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成都还有味道吗?

——代序

题记:2018年1月初,“腾讯·大家”以“成都的味道”为主题,安排我与流沙河先生进行对谈,活动结束以后,我把对谈的思路以“成都的味道”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大家”上。文章从“成都的味道”入手,对成都这个古城的城市景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剧变,进行了概括性的评述,我想以此作为本书的开篇,真是太恰当不过。

“腾讯·大家”的编辑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要我和流沙河老先生对聊“什么是真正的成都味道”,我想了好久,发现要回答这个问题真不容易。

这次参加“腾讯·大家”组织的对话活动,无疑是直接和读者沟通的机会。流沙河老先生是大众喜欢的文化泰斗,先生在“大家”上的文章,我基本都拜读过,努力向老先生学习通俗化,这次对谈就是一个好机会。老先生总是有好故事,在对成都味道的问题上,我确信我们有许多方面是相通的。

童年时和老先生住同一个院子,他是我父亲的同事,二人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互称“老庚”(看到有媒体对这个活动的报道,显然不知道这个说法,想当然地写为“老根”,就错远了)。老先生的命运坎坷,父亲经常在家讲他的传奇故事。他接受右派劳改回单位后,在四川省文联的图书馆工作,我们一些小孩经常听他讲故事。不敢相信,岁月流逝得这么快,半个世纪竟然已经过去。能够荣幸地和老先生坐在一起,讲成都的故事,真是感慨万分。

对话的主题是成都的味道,我离开成都太久,对成都今天的味道说不出个所以然。我主要想听老先生讲,我在旁边敲敲边鼓。我现在能感觉到成都的味道,但多是童年的记忆,回味的是成都过去的味道。还有一些就是从文献中体会到的成都过去的味道,算是间接的感觉。

真正的成都的味道是什么呢?不是几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味道不是一天形成的,一定是长期的过程,一定是从过去流传下来的传统,一定是综合的因素。

味道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说不清楚今天成都的味道,但是我今天还可以回味过去成都的味道。那种味道,是萦绕在脑海中,时时会在心中翻出来,让人有一点淡淡的怀旧和惆怅。因为很多过去的味道都消失了。

说起成都的味道,一定是和其他城市进行比较的,是有地域差别的。例如,在成都讲吃是懂生活,在北京人看来是庸俗(记得这是成都作家西门媚在她的“食光机”系列中说的)。

成都的味道,也可能是特殊的城乡关系,每天从城外来卖菜的农民,或来谋生的手工匠;也可能是城市面貌,像两层楼的铺面,有围墙的公馆,府南河,城墙,满城和皇城;还有成都的招牌和幌子。如果过去都像今天的某城市那样,要亮出所谓的“天际线”,把各种招牌都拆除,城市哪里还有丰富多彩的面貌呢?

成都的味道还有可能是方言(成都话)、饮食(小吃)、市民文化(生活情调、生活节奏)、气味(火锅味、小吃味、茶叶味、辣椒味)、声音(手工匠、小贩的吆喝),等等。

现在气味还有,但是老成都的声音没有了,代之以街上汽车的喇叭声、商店促销的音乐声,以及跳广场舞的音乐声。我在《街头文化》一书中,是这样描绘这个城市的声音的:

居民们能迅速地辨认出不同小贩和手艺人的叫卖声。一首竹枝词写道:“门外忽来卖货郎,连铃鼓动响叮当。婢供驱使娘弹压,挑拣全凭女主张。”一位老茶客回忆当年买卖旧货小贩抑扬顿挫的吆喝声,记忆犹新:“牙齿,牙齿,金牙齿;手表,手表,烂手表。要不要珍珠?要不要玛瑙?要不要珊瑚?要不要茶壶?……”从早到晚,商贩们在街头来回游走,用他们独特的声调吸引顾客。黎明时分,城市被从茶馆、街边小店、手推车传出的各种杂音和小贩的吆喝声唤醒,街头巷尾到处充斥着“ 豌豆!”“豆芽儿!”的叫卖声,这都是一般家庭最普通的菜肴。日出之后,各种各样的小商贩登上了他们的舞台——街头,从而在都市生活的交响乐中开始了他们一天的表演。

味道实际上也包括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关于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人们已经谈得很多了,成都是休闲的,缓慢的,和快节奏的现代化的生活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如果要问什么是成都的味道,茶馆就是成都的味道;休闲的生活方式,就是成都的味道;从从容容的生活态度,是成都的味道;居住环境也是成都的味道。小时候居住的大院,前面是布后街和脚板街,听名字就好有味道。改造前的宽窄巷子也很有味道。

味道就是值得品味的东西,可以有很多东西去慢慢体会。一个城市的味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味道也分人群,如阶级、教育、经济地位、地域、族群、年龄等。

我喜欢过去大慈寺后面的和尚街的味道,但是现在那里变成太古里了。太古里没有成都的味道,但年轻人喜欢。正是这样的新东西正在蚕食传统,但是它也可能是青年人眼中成都的味道。

