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单元
影像诊断

细目一 超声诊断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一 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

1.检测实质性脏器(如肝、肾、脾、胰腺、子宫及卵巢等)的大小、形态、边界及脏器内部回声等,帮助判断有无病变及病变情况。

2.检测某些囊性器官(如胆囊、膀胱、胃等)的形态、走向及功能状态。

3.检测心脏、大血管和外周血管的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状态,包括对各种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血管畸形及闭塞性血管病等的诊断。

4.鉴别脏器内局灶性病变的性质,是实质性还是囊性,还可鉴别部分病例的良、恶性。

5.检测积液(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肾盂积液及脓肿等)的存在与否,对积液量的多少作出初步估计。

6.对一些疾病的治疗后动态随访。如急性胰腺炎、甲状腺肿块、子宫肌瘤等。

7.介入性诊断与治疗。如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或进行某些引流及药物注入治疗等。

要点二 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声像图及心功能评价

1.二尖瓣狭窄的异常声像图及功能评价

(1)二维超声心动图表现:①二尖瓣增厚,回声增强,以瓣尖为主,有时可见赘生物形成的强光团。②二尖瓣活动僵硬,运动幅度减小。③二尖瓣口面积缩小(正常二尖瓣口面积约4cm 2 ,轻度狭窄时,瓣口面积1.5~2.0cm 2 ;中度狭窄时,瓣口面积1.0~1.5cm 2 ;重度狭窄时,瓣口面积<1.0cm 2 )。④腱索增粗缩短,乳头肌肥大。⑤左心房明显增大,肺动脉高压时则右心室增大,肺动脉增宽。

(2)M型超声心动图表现:①二尖瓣曲线增粗,回声增强。②二尖瓣前叶曲线双峰消失,呈城墙样改变,EF斜率减低。③二尖瓣前、后叶呈同向运动,后叶曲线套入前叶。④左心房增大。

(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表现:①彩色多普勒血流量显像:二尖瓣口见五彩镶嵌的湍流信号。②频谱多普勒:二尖瓣频谱呈单峰宽带充填形,峰值血流速度大于1.5m/s,可达6~8m/s。

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异常声像图及心功能评价

(1)二维超声心动图:表现在左室长轴及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上,可见主动脉瓣反射增强、舒张期主动脉瓣闭合不良、左室容量负荷过重的表现。

(2)M型超声心动图表现:①心底部探查,主动脉根部前后径增宽,运动幅度增大,舒张期闭合线呈双线,距离>2mm。若闭合线出现扑动现象,是血液反流的有力证据。②左室探查,可见左室容量负荷过重的改变,表现为左心室内径扩大,流出道增宽,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呈反向运动。

(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表现:舒张期可见五彩反流束自主动脉瓣口流向左室流出道。

[常考考点]二尖瓣、主动脉瓣膜病变声像图及功能评价。

要点三 胆囊结石、泌尿系结石的异常声像图

1.胆囊结石的异常声像图 典型胆囊结石的特征如下:①胆囊内见一个或数个 强光团、光斑,其后方伴声影或彗星尾。 强光团或光斑可随体位改变而依重力方向移动 。但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结石炎性粘连在胆囊壁中(壁间结石)时,看不到光团或光斑随体位改变。不典型者如充填型胆结石,胆囊内充满大小不等的结石,声像图上看不见胆囊回声,胆囊区见一条强回声弧形光带,后方伴直线形宽大声影。

2.泌尿系结石的异常声像图 泌尿系结石超声可见结石部位有 强回声光团或光斑,后伴声影或彗星尾征 。输尿管结石多位于输尿管狭窄处;膀胱结石可随体位依重力方向移动。膀胱结石的检出率最高,肾结石次之,输尿管结石因腹腔内肠管胀气干扰而显示较差。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时,可伴有肾盂积水。

[常考考点]胆囊结石、泌尿系结石的异常声像图。

要点四 脂肪肝、肝硬化的异常声像图

1.脂肪肝的异常声像图

(1)弥漫性脂肪肝的声像图表现: 整个肝均匀性增大,表面圆钝,边缘角增大;肝内回声增多增强 ,前半细而密,呈一片云雾状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肝内血流的灵敏度降低,尤其对于较深部位的血管,血流信号较正常减少。

(2)局限性脂肪肝的声像图表现:通常累及部分肝叶或肝段,超声表现为 脂肪浸润区部位的高回声区与正常肝组织的相对低回声区,两者分界较清 ,呈花斑状或不规则的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不均匀回声区内无明显彩色血流,或正常肝内血管穿入其中。

2.肝硬化的异常声像图 ①肝体积缩小,逐步向右上移行。②肝包膜回声增强,呈锯齿样改变;肝内光点增粗增强,分布紊乱。③脾肿大。④胆囊壁增厚毛糙,有腹水时可呈双边。⑤可见腹水的无回声暗区。⑥门静脉内径增宽>1.3cm,门静脉血流信号减弱,血流速度常在15~25cm/s以下;可见脐静脉重新开放。⑦癌变时在肝硬化基础上出现肝癌声像图特征,以弥漫型为多见。

