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在人的一生中任何时候都是健康和幸福所必需的物质,但当身体在受伤或患病后受到生长、繁殖或修复等增强的生理活动影响时,饮食的质量和数量就具有特殊的意义。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与机体健康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改善措施的科学。营养学通过合理膳食促进和维护人体健康,要求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平衡适宜,同时也根据不同人群对营养素的需要搭配膳食。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宝库。药食同源,中医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选择特定食物养生防病的记载古已有之,比如用海藻治瘿病(甲状腺肿)、用羊肝治雀盲(夜盲症)、用猪胰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等食疗方法。而当今时代是中西医学共同发展、寻求交融的时代。如何将中医食疗与营养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精准医学”和追求“个性化营养”是当今医学和营养学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强调精准医学的同时,也应当强调“个体化营养”。体质中医学说早已深入人心,如何做到“个体化营养”?是不是可以根据人不同的体质给予相应的营养处方和膳食指导呢?这可能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思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院士是中医体质学的开创者,根据中医气血阴阳理论,他将中国人的体质分为九种类型,并提出了体质辨识方法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等中医体质测评标准。该标准从2009年起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成为首次进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中医体检项目,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在去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我听到王琦院士的高徒王济教授作了有关中医体质理论的报告,也欣闻王济教授在着手编著《中医体质营养学》,要把中医体质食疗的理念与营养学理论结合起来,根据中医学对食物的性、味、归经等特性,综合考虑食物的营养成分,组成适合不同体质的膳食处方,达到调理体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现书稿即将付梓之际,王济教授邀我作序。我认为,本书的贡献在于突破专业局限,融合传统与现代理论,大胆探索了中医体质理论、中医食疗方法与现代营养学的结合,对促进中医药和现代营养学理论未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谨以此文为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
赖建强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