现在的年轻人,生长在这个国际化、商业化的互联网时代,地方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有限,所以他们眼中的成都味道,一定与我们这一代是不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甚至不一定有“成都文化”这样的认同感。

在好多老成都看来,新东西固然炫目,但是没有成都的味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次“腾讯·大家”组织的对谈中,提到原来有成都味道的和尚街被推倒,变成了今天的太古里,结果媒体报道都说我认为太古里也是成都的味道,这刚好和我说的意思相反。

对讲究吃的人来说,小吃就是成都的味道;对喜欢输赢的人来说,麻将就是成都的味道;对喜欢古迹的人来说,杜甫草堂、武侯祠就是成都的味道;对喜欢小街小巷的人说,过去的宽窄巷子就是成都的味道;对喜欢闲聊的人来说,茶馆就是成都的味道。不过,现在成都有味道的茶馆越来越少,结果礼失而求诸野,成都彭镇观音阁茶馆经常成为我们回味老茶馆的所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味道。过去成都的味道,还在于它的人情味儿,住在铺面和大院的邻里关系密切,日常用品借进借出,老人小孩相互照看,有事无事地闲聊,各家炒菜的味道,一切都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但是今天人们搬进了钢筋水泥、封闭的公寓楼,密切的邻里关系消失了。

过去的成都又是一个可以容纳外地人的城市。一个城市有味道,还在于它的包容性,可以把别人的味道,吸收融合为自己的味道。文化总是相互影响和借鉴的,从历史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

一个有味道的城市,绝对是一个可以容忍下层人(特别是外地移民)的城市。成都茶馆就是最好的证明,在那里干活的,几乎都是外县来的人;上层下层都可以使用同一个空间,坐在同一张茶桌旁。

一个城市之所以有味道就是因为它的丰富多彩,包括人群的丰富多彩。如果都是千篇一律,那还有什么味道呢?如果一个城市试图排挤所谓的“低端人口”,所作所为,不仅没有味道,可以说是缺德。

美国城市史大师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一个有机体,一个城市的味道,和它的生态有关。但是我们今天的城市,正在变得像一个钢筋水泥做成的大怪物。我们的城市正在失掉活力,乃至生命,甚至还出现了“死城”和“鬼城”。

现在有一种城市审美,什么都是统一,什么都是整齐划一,什么都要宏大(甚至包括一些街道办事处的办公楼都建得十分威严)。这可以称为“社会主义的美学”,是从苏联学来的,大广场,大建筑,整整齐齐,宏伟得令人生畏。如果各个城市都是整齐划一的东西,那肯定是一个枯燥的城市。

我很忧虑的是,我们的城市变化太快。在大约二十年时间内,一座座古城被推倒重建,过去的老城已经不见。最近我看到一组照片和一组油画,都是欧洲一些城市的建筑,100年以前油画里的这些建筑今天仍然存在,把这些照片和油画放在一起,真是非常震撼的对比!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传统,就如此地不珍惜呢?

成都像中国所有其他城市一样,味道越来越淡,文化变得越来越同质。这个现象是与城市的重建联系在一起的。城市住房条件是必须改变的,但是应该怎样改?当然,欧洲的石头房容易保存得多,中国的房屋多是木结构,难以持久留存。不过,看看我们的东邻日本,过去的房屋也是以木结构为主,但是今天到日本京都、奈良,我们可以感觉到独特的味道。我们唐代的木建筑,只有去日本才能看到了。这难道不是我们城市建筑的悲剧吗?

现在的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文化越来越同一。例如,全国古镇都一样,云南的大理古城,四川的黄龙溪,江苏的周庄……都区别不大。过去,一张照片一看就知道是成都,现在不可能了,全国千篇一律。

我刚去云南跑了一趟,真是非常失望:乡村也变得没有了特点,云南农村和川西农村,几乎没有了区别,砖墙铁皮或石棉瓦屋顶房,代替了过去傣家的竹楼,原有的美感没有了。我想不通,为什么过去穷乡僻壤的房屋都有设计感和美感,但是今天哪怕是土豪的豪宅,都那么俗呢?

现在经常是一个地方旧城改造成功,其他地方就纷纷模仿。景观沉沦,没有了视觉的美感,到处都是古镇、音乐广场、大道、老街、步行街、仿古建筑、大屋顶……我们的想象力越来越匮乏。城市发展面临着矛盾,城市设施改善了,但是传统消失了。

怎样解决这些矛盾?我悲观地认为,地方文化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任何人都不可改变。中国现在的城市管理体制,不仅没有延缓,反而加速了这个进程。如果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能够把眼光放远一些,把历史和地方文化的保护放在经济效益和商业发展之前,或许我们还可以留给后人一点有成都味道的东西。 R2LCZCunQNECMrJxrwpmgWFquf+a2qD1XmeJ5s/8x6JXKLX7/t40YZwh/Ry7XQS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