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调理干预的方法包括饮食调养、运动、精神情志、生活起居、药物、针灸按摩、理疗等。其中,饮食调养即食疗是体质干预的重要手段,也就是结合个体的体质,选择对其健康有益的食物,以此来达到调理体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食药同源,食物和药物同样具有性、味、归经等特性。
1.食物的“四气” 所谓四气,又称四性,即寒、凉、温、热,连同不寒不热的平性,即五性。寒与凉、温与热是食性程度的区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饮食的四性是在饮食宜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个体的体质和食物性质及四时气候的变化,选择合理的搭配。如温热性的食物具有散寒的作用,适合阳虚之人食用;与此相反,寒凉的食物则一般具有清热的作用,阳虚之人长久食用会更损耗阳气。
寒性的食物一般具有清热的作用,如田螺、蟹、河蚌、牡蛎、海带、莼菜、马齿菜、鱼腥草、黄瓜、西瓜、苦瓜、冬瓜、荸荠等;凉性的食物一般具有滋阴生津的作用,如鸭肉、鸭蛋、甲鱼、绿豆、荞麦、百合、莲藕、魔芋、粉葛、油菜、菠菜、生菜等;热性食物的温中助阳作用较强,如狗肉、羊肉、大蒜、辣椒、胡椒、黄酒等;温性食物一般有温阳散寒的作用,但其作用次于热性食物,如牛肉、鸡肉、鳝鱼、带鱼、虾、海参、糯米(江米)、燕麦、高粱、小米、山药、韭菜、南瓜、大枣、荔枝、樱桃、菠萝、龙眼等;平性食品是指性质比较平和的食物,具有平补滋养的作用,大多数谷物、薯类、蛋奶类食物性质都比较平和。
2.食物的“五味” 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但在此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不过一般将涩附于酸,将淡附于甘。
辛走气,气病勿食辛;辛能散能行;常见的辛味食品有生姜、葱白、辣椒、茴香等。甘走肉,肉病勿食甘;甘味对人体的补益滋养最强,最适用于各种虚证;常见的甘味食品有大枣、桂圆、蜂蜜等。酸走筋,筋病勿食酸;适当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达到滋阴润肺、开胃健脾的效果,但过食酸味则会导致肝气过盛,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常见的酸味食品有山楂、乌梅、石榴皮等。苦走骨,骨病勿食苦;苦味具有燥湿清热的作用;常见的苦味食品有苦瓜、杏仁、绿茶等。咸走血,血病勿食咸;常见的咸味食品有海带,海蜇、猪肉等。
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若饮食中五味皆适宜,则人体健康调和;但若是五味中有所偏嗜,则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掌握正确的饮食五味摄入,对人体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3.食物的“归经” 食物归经是指食物对机体各部位的选择性特殊作用,主要对某经的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如百合、莲子、猪心是归为心经的食物;甘蔗、梨、山药、罗汉果等是归为肺经的食物;扁豆、大米、猪肉、莲藕、大枣等是归为脾经的食物;枸杞子、马齿苋、芹菜等是归为肝经的食物;动物肾脏、糯米、桑椹等是归为肾经的食物;小米、土豆、猪肚、牛肉等是归为胃经的食物;赤小豆、冬瓜等是归为小肠经的食物;香蕉、马齿苋等是归为大肠经的食物。
4.食物的治疗作用 概括起来,食物的治疗作用主要有补、泻、调三个方面。
“补”即补虚扶正,又可以分为补气、补血、补阳和补阴。如大米、黄豆、牛肉、鸡蛋等补气;猪肉、羊肉、动物肝脏、菠菜、桑椹等补血;羊肉、狗肉、鳝鱼、虾肉、韭菜等补阳;蛋黄、鸭肉、枸杞子等补阴。
“泻”即泻实祛邪,也可以分为多个方面。如西瓜、苦瓜、芦根等可以清热泻火;薏苡仁、茄子等可以清热燥湿;马齿苋、绿豆等可以清热解毒;西瓜、绿茶等可以清热解暑;罗汉果、无花果等可以清热利咽;藕、丝瓜等可以清热凉血。
“调”即调和脏腑。食物能协调脏腑,如口舌生疮可以用莲子心泡茶,急躁易怒可以食用芹菜粥清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