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其特点是: ①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②突起根浅, 色红 、 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
[常考考点]疖的特点为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范围多在3cm左右,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头皮窜空而成蝼蛄疖。
凡体质虚弱,或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而成疖病。
1.有头疖 患处 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 ,灼热疼痛,突起根浅, 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
2.无头疖 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 , 无脓头 ,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 多发于 儿童头部 。临床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联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状。
4.疖病 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常考考点]四种疖的临床特点。
以 清热解毒 为主。暑疖需兼清暑化湿。
1.内治法
2.外治法
(1)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覆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敷。
(2)脓成,宜切开排脓,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深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
(3)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 。
[常考考点]疖内治法的证型、治法,使用方剂。外治法中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其特点是 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状如钉丁,病情变化迅速,易毒邪走散。发于颜面部的疔疮,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
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的不同,疔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等。
[常考考点]疔的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状如钉丁。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痈。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疔疮生于眉心者,叫眉心疔,又称印堂疔;生于两眉棱者,称眉棱疔;生于眼胞者,称眼胞疔;生于颧部者,称颧疔;生于人中者,称人中疔;生于人中两旁者,称虎须疔;生于口角者,称锁口疔;生于两唇内里者,称反唇疔;生于颏部者,称承浆疔等。
主要因火热之毒为患 。其毒或从内发,如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煿,脏腑蕴热内生;或从外受,如感受风热火毒,或皮肤破损染毒。火热之毒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火毒结聚,热胜肉腐而成。若火毒炽盛,内燔营血,则成走黄重症。
1.临床表现 多发于额前、颧、颊、鼻、口唇等部。 初期 ,在颜面部某处皮肤上 忽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以后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为3~6cm,但根深坚硬,状如钉丁 ,重者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中期 ,第5~7日, 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 。伴发热口渴,便干溲赤,苔薄腻或黄腻,脉象弦滑数等。 后期 ,第7~10日, 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肿消痛止,身热减退 。病程一般10~14天。
若处理不当,或妄加挤压,或不慎碰伤,或过早切开等, 可引起走黄 ,见疔疮顶陷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头面、耳、项俱肿,伴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糙,脉洪数等。
2.颜面部疔疮与疖的鉴别 疖好发于颜面部,但红肿范围不超过3cm,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
[常考考点]颜面部疔疮易引起走黄。
内治以 清热解毒 为大法,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外治根据初起、成脓、溃后,分别采用箍毒消肿、提脓祛腐、生肌收口治疗。
1.内治法
[常考考点]颜面部疔疮的证型及其辨证要点、治法、使用方剂。
2.外治法
(1)初起:宜箍毒消肿,用 金黄散、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水调成糊状围敷,或千捶膏盖贴,或六神丸、紫金锭研碎醋调外敷 。
(2)脓成:宜提脓祛腐,用 九一丹、八二丹 撒于疮顶部,再用 玉露膏或千捶膏敷贴 。若脓出不畅,用药线引流;若脓已成熟,中央已软有波动感时,可切开排脓。
(3)溃后:宜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疮口 掺九一丹,外敷金黄膏 ;脓尽改用 生肌散、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 。
手足部疔疮发病部位多有受伤史。
1.蛇眼疔 初起时多 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处 ,有轻微的红肿疼痛,2~3天成脓,待出脓后即能肿退脓尽,迅速愈合;若脓毒浸淫皮肉,则可出现甲下溃空或有胬肉突出,甚至指(趾)甲脱落。
2.蛇头疔 初起指端感觉麻痒而痛,继则刺痛,灼热肿胀,色红不明显 ,后肿势逐渐扩大。
3.蛇肚疔 发于指腹部,整个患指红肿疼痛,呈圆柱状,形似小红萝卜 ,关节轻度屈曲,不能伸展,若强行扳直即觉剧痛,7~10天成脓。
4.托盘疔 初起整个手掌肿胀高突,失去正常的掌心凹陷或稍凸出,手背肿势通常更为明显,甚则延及手臂 ,疼痛剧烈,或伴发红丝疔。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薄黄、脉滑数等症状。
5.足底疔 初起足底部疼痛,不能着地,按之坚硬 。 3~5日有啄痛,修去老皮后,可见到白色脓点 。重者肿势蔓延到足背,痛连小腿,不能行走,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黄腻、脉滑数等。溃后流出黄稠脓液,肿消痛止,全身症状也随之消失。
[常考考点]手足部疔疮发病部位及其特点。
一般应尽可能循经切开。①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②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③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④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
[常考考点]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的部位。
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可伴恶寒发热等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
治疗宜 清热解毒,佐以凉血活血 。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灶。
1.内治法
[常考考点]红丝疔的证型及其辨证要点、治法、使用方剂。
2.外治法 红丝细者,宜用砭镰法 ,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散;若结块成脓,则宜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收口。
[常考考点]红丝疔宜用砭镰法治疗。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 其特点有 :①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②结块范围多在6~9cm。③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④可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症状。
