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的命名多反映处方的组成、功用及主治等特点,有些中成药还内蕴我国古代文化如天文、地理、哲学,以及儒、释、道等各家思想。学习中成药命名对于正确理解和使用中成药有一定帮助。中成药命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中成药的组成,是依据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进行组合的。主药的性能和功能基本代表了整个中成药的性能和功用,突出主药,即提示了该药的主要作用。
1.以单味药物、两味或两味以上药物命名。如乌梅丸,以乌梅命名,提示本药的主药是乌梅,有安蛔止痛之功。麻子仁丸的命名,提示本药的主药是麻子仁,具有润肠通便之效。牡蛎散以牡蛎命名,提示本药的主药是煅牡蛎,有固涩止汗之功。银翘散以金银花、连翘命名,提示该药的主药是金银花、连翘,有清热解表之功。夏桑菊冲剂以夏枯草、桑叶、菊花命名,提示该处方主药是夏枯草、桑叶、菊花,有清热疏风之功。
2.以主药的别名命名。如鸡苏散中,薄荷别名鸡苏,故而名之。
3.以主药与功用或主治结合命名。如龙胆泻肝丸,突出了龙胆为该成药主药,并提示具有泻肝胆实火、利下焦湿热的作用。朱砂安神丸,提示主药是朱砂,并具有安神作用。
组成较简单的中成药,常以处方的全部药名来命名。如香连丸,由木香、黄连两味药组成,具有行气化滞、清热化湿之功。麻杏甘石颗粒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组成,具有辛凉疏表、清肺平喘的功效。
1.以药味数目命名,常提示处方的组成有几味药物。如四君子丸、四物合剂、四妙丸等,说明方由四味药物组成。五仁丸则提示本药是由五味药物的种仁组成。
2.以药味数目与功用结合命名,如十全大补丸,由十味中药组成,具有补益的功效;七宝美髯丹由七味珍贵的中药组成,具有乌发美髯之功效。
3.以药味数目与方中主药结合命名。如六味地黄丸,提示本药由六味药物组成,其中地黄一味为处方中主药。七味白术散则提示本药由七味药物组成,其中白术一味为方中主药。
某些中成药以其直接或间接功效命名。如补中益气丸,提示该药能够补益中焦脾胃之气,治疗中气不足证或气虚下陷证。逍遥丸,提示该药具有疏肝解郁之功,服药后可使血虚得补,脾虚得健,气郁得疏,气血调和,自由逍遥,能够治疗肝气郁滞之证。其他药物,如越鞠丸、实脾散、保和丸等亦是采取此种命名方式。
以主治命名,临证应用,一目了然。如冷哮丸主治寒哮等、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的迁肝片、治疗或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流感茶、治疗小儿百日咳的百日咳片、治疗妇女白带的白带丸等。
借用自然界的一些事物,或神话、传说、典故形象的表达,使人望文生义。如舟车丸,说明其祛除水湿之功犹如顺流之舟、下坡之车,顺势而下,畅通无阻,使水患一举可平。泰山磐石散则比喻其固肾安胎效果之佳,服药后腹中胎儿安如泰山、稳似磐石。
根据原始文献记载的方剂命名,可知其来源出处,如济生肾气丸(源自《济生方》)、金匮肾气丸(源自《金匮要略》)、局方至宝丹(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其他,尚有以组方药物入药部位、用法、制剂、剂量或剂量比例等特点命名。如三子养亲汤、五仁丸等成药是以药物的种子、果仁等为入药部分而命名。川芎茶调散是以服用方法命名。有以服用剂量命名,如七厘散,因该方一般每服七厘,不可多服,故名。六一散以药物剂量比例而命名,提示本药组成中滑石与甘草的用量比为6∶1。
此外,中成药的命名应根据我国药典委员会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如中成药名包括中文名和汉语拼音,不得注拉丁名称。中文名应与该药剂型相符。汉语拼音分隔书写。药品的名称应明确、简短、科学,不得使用代号、政治性名词等。
目前,我国中成药品种较多。参照历代医学文献资料,其分类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根据中成药的功效分类,符合中医理法方药的特点,便于临床辨证用药。一般可分为解表类、泻下类、和解类、清热类、祛暑类、温里类、补益类、固涩类、安神类、开窍类、理气类、治风类、治燥类、祛湿类、祛痰类、止咳平喘类、消食类、驱虫类等。
根据中成药的剂型分类,便于中成药经营保管,主要可分为蜜丸类、水丸类、糊丸类、散剂类、膏滋类、膏药类、药酒类、片剂类等。
根据病证及临床各科分类,便于临床应用。根据病证分类,如感冒类、胃痛类、食积类、便秘类、腹泻类、眩晕类、失眠类等。根据临床各科分类,如内科类、外科类、妇科类、儿科类等。
此种分类方法便于查阅资料。如药品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工具书均用此类方法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