[常考考点]脂肪肝、肝硬化的异常声像图表现。

细目二 放射诊断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一 X线的特性及成像原理

1.X线的特性

(1)穿透性:X线的波长很短,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X线的穿透力与X线管电压密切相关,电压越高,所产生的X线波长越短,穿透力就越强;反之,电压越低,所产生的X线波长越长,其穿透力就越弱。另一方面,X线的穿透力还与被照物体的密度和厚度相关。密度高、厚度大的物体吸收的X线多,通过的X线少。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效应:荧光效应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效应: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效应:X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产生电离效应。X线进入人体,可产生电离作用,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即生物效应。它是放射防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基础。

2.X线的成像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在荧光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是基于X线的穿透性、荧光和感光效应,二是基于人体组织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穿过人体后,由于人体各部组织的密度和厚度不同,在荧光屏和X线片上显出黑白阴影,相互间形成明显的对比。这样才使我们有可能通过X线检查来识别各种组织,并根据阴影的形态和黑白变化来分析它们是否正常。由此可见,组织结构和器官密度、厚度的差别是产生影像对比的基础,是X线成像的基本条件。人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不同,厚度也不一样,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透过的X线少,薄的部分则相反,于是在X线片和荧光屏上显示出黑白对比和明暗差别的影像。

要点二 X线检查方法

1.普通检查 普通检查包括透视和摄影。

(1)透视:这是常用的检查方法,除可观察内脏的解剖形态和病理改变外,还可观察人体器官的动态,如膈肌的呼吸运动、心脏大血管的搏动、胃肠道的蠕动和排空功能等。透视的缺点是不能显示细微病变,不能留下永久记录,不便于复查对比。

(2)X线摄影(又称平片):这是目前最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优点是影像清晰,对比度及清晰度均较好,可使密度与厚度较大或密度差异较小部位的病变显影,并可留作客观记录,便于复查对比。其缺点是不能观察人体器官的动态功能改变。

2.特殊检查

(1)软X线摄影:用钼作靶面的X线管所产生的X线波长较长,穿透力较弱,称之为软X线。主要用以检查软组织(如乳腺)。

(2)其他特殊检查:如放大摄影、荧光摄影等。

3.造影检查 指将密度高于或低于受检器官的物质引入需要检查的体内器官,使之产生对比,以显示受检器官的形态与功能的办法。引入的物质称为对比剂或造影剂,常用的造影剂有:①高密度造影剂:常用的为钡剂和碘剂。钡剂主要用于食管和胃肠造影。碘剂分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非离子型造影剂性能稳定,毒性低,适用于血管造影、CT增强;离子型如泛影葡胺,用于肾盂及尿路造影。②低密度造影剂:如空气、二氧化碳、氧等,常用于关节囊、腹腔造影等。

要点三 CT、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应用

1.CT的临床应用 随着CT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其影像学效果越来越好,许多过去靠普通X线检查难以发现的疾病,目前通过CT检查多可以明确诊断,尤其是癌症及微小病变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因此,在临床被广泛运用。 CT对头颅病变、脊椎与脊髓、纵隔、肺脏、肝、胆、胰、肾与肾上腺及盆部器官的疾病诊断都有良好的运用价值。 双源CT下的冠脉造影,可以帮助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CT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更高, 对颅内肿瘤、脓肿与肉芽肿、寄生虫病、外伤性血肿与脑损伤、脑梗死与脑出血、椎管内肿瘤等疾病诊断效果很好,结果可靠;对脊椎病变及椎间盘脱出也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对眶内占位病变、鼻窦早期癌、中耳小的胆脂瘤、听骨破坏与脱位、内耳骨迷路的轻微破坏以及早期鼻咽癌的发现都有帮助;对肺癌、纵隔肿瘤以及腹部及盆部器官肿瘤的早期发现也有重要意义。

2.MRI诊断的临床应用 与CT相比,MRI检查具有无X 线辐射、无痛苦、无骨性伪影的特点, 非常适用于多次随访检查。MRI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 不用对比剂就能清楚显示心脏、血管、体内腔道、肌肉、韧带以及脏器之间的关系等,是 颅脑、体内脏器、脊髓、骨与关节软骨、肌肉、滑膜、韧带等部位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临床适应证广泛。

但MRI对钙化与颅骨病变的诊断能力较差;难以发现新鲜出血,不能显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MRI检查时间长,容易产生运动伪影;体内有金属植入物或金属异物者(如安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以及身体带有监护仪的病人不能做MRI检查。

要点四 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1.慢性支气管炎 早期X线可无异常发现。 典型慢支表现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肺纹理伸展至肺野外带

