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城墙的城市

成都︱︱三座

传统中国城市几乎都有城墙,但是今天几乎消失了,建筑学家梁思成竭力拯救北京城墙以失败告终的故事,已经广为人知。成都的城墙虽然没有北京的那么有名,但是因为集三座城墙为一城而具有特色。如今,它们都已经远去,仅仅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过去的成都城墙是城市中最显要的建筑,环城22.8里,有城楼4座,城门4座,墙厚1.8丈,高3丈。东西门相距9.3里,南北相距7.7里。根据同治《成都县志·城池》:“乾隆四十八年,四川总督福康安,奏请发帑银六十万两,彻底重修。周围四千一百二十二丈六尺,即二十二里八分。垛口八千一百二十二,砖高八十一层,压脚石条三层,大堆房十二,小堆房二十八。八角楼四,炮楼四,城楼顶高五丈。”

成都西门(清远门)城楼。
甘博(Sidney Gamble)摄,1917~1919年。

1923年美国欧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的地理学家乔治·哈巴德(George Hubbard)对成都城墙的描述是:“像大多数其他中国城墙一样,这个城墙并无特别之处,但这项工程代表着海量劳力和材料的使用。从外面看,它是一座底面为4~8英尺,顶面约为2英尺,有30~40英尺高的墙,墙上有齿形缺口,即射击的孔。里面是第二道墙,有40多英尺高,没有连接为一体以便于防守时卧倒。这座墙也是用石头和砖做成,但以砖为主。内墙比外墙约矮6英尺,且顶部平滑。内外墙之间,土填至内墙的高度并成一定的斜度,上面砌有石板和大块砖。在墙的转角处真可谓一庞然大物拔地而起,外廓以石头和砖覆盖,外墙留有孔道以便射击和观察敌人。”

城墙是成都最高的建筑,站在上面可鸟瞰全城,“屋顶覆盖每一寸土地,犹如一片海洋,尽收眼底”。城墙起着保护城市和控制其居民的双重作用,但是与其修筑的初衷大相径庭的是,城墙还成为大众娱乐的场所。除了人们经常把城墙作为他们的日常活动空间外,成都的许多节日和庆典活动都在城墙上举行。

城墙远眺成都城。
那爱德(Luther Knight)摄,1911年。

在整个清代,四个城门是成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东门称“迎辉”,南门称“江桥”,西门称“清远”,北门称“大安”。四个城楼也分别有名称,东门城楼称“博济”,南称“浣溪”,西称“江源”,北称“涵泽”。地理学家章生道曾研究中国城门的文化含义,指出东、南、西、北门分别与春、夏、秋、冬四季相联系,南门象征着温暖和生命,北门却代表着寒冷和死亡,盛大的庆典和仪式总是在南门或南郊举办,北门或北郊却与军事有关。城门通常在黎明开启,在晚间关闭,门卫盘查过往行人。关闭城门的时间随时代的推移也有变化,从傍晚6点半延到7点半,再延至11点。1928年以后,城门在夜间不再关闭。

成都城市布局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大城之内另有两个小城——满城和皇城,而且这两个小城都有自己的城墙。一首竹枝词描述了从市中心的鼓楼眺望所观:“鼓楼西望满城宽,鼓楼南望王城(即皇城)蟠。鼓楼东望人烟密,鼓楼北望号营盘。”满城坐落在成都西半部,为满营驻地和满人聚居处,据晚清文人傅崇矩的观察,满城的形状有如蜈蚣:将军帅府,居蜈蚣之头;大街一条直达北门,如蜈蚣之身;各胡同左右排比,如蜈蚣之足。那个时候的满城,“景物清幽,花木甚多,空气清洁,街道通旷,鸠声树影,令人神畅”。

虽然地图上满城的城墙已经被拆了,但是蜈蚣虫形的街道布局还没有变

英国女旅行家I.伯德(Isabella Bird)在19世纪末到达成都时,她“从西门进入,穿过宏伟城门和绿树成荫的路,来到满城。满城是一个空旷的、到处是有围墙的菜园、树林环绕的地区,房屋大而破旧。街上的一些商店招牌写有满文”。

