开手柄后迅速读取读数。

3.髂前上棘皮褶厚度测量方法 被测者站立位,双足并拢,双眼平视前方,充分裸露被测部位皮肤,肩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前。触摸到被测量者右髂前上棘,用标记笔标记。测量者站在被测量者右前方,左手拇指、食指、中指轻轻提捏起标记处皮肤及皮下组织,形成的皮褶延长线与身体长轴成45°夹角。右手握皮褶计,钳夹部位距拇指1cm处,慢慢松开手柄后迅速读取读数。

(八)人体成分分析

人体成分分析即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人体肌肉和脂肪等不同成分的含量。目前,进行人体成分分析的方法有总体水法、皮褶厚度法、生物电阻抗分析法、计算机断层成像法、磁共振法等。其中,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具有方便、快捷、准确、无创等特点,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人体成分分析法。BIA利用人体不同组成成分含水量不同,导电性能也不同的特点,通过电阻抗的测定,再结合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等数据,估算人体肌肉、脂肪等不同成分的比例。经过近30年的发展,BIA技术不断进步,由早期的单一频率电流测定逐渐发展为现在的多电极、多频率分段测定,不仅能获取四肢和躯干各部位的肌肉、脂肪比例,而且还能区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含量,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脂肪占体重比(FP)和瘦体重指数(FFMI)是人体成分分析的两个重要指标,与种族、性别、年龄有关,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参考标准。FP数值可以直接从体成分仪读出,在相同体型人群中,女性FP值通常比男性高,并且随着年龄增长,FP值也有逐渐增高的趋势。FFMI数值通过计算得出,与FP值有关,其计算方法为:(1-FP)×体重(kg)/身高2(m 2 )。FFMI反映骨骼、肌肉的健壮程度,一般情况下数值越高越好。FP反映人体的肥胖程度,FFMI反映人体的健壮程度,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判断出被测量者的体型,进而可对其健康状况进行预测。如FFMI和FP均正常,属于匀称型体型,健康状况好;FP低而FFMI高,属于健壮或强壮型体型,健康状况好;FP高而FFMI低,属于虚胖或肥胖型体型,易患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 p5gwCeSjxJzCzWpeVJdMjKY35ud3HNW9hWxpj/WzTTQ5qgUYUGPtdeAlbzK5le0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