2.支气管扩张症 确诊主要靠胸部CT检查,尤其是高分辨力CT(HRCT)。柱状扩张时可见 “轨道征”或“戒指征 ”;囊状扩张时可见葡萄串样改变;扩张的支气管腔内充满黏液栓时,可见 “指状征 ”。

3.大叶性肺炎

(1)X线检查:①充血期:X线无明显变化,或仅可见肺纹理增粗。② 实变期 :肺野出现 均匀性密度增高的片状阴影 ,病变范围呈 肺段性或大叶性分布 ,在大片密实阴影中常可见到 透亮的含气支气管影,即支气管充气征。 消散期 :X线可见实变区密度逐渐减退,表现为散在性的 斑片状影,大小不等, 继而可见到 增粗的肺纹理 ,最后可完全恢复正常。

(2)CT检查: ①充血期:即可见病变区磨玻璃样阴影,边缘模糊。②实变期:可见呈肺段性或大叶性分布的密实阴影,支气管充气征较X线检查更为清楚

4.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 常见于两中下肺野的中、内带,X线表现为 沿肺纹理分布的、散在密度不均的小斑片状阴影,边界模糊。CT见两中下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状及片状阴影,边缘模糊

5.间质性肺炎 病变常同时累及两肺,以中、下肺最为显著。 X线表现为两肺门及两中下肺纹理增粗、模糊,可呈网状,并伴有小点状影,肺门影轻度增大,轮廓模糊,密度增高

病变早期HRCT可见两侧支气管血管束增粗、不规则,伴有磨玻璃样阴影。较重者可有小叶性实变导致的小斑片影,肺门、纵隔淋巴结可增大。

6.肺脓肿 急性肺脓肿X线可见肺内大片致密影,边缘模糊,密度较均匀,可侵及一个肺段或一叶的大部。在致密的实变区中可见 含有液面的空洞,内壁不规整。 慢性肺脓肿可见空洞壁变薄,周围有较多紊乱的纤维条索状阴影。多房性空洞则显示为多个大小不等的透亮区。CT较平片能更早、更清楚地显示肺脓肿,因此,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

7.肺结核

(1)原发性肺结核:表现为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 ①原发综合征:是由肺内原发灶、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三者组成的哑铃状双极现象。②胸内淋巴结结核:表现为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而突向肺野

(2)血型播散型肺结核:①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X线可见两肺大小、密度、分布都均匀一致的粟粒状阴影,正常肺纹理显示不清 。②亚急性与慢性血型播散型肺结核:X线可见以两上、中肺野为主的大小不一、密度不同、分布不均的多种性质(渗出、增殖、钙化、纤维化、空洞等)病灶。

(3)继发性肺结核:包括浸润型肺结核(成人最常见)、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病变多在肺尖和锁骨下区开始, X线可见渗出、增殖、播散、纤维和空洞等多种性质的病灶同时存在。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X线主要表现为两肺上部多发厚壁的慢性纤维病变及空洞,周围有广泛的纤维索条影及散在的新老病灶,常伴有明显的胸膜增厚,病变的肺因纤维化而萎缩,出现肺不张征象,上叶萎缩使肺门影向上移位,下肺野血管纹理牵引向上及下肺叶的代偿性肺气肿,使膈肌下降、平坦,肺纹理被拉长呈垂柳 状。

(4)结核性胸膜炎: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可单独存在,或与肺结核同时出现。少量积液时X线可见患侧肋膈角变钝,大量积液时X线可见患侧均匀的密度增高阴影,阴影上方呈外高内低状,积液随体位变化而改变。后期可引起胸膜增厚、粘连、钙化。

肺结核的CT表现与平片相似,但可更早、更细微地显示病变情况,发现平片难以发现的病变,有助于鉴别诊断。

8.肺肿瘤 肺肿瘤分原发性与转移性两类。原发性肿瘤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良性少见,恶性中98%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少数为肺肉瘤。

(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按发生部位可分为三型。 ①中心型: 早期局限于黏膜内时X线无异常发现,引起管腔狭窄时可出现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三种肺癌的间接征象;肿瘤同时向腔外生长或(和)伴肺门淋巴结转移时形成肺门肿块影,肺门肿块影是肺癌的直接征象。发生于右上叶的肺癌,肺门肿块及右肺上叶不张连在一起可形成横行“S”状下缘。有时肺癌发展迅速,中心可坏死形成内壁不规则的偏心性空洞。CT可见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分叶状或不规则的肺门肿块,可同时伴有阻塞性肺炎、肺不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等。MRI更有利于明确肿瘤与支气管、纵隔血管的关系,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等。 ②周围型: X线表现为密度增高,轮廓模糊的结节状或球形病灶,逐渐发展可形成分叶状肿块;发生于肺尖的癌称为肺沟癌。HRCT有利于显示结节或肿块的形态、边缘、周围状况以及内部结构等,可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或支气管充气征(直径小于3cm以下的癌,肿块内见到的小圆形或管状低密度影),同时发现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更有助于肺癌的诊断。增强CT能更早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 ③细支气管肺泡癌(弥漫型肺癌): 表现为两肺广泛的细小结节,边界不清,分布不对称,进一步发展可融合成大片肿块,形成癌性实变。