英国旅行家I.伯德

处于成都城市中心的皇城是汉朝遗址,明代时重建,为另一座城墙和御河环绕。皇城的北门称“后子门”,东门称“东华门”,西门称“西华门”,南门为正门。我核对了手头所有资料,包括一些旧地图,没有发现南门的名字。在一些旧地图中,南门仅仅被称为“皇城”。但是,在明朝,南门又被称为“端礼门”。一首19世纪中期的竹枝词称:“蜀王城上春草生,蜀王城下炊烟横。千家万家好门户,几家高过蜀王城?”皇城中心是贡院,三年一次的乡试便在此举行。

皇城城墙为矩形,也有四个城门,显出历尽沧桑的古旧气派。正门前有一巨大的石牌坊,上有康熙皇帝手迹“为国求贤”四个大字。

辛亥革命爆发后,皇城里人潮涌动。
那爱德摄,1911年。

在清覆灭之后,是保留还是拆毁城墙成为人们经常讨论的焦点问题。在争论过程中,城墙一般被认为是“落后”的象征,经过晚清和民国初期的改革和重建,成都大城和少城的旧城墙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随着人口的增长,四个城门已无法承担起交通枢纽的重任。人们开始抱怨城墙的种种弊端,有些人甚至认为旧城墙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他们的理论是:文明各国,大都无城墙,拆了城墙,有利于交通,促进商业发展。他们认为城墙是“闭关自守时代”的产物。这种认识,是与当时人们“新亦优”、“旧亦劣”的观念共存的,所以这种主张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有人提出成都至少需要八个城门,还有人建议拆除所有的城墙。

1913年,位于西较场附近的通惠门(又称新西门)开凿了,它沟通了青羊宫和少城公园这两个成都最重要的公共场所,并由此开启了城墙消亡的历程。城墙的其他部分也被凿开,允许人们进出。1915年,位于东较场的武城门建成(又称新东门),连接上莲池街和下莲池街的复兴门(又称新南门)也于1939年打通。

成都各城墙和城门分布,作者绘

1913年开凿的通惠门。谢立山(Alexander Hosie)摄,1914年。

除了城市建设对城墙的巨大破坏外,市民也为进一步毁坏这个古迹助了一臂之力。偷城墙砖的活动可以说是在日夜进行,城墙成为人们取得建筑材料的最佳场所。旧城墙被挖得千疮百孔,几乎没有人理睬它在那里垂死呻吟。城墙中有许多从汉代到明代的古砖,上面饰有美丽的浮雕。因而,所有的人,不论是居民、士兵还是军阀,也不论是合法还是不合法,都把古城砖拿回家去建房、铺街或修下水道。那些达官贵人更是贪婪地将城砖运回去装饰他们富丽堂皇的宅邸。

1913年,在开凿通惠门的同时,城市当局拆除了少城的城墙,将“大城”和“小城”连接起来。1917年的巷战,二千多名士兵占领了皇城,并把它当作堡垒使用。

不过在民国时期,皇城最终还是逃脱了被拆毁的厄运,1917年四川省政府进驻此地,后来好几所学校又搬了进来。1919年,四川省政府及时阻止了皇城的拆除工作,并将其列为历史古迹。皇城又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直到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完全拆除。它虽然在战争的炮火中幸存下来,却在思想的“革命”中被彻底摧毁。当今天我们经过成都人民南路广场,看到模仿人民大会堂的方形宏大建筑和毛泽东挥手的巨型塑像,有多少人会知道那就是有上千年历史的皇城遗址,又有谁会为之发出一声遗憾的叹息?成都城墙的坎坷经历,折射出这座城市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也反映出传统的生活方式日渐消失的必然命运。 lsZHvxQrjb53SoTFcTPfAl/KVUvnSJWsHhyXNj5NH9H+B+qrs3ahLJ3JGozpxo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