[常考考点]痈的特点是结块范围多在6~9cm,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外感六淫邪毒,或皮肤受外来伤害感染毒邪,或过食膏粱厚味,聚湿生浊,邪毒湿浊留阻肌肤,郁结不散,致使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壅遏,化火成毒而成痈肿。
治疗宜 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并结合发病部位辨证用药。外治按一般阳证疮疡治疗。
1.内治法
[常考考点]痈的证型及其辨证要点、治法、使用方剂。
2.外治法
(1)初起:用 金黄膏或金黄散 ,以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热盛者,可用玉露膏或玉露散外敷,或太乙膏外敷,掺药均可用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
(2)成脓:宜 切开排脓 ,以得脓为度。
(3)溃后:先用药线蘸 八二丹 插入疮口,三五日后改用九一丹,外盖金黄膏或玉露膏。待肿势消退十之八九时,改用红油膏盖贴。脓腐已尽,见出透明浅色黏液者,改用生肌散、太乙膏、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4)有袋脓者:可先用 垫棉法 加压包扎,如无效可扩创引流。
1.特点 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俗称痰毒,又称时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其特点有: ①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②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
2.治疗 内治宜 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以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方用 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
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蜂窝织炎。 其特点有 :①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②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③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④全身症状明显。
[常考考点]发的特点。
(一)锁喉痈
1.概念 锁喉痈是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又称猛疽、结喉痈,俗称盘颈痰毒。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织炎。
2.特点 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痉厥等险症,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症状。
3.治疗
(1)内治法
(2)外治法:初起用玉露散或金黄散或双柏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成脓后应及早切开,用九一丹药线引流,外盖金黄膏或红油膏。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
(二)臀痈
1.概念 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由肌肉注射引起者,俗称针毒结块。相当于西医的臀部蜂窝织炎。
2.特点 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发,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
3.治疗
(1)内治法
(2)外治法
1)未溃时红热明显的用玉露膏;红热不显的用金黄膏或冲和膏外敷。
2)成脓后宜切开排脓。待腐黑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时,可以切开,切口应注意低位、够大够深,并清除腐肉。
3)溃后用八二丹、红油膏盖贴,脓腔深者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收口;疮口有空腔不易愈合者,用垫棉法。
[常考考点]锁喉痈和臀痈的特点及治疗。
1.概念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西医也称丹毒。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①生于躯干部者,称 内发丹毒 。②发于头面部者,称 抱头火丹 。③发于小腿足部者,称 流火 。④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 赤游丹毒 。
[常考考点]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不同部位丹毒的名称。
2.特点
(1)病起突然,恶寒发热。
(2)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
(3)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本病总由 血热火毒 为患。发于头面部者,多夹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夹肝脾郁火;发于下肢者,多夹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有胎热火毒。素体血分有热,或在肌肤破损处有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郁阻肌肤而发。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或黏膜的细微破损处侵入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炎症。
[常考考点]丹毒的病因是血热火毒。
本病以 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为基本治则。发于头面者,须兼散风清火;发于胸腹腰胯者,须兼清肝泻脾;发于下肢者,须兼利湿清热。
1.内治法
[常考考点]丹毒的证型及治法、使用方剂。
2.外治法
(1)外敷法:用玉露散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鲜丝瓜叶捣汁或金银花露调敷。或鲜荷叶、鲜蒲公英、鲜地丁全草、鲜马齿苋、鲜冬青树叶等捣烂湿敷。
(2)砭镰法:患处消毒后,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泻毒。适用于下肢复发性丹毒、抱头火丹患者。
(3)若流火结毒成脓者,可在坏死部分做小切口引流,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A1型题
1.疖的特点是
A.易脓、易溃、易敛 B.易于走黄 C.易于内陷 D.易溃而不易敛 E.多伴全身症状
2.下列属于无头疖特点的是
A.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无脓头
B.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
C.多发于儿童头部 D.不易成脓,易溃,易敛 E.不易溃烂,不易收敛
3.疔的肿势特点是
A.肿势范围较大,多在10cm以上 B.范围多在3cm左右 C.漫肿无边
D.形如粟米,坚硬如钉 E.不红不肿
4.颜面部疔的特点是
A.易脓、易溃、易敛 B.易成走黄之势 C.易内陷 D.易溃而不易敛 E.多伴全身症状
5.颈痈初起内治方剂最宜
A.五味消毒饮 B.仙方活命饮 C.牛蒡解肌汤 D.黄连解毒汤 E.普济消毒饮
6.下列不属于痈的特点的是
A.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 B.结块范围多在6~9cm
C.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D.可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症状
E.根脚坚硬,状如钉丁,病情变化迅速,易毒邪走散
7.丹毒发于小腿,称为
A.流火 B.抱头火丹 C.内发丹毒 D.赤游丹毒 E.流注
8.新生儿丹毒称
A.赤游丹毒 B.抱头火丹 C.流火 D.内发丹毒 E.腿游风
9.丹毒的主要病因病机是
A.风温夹痰凝结经络 B.风温湿热蕴结肌肤 C.外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
D.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E.暑湿热毒流注肌间
A2型题
10.患儿,男,5岁。右颌下肿痛3天,灼热,皮色微红,伴恶寒发热、纳呆,舌红苔薄黄,脉滑数。其诊断是
A.臖核 B.颈痈 C.烂疔 D.流注 E.红丝疔
11.患者,女,50岁。5天前左足第3、4趾缝足癣水疱溃破,次日局部红肿疼痛,并见红线1条向上走窜至小腿中段,边界清晰,伴有发热,左胯腹部淋巴结肿痛。其诊断是
A.流火 B.流注 C.青蛇毒 D.蛇串疮 E.红丝疔
【参考答案】
1.A 2.A 3.D 4.B 5.C 6.E 7.A 8.A 9.C 10.B 1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