CT可见两肺不规则分布的1cm以下结节,边缘模糊,常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融合后的大片实变影中靠近肺门处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实变区密度较低呈毛玻璃样,其中可见到高密度的隐约血管影是其重要特征。

(2)转移性肿瘤:X线可见在两肺中、下肺野外带,密度均匀、大小不一、轮廓清楚的棉絮样低密度影。血供丰富的肿瘤发生粟粒状转移时,可见两中、下肺野轮廓光滑、密度均匀的粟粒影。淋巴转移至肺的肿瘤,则主要表现为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CT发现肺部转移较平片敏感;HRCT对淋巴转移的诊断具有优势,可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小叶间隔增厚以及沿两者分布的细小结节影。

9.胸膜病变

(1)胸腔积液:①游离性胸腔积液:当积液达250mL左右时,站立位X线检查可见 外侧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时,患侧胸中、下部呈均匀性致密影,其上缘形成自外上斜向内下的凹面弧形, 同侧膈和心缘下部被积液遮蔽;大量积液时,除肺尖外, 患侧全胸呈均匀的致密增高阴影 ,与纵隔连成一片,患侧肋间隙增宽,膈肌下降,气管纵隔移向健侧。②包裹性胸腔积液:X线表现为圆形或半圆形密度均匀影,边缘清晰。包裹性积液局限在叶间裂时称为叶间积液。

(2)气胸及液气胸:气胸时X线显示胸腔顶部和外侧高度透亮,其中无肺纹理,透亮带内侧可见被压缩的肺边缘。液气胸时,立位检查可见上方为透亮的气体影,下方为密度增高的液体影,且随体位改变而流动。

(3)胸膜增厚、粘连、钙化:胸膜轻度增厚时,X线表现为肋膈角变钝或消失,沿胸壁可见密度增高或条状阴影,还可见膈上幕状粘连,膈运动受限。广泛胸膜增厚则呈大片不均匀性密度增高影,患侧肋间隙变窄或胸廓塌陷,纵隔向患侧移位,膈肌升高,活动减弱,严重时可见胸部脊柱向健侧凸起。胸膜钙化的X线表现为斑块状、条状或片状高密度钙化影,切线位观察时,可见其包在肺的外围。

[常考考点]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要点五 循环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1.风湿性心脏病

(1)单纯二尖瓣狭窄:X线表现为左心房及右心室增大,左心耳部凸出,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及左心室变小, 心脏呈梨形

(2)二尖瓣关闭不全:典型患者的X线表现是左心房和左心室明显增大。

(3)主动脉瓣狭窄:X线可见左心室增大,或伴左心房增大,升主动脉中段局限性扩张,主动脉瓣区可见钙化。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左心室明显增大,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普遍扩张, 心脏呈靴形

2.高血压性心脏病 X线表现 为左心室扩大,主动脉增宽、延长、迂曲, 心脏呈靴形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病X线表现为右下肺动脉增宽≥15mm,右心室增大等。

4.心包积液 300mL以下者,X线难以发现。中等量积液时,后前位可见心脏形态呈烧瓶形,上腔静脉增宽,心缘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常考考点]循环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要点六 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检查及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一)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

1.普通X线检查 包括透视和腹部平片,常用于急腹症的诊断。

2.造影

(1)食管吞钡,观察食管黏膜、轮廓、蠕动和食管扩张度及通畅性。

(2)上消化道钡餐(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

(3)小肠系钡剂造影。

(4)结肠钡剂灌肠造影等。

3.肝、胆、胰的影像检查方法

(1)肝脏:①CT平扫。②CT增强扫描:增加正常肝组织与病灶之间的密度差,显示平扫不能发现的或可疑的病灶,帮助鉴别病灶的性质。③MRI检查。

(2)胆道系统:①X线平片检查:可观察有无不透X线的结石、胆囊壁钙化或异常的气体影。②造影检查:如口服胆囊造影、静脉胆道造影以及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③CT检查。④MRI检查。

(3)胰腺检查:①X线平片可了解胰腺有无钙化、结石。ERCP对诊断慢性胰腺炎、胰头癌和壶腹癌有一定的帮助。 ②CT检查 可显示胰腺的大小、形态、密度和结构,区分病变属囊性或实性,是 胰腺疾病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③MRI检查。

(二)消化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1.食管静脉曲张 X线钡剂造影可见: 食管中、下段的黏膜皱襞明显增宽、迂曲,呈蜓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边缘呈锯齿状

2.食管癌 X线钡剂造影可见: ①黏膜皱襞改变:由于肿瘤破坏黏膜层,使正常皱襞消失、中断、破坏,形成表面杂乱的不规则影像。②管腔狭窄。③腔内充盈缺损。④不规则的龛影,早期较浅小,较大者表现为长径与食管长轴一致的长形龛影。⑤受累食管呈局限性僵硬

