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食疗,即利用食物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饮食养生、饮食治病和饮食禁忌等内容。
中医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有大量与此相关的医家著作。我国自古就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之说。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经过口尝身受,发现有的食物具有治病作用,既可做食,又可做药。周代医家已有“食医”“疡医”“疾医”“兽医”之分。其中“食医”掌调和饮食,即根据帝王的身体状况调配饮食;“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五味和五谷就是用以养病的食物。1975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书《养生方》《杂疗方》《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均有关于饮食疗法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药用食物约50种,食疗方剂6首,对于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已经予以肯定。《黄帝内经》的部分篇章阐述了食疗对防治疾病,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阐发了食物的摄取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源泉,同时指出饮食失调亦能导致疾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与《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中较全面地提出了食忌的原则。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医籍中对食物禁忌的记述更详细。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收载的药用食物已达195种,比《神农本草经》大有增加;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食物禁忌的记述颇详,如“羊肝不可合乌梅及椒食”“天门冬忌鲤鱼”等,更重要的是该书记载了用海藻酒治瘿病、用羊肝治雀盲、用猪胰治疗消渴病等食疗方法。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专设“食治”篇,分果实、菜蔬、谷木、鸟兽四门,内容涉及食治、食养、食禁等各方面,并具体指出了五脏有病宜食用的食物。从宋代到清代,食疗受到普遍重视。《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均设“食治门”,对饮食疗法作了全面而详细的论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列入了大量食物和食疗方,大大丰富了食疗的内容。徐春甫编纂的《古今医统大全》记载了很多饮食的制作方法,如酒、菜、汤、醋、酱油等,内容颇详。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食疗专著,其特点是食疗方法多且注重美味适口,讲究营养价值、烹调技术和疗效,并且立方繁多,求精求细。时至今日,中医饮食疗法在医疗实践上,乃至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应用广泛。
1.合理的膳食结构 营养学通过合理的膳食结构干预人体健康。合理的膳食结构要求人体必需的营养齐全平衡,合理搭配饮食,科学进食。
膳食结构是指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数量及所占比重,包括食物的种类、数量和比例。我国基本属于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膳食纤维的植物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膳食指南是依据营养学原则,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指导大众科学饮食、合理营养的指导性文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目前更新到2016版)是根据我国目前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和营养现状所制定形成的。其中一般人群(6岁以上的正常人群)膳食指南共有10条内容,即: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④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⑤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⑥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⑦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⑧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⑨如饮酒应限量;⑩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2.食物的营养学分类 从营养学的角度,可将食物分为五大类,每一类食物可以提供相似的营养素。
第一类:谷类及薯类。这一类食物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一些矿物质及B族维生素。谷类包括米、面、杂粮,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
第二类:动物性食物。这类食物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维生素D和B族维生素。包括肉、禽、鱼、奶、蛋等。
第三类:豆类和坚果。这类食物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矿物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E及植物化学物质。包括大豆、其他干豆类,以及花生、核桃、杏仁等坚果类。
第四类:蔬菜、水果和菌藻类。主要提供维生素C、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K及植物化学物质。
第五类:纯能量食物。这类食物主要提供能量。包括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类。
3.人类所需的营养素 主要分为七大类: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水。
(1)蛋白质——赖以生存的基础营养素 人体的细胞组织、内分泌素、酶等,都由蛋白质组成,对于调节物质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调节各种生理功能都是不可缺少的。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维持人体组织的生长、更新和修复。蛋白质不足,儿童发育受到影响:成人体质下降,易患疾病:病后不易恢复,甚至恶化,影响健康。蛋白质对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催化代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蛋白质是热能的来源。机体的体液免疫主要由抗体与补体完成,构成白细胞和抗体补体需要有充分的蛋白质。
(2)脂类——贮存能量的重要营养素 脂类主要是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包括中性脂肪和类脂。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主要储存在皮下、肌肉、腹腔及内脏周围包膜中,占体内总脂量的95%左右;类脂主要是磷脂和固醇类,占全身脂类总量的5%左右,是生物膜的基本组成成分。脂类的生理功能包括:①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脂类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神经细胞、脑、心、肝、肾组织的组成材料。其中磷脂能促进体内胆固醇运转,对降低血内胆固醇有良好的作用。②供给能量。脂肪是储存能量、供给能量的重要物质。③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脂肪是四种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良好溶剂。④供给人体必需不饱和脂肪酸。⑤增进食物的感官性状,引起食欲,产生饱腹感。但是,多吃脂肪会引起消化不良,抑制胃液的分泌。长期摄入过量,可引起肥胖、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胆石症等。
(3)碳水化合物——获取能量的主要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的主要营养素。碳水化合物有下列生理功能:①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参与很多生命过程,构成身体的重要物质。②辅助其他营养素的代谢。③调节生理功能;④纤维素和果胶有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任何碳水化合物到体内经生化反应最终均分解为糖,因此亦称之为糖类。除供能外,它还能促进其他营养素的代谢,与蛋白质、脂肪结合成糖蛋白、糖脂,组成抗体、酶、激素、细胞膜、神经组织、核糖核酸等具有重要功能的物质。
(4)矿物质——影响生理功能的营养素 常量元素包括钙、镁、钾、钠、磷、硫和氯共7种。其中人体钙总量700~1400g,磷总量400~800g,主要存在于骨和牙齿、血清中。磷是骨中的重要元素,还是核酸、磷脂的组成部分。微量元素包括铁、氟、硒、锌、铜、钴、钼、铬、锰、碘、镍、锡、硅、钒共14种。矿物质的生理功能主要是:①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的生理功能;③组成酶的成分;④维持渗透压,保持酸碱平衡。
(5)维生素——维持机体健康的营养素 维生素是各种生物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人体缺乏维生素时,会导致物质代谢发生障碍,产生维生素缺乏症。但过多补充维生素也会有害。维生素对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可促进酶的活力或为辅酶之一。
(6)食物纤维——焕发生理活性的营养素 膳食纤维是指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存在于植物性食物,如各种谷物、豆类和蔬菜水果中。营养学家通过30年的研究,确认了膳食纤维的营养功能。膳食纤维成为医生和营养学家极为推崇的营养成分,它可以促进消化,刺激消化液的产生和促进肠道蠕动,清除体内垃圾,改善血糖生成反应,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对预防大肠癌、糖尿病、胆结石及减肥降脂有重要的意义。
(7)水——构成生命的基本营养素 水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营养素,是构成机体的重要原料,是各种物质的溶剂。水在体内直接参与物质代谢,输送氧气和各种物质,并具有调节体温、滋润器官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