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后天因素

先天遗传因素所形成的生理体质是人一生体质的基础,它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特异性。但由先天因素决定的体质特征并非一成不变,在后天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可发生变化。后天因素主要包括膳食营养、生活起居、劳欲、精神状态、环境、疾病、药物等方面,这些因素既可调节体质强弱变化,也可改变人的体质类型。一般来说,调摄适宜者,则可弥补先天不足,使体质由弱变强;调摄不当者,虽先天禀赋充足,也可因过度损耗,使体质由强变弱。《景岳全书·传忠录·藏象别论》曰:“其有以一人之禀而先后之不同者。如以素禀阳刚,而恃强无畏,纵嗜寒凉,及其久也,而阳气受伤,则阳变为阴矣;或以阴柔,而素耽辛热,久之则阴日乏涸,而阴变为阳矣。不惟饮食,情欲皆然。”

(一)饮食营养与体质

后天饮食习惯对体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膳食是人体后天摄取营养,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所不可缺少的物质。不同的膳食含有各自的营养成分,并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之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相异之味。饮食习惯和相对固定的膳食结构均可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偏颇,形成稳定的功能趋向和体质特征。因此,膳食营养是体质形成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科学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膳食结构、全面而充足的营养可增强人的体质,甚至可使某些偏颇体质转变为平和体质。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饮食内伤是造成体质偏颇的常见诱因之一。若饮食失宜,则将影响脾胃功能,造成阴阳气血失调,或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使人体体质发生不良变化。如长期摄入不足,妨碍气血的生化,导致营养不良,易使体质虚弱;饱食无度,久而久之则损伤脾胃,可引起形盛气虚的体质。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指出:“生冷内伤,以致脏腑多寒”“素禀阳脏,每多恃强,好食生冷茶水,而变阳为阴。”饮食偏嗜还可造成人体内营养成分的不均衡,发生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形成偏颇体质。对此,《素问·五脏生成》举例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 img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二)生活起居、劳欲与体质

生活起居主要包括劳逸、起居(作息安排)等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况,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生活起居是否有规律,将会对脏腑气血阴阳盛衰偏颇造成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

适度的劳动或体育锻炼,可以强壮筋骨肌肉,通利关节,顺畅气机,调和气血阴阳,增强脏腑的功能活动;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劳逸适度,能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维护和增强体质。而过度的劳累和安逸,则对人体的体质有不良影响。如长期劳作过度,易损伤筋骨肌肉,消耗气血阴阳,致使脏腑精气不足,功能减退,多形成虚性体质。《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素问·宣明五气》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而过度的安逸,长期养尊处优,四体不勤,易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退,可导致痰瘀型体质,或形成虚性体质。《灵枢·根结》亦称:“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

一般情况下,房事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但由于房事主要依赖于肾的功能活动,并要消耗一定量的肾中精气,故当有所节制,才能固肾惜精,保持体质强健。若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则精气阴阳大伤,肾脏受损,势必影响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和整个生命活动,从而导致体质虚弱。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就已指出:“……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故半百而衰也。”朱丹溪则认为,人之阴气难成而易亏,而“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格致余论》)若“徇情纵欲”,则致相火妄动,火炽阴消,从而形成阴虚火旺的病理体质,故曰“房劳则火起于肾”。张介宾指出,色欲虽可伤精,而“精伤必及于气”,导致阳虚及阴阳两虚的体质,故曰:“设禀赋本薄,而且恣情纵欲,再伐后天则必成虚损。”(《景岳全书·卷之十六·理集》)。”说明纵欲房劳可损害体质,出现早衰。

(三)精神情志与体质

人的精神状态多受到情志因素的直接影响。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心理活动,它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不同反应,属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脏腑所化生和储藏的气血阴阳是精神情志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同时人的精神状态和七情的变化,也时刻影响着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情志变化无论强弱久暂,从其开始出现就包含有影响脏腑气机协调运行的致偏作用,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体质。如果这种作用超出人体能够耐受和调节的范围,就会导致气机升降失衡,体内环境的变化引起体质的变化,成为致病因素。故精神情志,贵于调和。情志舒畅,精神愉快,则脏腑经络功能协调,气血调畅,体质则健壮。正如《灵枢·本脏》所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若长期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引起持久不解的情志异常波动,超过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就会影响脏腑经络功能,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调或不足,给体质造成不良影响。

(四)环境与体质

环境是围绕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体质的形成和变化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对体质的形成和变异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体借助其内在的调节和控制机制,与各种环境因素保持着相对平衡,表现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这种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当有害环境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疾病。

1.自然环境与体质 自然环境通常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前者包括气候、地理、水火、土壤、植物与动物界有机组合的自然综合体,后者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所造成的人为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的变化可影响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从而影响人体的体质。

2.社会环境与体质 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共同形成的环境体系,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概念。社会环境一方面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社会的发展变迁,使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社会习俗、饮食结构等具有迥然不同的特征,因此不同历史条件下人类的体质也就自然表现出与其所处时代相适应的变化趋向。

(五)疾病、药物因素与体质

疾病对于个体的体质改变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一些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不仅可以损害人体各个部位,还可以使脏腑失和,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影响体质状态。药物因素可以影响胚胎的发育,从而导致新个体的体质特征发生改变或损害,如引起如先天畸形、胎儿先天性耳聋等严重疾病。药物使用不当或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导致个体体质的损害。

1.疾病因素 疾病是体质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干扰因素。疾病通过损伤人体正气而改变人体的体质。疾病发生、发展、恶化或向愈的整个过程都是人体正气与病邪做作斗争的过程,如感受病邪过强或正邪斗争日久反复,势必损伤人体正气,造成体质亏虚。《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风客淫气,精乃亡。”即暴感邪气有时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伤正后果。慢性病证病势迁延,正邪斗争旷日持久而造成正气渐耗,体质亏损,这种情况则更为常见。

2.药物因素 由于药物有寒热温凉之分,酸苦甘辛之别,若长期偏用某些性味的药物,或不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用药,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就会出现偏盛偏衰,从而改变人体体质。《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如不分寒热虚实滥用苦寒攻下或滋腻补益药品,久之会引起体质发生变化。医生之过、妄用治法、误投寒热久之也会影响体质变化。 Qii5G1TvRCgjjQDEQrgxbRRZy6QmOn+veULsellpYt3RrB4Bvbwow+XbZGv+4jA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