3.消化性溃疡

(1)胃溃疡: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的直接征象是 龛影 ,多见于 胃小弯 ;龛影口周围有一圈黏膜水肿造成的透明带,这种黏膜水肿带是良性溃疡的特征性表现。胃溃疡引起的功能性改变包括:① 痉挛性改变 。②分泌增加。③胃蠕动增强或减弱。

(2)十二指肠溃疡:绝大部分发生在球部,溃疡易造成球部变形;球部龛影或球部变形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直接征象。间接征象有:① 激惹征 。②幽门痉挛,开放延迟。③胃分泌增多和胃张力及蠕动方面的改变。④球部固定压痛。

4.胃癌 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可见:①胃内形态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多见于蕈伞型癌。②胃腔狭窄,胃壁僵硬,多见于浸润型癌。③形状不规则、位于胃轮廓之内的龛影,多见于溃疡型癌。④ 黏膜皱襞破坏、消失或中断。 ⑤肿瘤区蠕动消失。CT或MRI检查可直接观察肿瘤侵犯胃壁、周围浸润及远处转移情况,其影像表现直接反映了胃癌的大体形态,但检查时需用清水或对比剂将胃充分扩张。

5.溃疡性结肠炎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可见 :病变肠管结 肠袋变浅、消失 ,黏膜皱襞多紊乱,粗细不一,其中可见溃疡龛影。晚期病例X线表现为肠管 从下向上呈连续性的向心性狭窄 ,边缘僵直,同时肠管明显缩短,肠腔舒张或收缩受限,形如 硬管状

6.结肠癌 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见:①肠腔内肿块,形态不规则,黏膜皱襞消失。病变处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②较大的 龛影 ,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整齐,周围有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和狭窄,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③肠管狭窄,肠壁僵硬。

7.胃肠道穿孔 最多见于胃或十二指肠穿孔,立位X线透视或腹部平片可见:两侧 膈下有弧形或半月形透亮气体影 。若并发急性腹膜炎则可见肠管充气积液膨胀,肠壁间隔增宽,在腹平片上可见腹部肌肉与脂肪层分界不清。

8.肠梗阻 典型X线表现为:梗阻上段肠管扩张,积气、积液,立位或侧卧位水平位摄片可见肠管扩张, 呈阶梯状气液平 ,梗阻以下的肠管闭合,无气体或仅有少量气体。CT(尤其是螺旋CT)适用于一些危重患者、不能配合检查者以及肥胖者,有助于发现腹腔包裹性或游离性气体、液体及肠坏死,帮助判断梗阻部位及病因。

[常考考点]消化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要点七 泌尿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1.泌尿系结石 X线平片可显示的结石称为阳性结石,约占90%。 疑为肾或输尿管结石时,首选腹部平片检查; 必要时,选用CT。

(1)肾结石: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可单个或多个,主要位于肾盂或肾盏内。 阳性结石X线平片可见圆形、卵圆形或 桑椹状致密影,密度高而均匀或浓淡不等, 或呈分层状。阴性结石平片不能显影,造影可见肾盂内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或充盈缺损,还可引起肾盂、肾盏积水扩张等。阳性结石需与腹腔内淋巴结钙化、肠内粪石、胆囊或胰腺结石鉴别,肾结石时腹部侧位片上结石与脊柱影重叠。CT检查表现基本同平片。

(2)输尿管结石: 阳性结石平片或CT可见输尿管走行区域内米粒大小的高密度影, CT可见结石上方输尿管、肾盂积水扩张;静脉肾盂造影可见造影剂中止在结石处,其上方尿路扩张。

(3)膀胱结石:多为阳性,X线平片可见 耻骨联合上方圆形或卵圆形致密影,边缘光滑或毛糙,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可呈层状,大小不一。结石可随体位而改变位置, 但总是在膀胱最低处。阴性结石排泄性尿路造影可见充盈缺损影。CT可见膀胱内致密影。MRI检查呈非常低的信号。

2.肾癌 较大肾癌X线平片可见肾轮廓局限性外突;尿路造影可见肾盏伸长、狭窄、受压变形,或肾盏封闭、扩张。CT可见肾实质内肿块,密度不定,可略高于周围肾实质,也可低于或接近于周围肾实质,肿块较大时可突向肾外,少数肿块内可有钙化影;增强扫描早期肿块有明显、不均一的强化,之后表现为相对低密度。

[常考考点]泌尿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要点八 骨与关节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1.长骨骨折 X线检查是诊断骨折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可见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骨小梁断裂和歪曲,有边缘光滑锐利的线状透亮阴影,即骨折线。根据骨折程度把骨折分为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完全性骨折时,骨折线贯穿骨全径;不完全性骨折时,骨折线不贯穿骨全径。根据骨折线的形状和走行,将骨折分为横行、斜行和螺旋形。

CT不是诊断骨折的常规检查方法,但对解剖结构比较复杂部位(如骨盆、髋关节、肩关节、脊柱、面部等)骨折的诊断、诊断骨折碎片的数目等较普通X线有优势。

MRI显示骨折不如CT,但可清晰显示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以及骨折断端出血、水肿等。

2.脊柱骨折 主要发生在胸椎下段和腰椎上段,以单个椎体损伤多见。多因受到纵轴性暴力冲击而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X线可见骨折椎体压缩呈楔形,前缘骨皮质嵌压。由于断端嵌入,所以不仅不见骨折线,反而可见横行不规则的线状致密影。有时,椎体前上方可见分离的骨碎片,上、下椎间隙保持正常。严重时并发脊椎后突成角、侧移,甚至发生椎体错位,压迫脊髓而引起截瘫;常并发棘突间韧带撕裂,使棘突间隙增宽,或并发棘突撕脱骨折,也可发生横突骨折。

CT对脊椎骨折的定位、骨折类型、骨折片移位程度以及椎管有无变形、狭窄等的诊断优于普通平片。

MRI对脊椎骨折及有无椎间盘突出、韧带撕裂等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3.椎间盘突出 青壮年多发,下段腰椎最容易发生。

(1)X线平片:①椎间隙变窄或前窄后宽。②椎体后缘唇样肥大增生、骨桥形成或游离骨块。③脊柱生理曲度变直或侧弯。Schmorl结节表现为椎体上或下面的圆形或半圆形凹陷,其边缘有硬化线,常对称见于相邻椎体的上、下面且常累及数个椎体。

(2)CT检查:根据椎间盘变形的程度,分为椎间盘变性、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3种,以椎间盘突出最为严重,其CT直接征象是:椎间盘后缘变形,有局限性突出,其内可有钙化。间接征象是:①硬膜外脂肪层受压、变形甚至消失,两侧硬膜外间隙不对称。②硬膜囊受压变形和移位。③一侧神经根鞘受压。

(3)MRI检查:能很好地显示各部位椎间盘突出的图像,是 诊断椎间盘突出的最好方法。 在矢状面可见突出的椎间盘向后方或侧后方伸出;横断面上突出的椎间盘局限突出于椎体后缘;可见硬膜外脂肪层受压、变形甚至消失和神经根鞘受压图像。

4.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1)X线表现:①发病后2周内,可见肌间隙模糊或消失,皮下组织与肌间分界模糊等。②发病2周后可见骨改变,开始在干骺端骨松质中出现骨质疏松,进一步出现骨质破坏,破坏区边缘模糊;骨质破坏逐渐向骨干延伸,小的破坏区可融合形成大的破坏区,骨皮质也受到破坏,皮质周围出现骨膜增生,表现为一层密度不高的新生骨,新生骨广泛时可形成包壳;骨皮质供血障碍时可发生骨质坏死,出现沿骨长轴形成的长条形死骨,有时可引起病理性骨折。

(2)CT表现:能较清楚地显示软组织感染、骨膜下脓肿以及骨破坏和死骨,尤其有助于发现平片不能显示的小的破坏区和死骨。

(3)MRI检查:对显示骨髓腔内改变和软组织感染优于平片和CT。

5.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1)X线表现:X线可见明显的修复,即在骨破坏周围有骨质增生硬化现象;骨膜的新生骨增厚,并同骨皮质融合,呈分层状,外缘呈花边状;骨干增粗,轮廓不整,骨密度增高,甚至骨髓腔发生闭塞;可见骨质破坏和死骨。

(2)CT表现与X线表现相似,并容易发现X线不能显示的死骨。

6.骨关节结核 多继发于肺结核,儿童和青年多见,发病部位以椎体、骺和干骺端为多,X线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和骨质破坏,部分可出现冷脓肿。

(1)长骨结核:①好发于骺和干骺端。X线早期可见骨质疏松;在骨松质中可见局限性类圆形、边缘较清楚的骨质破坏区,邻近无明显骨质增生现象;骨质破坏区有时可见碎屑状死骨,密度不高,边缘模糊,称之为“泥沙”状死骨;骨膜反应轻微;病变发展易破坏骺而侵入关节,形成关节结核,但很少向骨干发展。②CT检查可显示低密度的骨质破坏区,内部可见高密度的小斑片状死骨影,病变周围软组织发生结核性脓肿,密度低于肌肉。

(2)关节结核:分为继发于骺、干骺端结核的骨型关节结核和结核菌经血行累及关节滑膜的滑膜型结核。①骨型关节结核的X线表现较为明显,即在原有病变征象的基础上,又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不对称性狭窄或关节骨质破坏等。滑膜型结核以髋关节和膝关节较为常见,早期X线表现为关节囊和关节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关节间隙正常或增宽,周围骨骼骨质疏松;病变进展侵入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质时,X线可见关节面及邻近骨质模糊及有虫蚀样不规则破坏,这种破坏多在关节边缘,而且上下两端相对应存在;晚期发生关节间隙变窄甚至消失,关节强直。②CT检查可见肿胀的关节囊、关节周围软组织和关节囊内积液,骨关节面毛糙,可见虫蚀样骨质缺损;关节周围冷脓肿密度较低,注射对比剂后可见边缘强化。③MRI检查:滑膜型结核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肌间隙模糊。依据病变组织密度不同而显示不同的信号。

(3)脊椎结核:好发于腰椎,可累及相邻的两个椎体,附件较少受累。①X线表现:病变椎体骨松质破坏,发生塌陷变形或呈楔形变,椎间隙变窄或消失,严重时椎体互相嵌入融合而难以分辨;病变椎体旁因大量坏死物质流入而形成冷脓肿,表现为病变椎体旁软组织梭形肿胀,边缘清楚;病变部位脊柱后突畸形。②CT对显示椎体及其附件的骨质破坏、死骨、冷脓肿均优于平片。③MRI对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和椎管内病变的显示优于平片和CT。

7.骨肿瘤 骨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种,转移性骨肿瘤在恶性骨肿瘤中最为常见。原发性骨肿瘤分为良性与恶性。X线检查不仅可以发现骨肿瘤,还可帮助鉴别肿瘤的良恶以及是原发还是转移。一般原发性骨肿瘤好发于长骨,转移性骨肿瘤好发于躯干骨与四肢近侧骨的近端。原发性骨肿瘤多为单发,转移性骨肿瘤常为多发。良性骨肿瘤多无骨膜增生,恶性骨肿瘤常有骨膜增生,并且骨膜新生骨可被肿瘤破坏,形成恶性骨肿瘤的特征性X线表现——Codman三角。

(1)骨巨细胞瘤(破骨细胞瘤):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股骨下端、胫骨上端以及桡骨远端多发,良性多见。①X线平片:在长骨干骺端可见到偏侧性的膨胀性骨质破坏透亮区,边界清楚。多数病例破坏区内可见数量不等的骨嵴,将破坏区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小房征,称为分房型;少数破坏区无骨嵴,称为溶骨型。当肿瘤边缘出现筛孔状或虫蚀状骨破坏,骨嵴残缺紊乱,环绕骨干出现软组织肿块影时,提示恶性骨巨细胞瘤。②CT平扫可见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骨壳基本完整,骨破坏与正常骨小梁的交界处多没有骨增生硬化带。骨破坏区内为软组织密度影,无钙化和骨化影。增强扫描肿瘤组织有较明显的强化,而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2)骨肉瘤:多见于11~20岁的男性,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肱骨上端的干骺端。①X线主要表现为骨髓腔内不规则的骨破坏和骨增生,骨皮质破坏,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和骨膜新生骨的再破坏,可见软组织肿块以及其中的云絮状、斑块状肿瘤骨形成等,肿瘤骨存在是诊断骨肉瘤的重要依据。根据X线表现的不同,骨肉瘤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混合型最为多见。溶骨型骨肉瘤以骨质破坏为主要表现,破坏偏于一侧,呈不规则斑片或大片状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可见骨膜增生被破坏形成的骨膜三角。成骨型骨肉瘤以肿瘤骨形成为主要的X线表现,可见大片致密的骨质硬化改变,称为象牙质变;骨膜增生明显;软组织肿块中多有肿瘤骨形成。混合型骨肉瘤兼有以上两者的骨质改变。②CT表现为松质骨的斑片状缺损,骨皮质内表面的侵蚀或全层的虫蚀状、斑片状破坏或大片缺损。骨质增生表现为松质骨内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影和骨皮质增厚。软组织肿块围绕病变骨骼生长或偏于一侧,边缘模糊,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其内常见大小不等的坏死囊变区;CT发现肿瘤骨较平片敏感,并能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③MRI能清楚地显示骨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以及肿瘤在髓腔内的情况等;但对细小、淡薄的骨化或钙化的显示不如CT。一般典型骨肉瘤平片即可诊断,而判断骨髓病变MRI更好。

(3)转移性骨肿瘤:乳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肾癌、肺癌及鼻咽癌等癌细胞通过血行可转移至胸椎、腰椎、肋骨、股骨上段,以及髋骨、颅骨和肱骨等处。①根据X线表现的不同将其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三种,以溶骨型最为多见。②CT显示骨转移瘤不仅比普通平片敏感,而且还能清楚显示骨外局部软组织肿块的范围、大小、与相邻脏器的关系等。③MRI对骨髓中的肿瘤组织及其周围水肿非常敏感,比CT能更早地发现骨转移瘤,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等提供更早而可靠的依据。

8.颈椎病 X线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向后反向成角,椎体前缘唇样骨质增生或后缘骨质增生、后翘,相对关节面致密,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钩突关节增生、肥大、变尖,前、后纵韧带及项韧带钙化。CT、MRI对颈椎病的诊断优于普通X线平片,尤其对平片不能确诊的颈椎病,MRI诊断更具有优势。

9.类风湿关节炎 X线表现为:早期手、足小关节多发对称性梭形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可因积液而增宽,出现软骨破坏后关节间隙变窄;发生在关节边缘的关节面骨质侵蚀(边缘性侵蚀)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早期征象;进一步发展可见骨性关节面模糊、中断,常有软骨下囊性病灶,呈多发、边缘不清楚的小透亮区(血管翳侵入所致);骨质疏松早期发生在受累关节周围,以后可累及全身骨骼;晚期可见四肢肌肉萎缩,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指间、掌指间关节半脱位明显,常造成手指向尺侧偏斜、畸形。

10.退行性骨关节病 依靠普通平片就可诊断。

(1)四肢关节(髋与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X线表现:由于关节软骨破坏,而使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变平,边缘锐利或有骨赘突出。软骨下骨质致密,关节面下方骨内出现圆形或不规整形透明区。晚期还可见关节半脱位和关节内游离骨体,但多不造成关节强直。

(2)脊椎关节病(脊椎小关节和椎间盘退行性变)的X线表现:脊椎小关节改变包括上下关节突变尖、关节面骨质硬化和关节间隙变窄。椎间盘退行性变表现为椎体边缘出现骨赘,相对之骨赘可连成骨桥;椎间隙前方可见小骨片,但不与椎体相连,为纤维环及邻近软组织骨化后形成;髓核退行性变则出现椎间隙变窄,椎体上下骨缘硬化。

[常考考点]骨和关节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要点九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一)脑血管病

1.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最常见的病因,出血部位多为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根据血肿演变分为急性期、吸收期和囊变期。CT、MRI可以确诊。

CT表现: ①急性期血肿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均匀密度增高影,边界清楚;周围有环形密度减低影(水肿带) 局部脑室受压移位;血液进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可见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内有积血影 。②吸收期(发病后3~7天)可见血肿缩小、密度降低,小的血肿可以完全吸收,血肿周围变模糊,水肿带增宽。③发病2个月后进入囊变期,较大的血肿吸收后常留下大小不等的囊腔,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2.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表现为脑沟、脑池、脑裂内密度增高影,脑沟、脑裂、脑池增大,少数严重病例周围脑组织受压移位 。出血一般7天左右吸收,此时CT检查无异常发现,但MRI仍可见高信号出血灶痕迹。

3.脑梗死 常见的原因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低血压和凝血状态等。病理上分为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

(1)CT表现: ①缺血性脑梗死: 发病12~24小时之内,CT无异常所见;少数病例在血管闭塞6小时即可显示 大范围低密度区 ,其部位、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皮质与髓质同时受累,多呈三角形或扇形,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在 等密度区内散在较高密度的斑点影代表梗死区内脑质的相对无损害区 ;2~3周后,病变处密度越来越低,最后变为等密度而不可见;1~2个月后可见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腔。 ②出血性脑梗死 在密度减低的脑梗死灶内,见到不规则斑点状或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影 ;由于占位,脑室轻度受压,中线轻度移位;2~3周后,病变处密度逐渐变低。 ③腔隙性脑梗死: 发病12~24小时之内,CT无异常所见; 典型者可见小片状密度减低影,边缘模糊;无占位效应

(2)MRI检查:MRI对脑梗死灶发现早、敏感性高,发病后1小时即可见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浅。

(二)脑肿瘤

影像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肿瘤的有无,并对其作出定位、定量乃至定性诊断。颅骨平片的诊断价值有限,CT、MRI是主要的诊断手段。

(三)颅脑外伤

1.脑挫裂伤 CT可见低密度脑水肿区内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伴有占位效应。有的表现为广泛性脑水肿或脑内血肿。

2.颅内出血 包括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CT可见相应部位的高密度影。

[常考考点]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例题实战模拟】

A1型题

1.对腹部实质性脏器病变,最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是

A.X线摄片 B.CT扫描 C.同位素扫描 D.B型超声波检查 E.纤维内窥镜检查

2.对二尖瓣狭窄程度的判定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听诊 B.胸部X线片 C.心电图检查 D.胸部CT扫描 E.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

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左心室扩大,心影外形应是

A.梨形 B.靴形 C.里横位 D.烧瓶形 E.心腰部突出

4.下列疾病,立位X线透视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影的是

A.急性胃穿孔 B.肠梗阻 C.肠套叠 D.肝破裂 E.结肠肿瘤

5.下列疾病,立位X线透视可见阶梯状气液平的是

A.急性胃穿孔 B.肠梗阻 C.肠套叠 D.肝破裂 E.结肠肿瘤

【参考答案】

1.D 2.E 3.B 4.A 5.B UMryXrVZJPKRgwqX2Qsxz1uvoS2OtsOnJ8RKH01j/nPAsv87fI9iaog7GSo5JVP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