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1 东、西方插花简史

1)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古训道:“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知之愈多,爱之愈深。”只有了解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我们才能对自己的民族插花“知之愈多,爱之愈深”,才谈得上将之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根据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发展历程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原始时期、初级时期、昌盛时期、精雅时期、完善时期、衰微时期、复苏时期。

(1)先秦原始时期(公元前 4000—前200年)

“先秦”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时期。根据《诗经》和《楚辞》的有关记载,在公元前4000—前 200年,我国民间早已有用花祭祀、借花传情、佩戴鲜花装饰仪表仪容的习俗。多以自然花枝或花束的形式相互馈赠或自娱装饰,等等;并没有技艺的加工,也几乎没有构图造型可言,然而却体现出古拙粗放、朴实简练的风格与特点。这些在《诗经》《楚辞》中都有诸多记载,如《诗经》有曰:“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种持在手中的芍药花枝,就是折枝花,又称为秉花。屈原在《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叙述,说明当时就有佩戴香花的习俗。

这种没有技艺加工、没有构图造型的自然花枝的装饰应用,是我国插花艺术发展的原始阶段。

(2)汉魏南北朝初级时期(公元前 200—580年)

①汉代(公元前 206—22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大发展的时期,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此期间,园艺事业开始兴旺,人们玩赏花木之风兴盛。插花的形式除了秉花、佩花之外,已经发展到用容器插花,并有了简单对称的构图,在插花的安置上从以前的随意摆放发展到陈设于几架上。这些可以从出土文物得以考证,如在河北望都东汉(25—220年)墓道壁画中,绘有一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立着一排六枝小红花,甚似折枝花插在陶盆中,圆盆安置在方形的几架上,形成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整体形象(图1.4)。这应当是中国插花艺术的初级形式。

图1.4 东汉墓壁面

②三国至南北朝时期(220—581 年),已经发展到以容器盛水插花,以保持花不萎蔫,插花的造型比例有了一定进步,插花所用的花材也更为广泛,梅花、杏花、石榴、莲花、菊花、柳枝等都有应用。例如6世纪北周时期的一具观音像(现存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观音手持一瓶花,其枝叶与容器的比例协调,说明这一时期的插花已经讲究尺寸比例了。南朝·宋·陆凯的《赠范晔诗》中写道:“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古人当时已将花枝作为朋友间的馈赠礼品。

综上所述,说明我国的插花艺术在这一时期已经步入初级阶段,并逐渐趋于成熟。

(3)隋唐五代兴盛时期(581—960年)

这一时期,政局稳定,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取得辉煌灿烂的成就,也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的兴盛时期。

唐·罗虬的《花九锡》较详细地记述了当时插花的容器、剪刀、浸水和花台等,极尽插花考究之能事。记载了当时宫廷举行牡丹插花盛会对花材的选择搭配以及严格的插花程序和豪华的排场:“论九锡亦须兰、蕙、梅、莲辈,乃可披襟,若芙蓉、踯躅、望仙、山木野草,直惟阿耳,尚锡之乎?重顶幄(障风)、金错刀(剪截)、甘泉(浸)、玉缸(贮)、雕纹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将宫廷插牡丹的9个程序,称为“九锡”,视为至高无上、不容擅动的庄严仪式,就像皇帝赐给有功大臣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的9件器物一样。

此时期插花开始传入日本。

(4)宋元精雅时期(960—1368年)

①宋代(960—1279年)是插花艺术发展的极盛时期。此时期插花之风盛行,在插花容器、花材选择、构图造型、意境表达、插花理论与技艺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逐渐进入插花艺术的成熟阶段,插花作品的制作、陈设已经进入精雅时期。

该时期插花形式多样,插花容器精美(古董器具或名窑瓷器等),技艺精湛,意境深邃,赏花境界颇高。强调花材姿韵皆佳,品格高尚,多选用寓意深刻的松、柏、竹、梅、兰、桂花、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造型构图追求线条优美,突出“清”“疏”风格,追求花材的寓意,讲求格高韵胜,寓教于花,以花传情,出现了“理念花”。插花容器也有很大的发展,在五代占景盘的基础上,出现了三十一孔瓷花盆(图1.5)、十九孔花插、六孔花瓶等。说明当时插花构图对花材插置的位置已经十分考究。插花容器以古铜器和上好的瓷器为佳,并配以几架、附座或承盘,使插花作品更显高雅。

图1.5 三十一孔瓷花盆

②元代(1206—1368年)由于朝代更迭,文化艺术不振,插花艺术也发展缓慢,此时插花仅在宫廷和少数文人中流行。此时期文人的避世思想滋长,出现“心象花”(图1.6)、“自由花”(图1.7)等形式,追求借花传情,或以花明志,或借花消愁。如“平安连年”以竹子、荷花为材插花,并让一片花瓣落在叶上,象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图1.6 元代心象花“平安连年”

图1.7 元代篮式自由花

(5)明代的完善鼎盛时期(1368—1644年)

①插花技艺、理论上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有关插花的专著辈出。如袁宏道(1568—1610年)的《瓶史》、张谦德(1577—1643年)的《瓶花谱》、高濂的《瓶花三说》等著作在插花理论、技艺、花材保养方法等方面都有精到的论述。并且对日本花道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一直被日本花艺界视为插花艺术的经典著作。《瓶史》书中道:“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置瓶忌两对,忌一律,忌成行成列,忌以绳束缚”;《瓶花三说》论述了插花应遵循的准则。图1.8为明代初期的瓶花。

②插花风格上,由明代初期的用花比较多、豪华繁盛,逐渐演变为明代晚期追求简洁清新、色彩淡雅、疏枝散点、朴实生动的艺术风格。注重花材的“花德”寓意,强调插花的意境表达。人们以花为友,以花喻人。如“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莲、菊、兰”为“风月三昆”,“梅、腊梅、水仙、山茶”为“雪中四友”等。在审美情趣上独具特色,提倡“茗赏”,即品茶赏花,格调高雅。图1.9所示为明代晚期清雅的文人插花。

图1.8 明代初期的瓶花

图1.9 明代晚期清雅的文人插花

(6)清代由插花兴盛至衰微变迁时期(1644—1911年)

清代关于插花的记载更多,如邝璠著的《便民国纂》中的“养花法”、陈淏子著的《花镜》中的“养花插瓶法”和“香垆花瓶”、沈复著的《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以及汪灏著的《广群芳谱》和我国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中都有对插花的描述等。

清代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兴旺发展,花市繁盛,插花的兴盛不亚于前朝。在插花著作与插花理论上有更进一步的见解。如沈复的《浮生六记》在插花造型上强调“起把宜紧”“瓶口宜清”,符合植物自然生长规律;布局上“不居中”等理论;在插花固定的技巧上提出了类似于“剑山”的先进技艺。由于清代插花技艺精湛,加之此时的盆景艺术高度发展,受盆景布局、造型的影响,所以清代的写景式插花(图1.10)十分流行,并且达到了“能备风晴雨露,精妙入神”的境地。

图1.10 清代写景式插花

清末,由于国力衰弱,连年战乱,插花艺术也随之处于萧条、衰微的境地。

(7)复苏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国传统插花由于经历了清末的衰微期,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几乎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插花艺术在我国得以复苏,并迅速蓬勃发展。我国新一代的插花从业者、爱好者大多还缺乏对中国传统插花的了解,所以目前我国的插花艺术在发展中盲目“崇洋”、淡化民族传统插花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插花任重而道远。

2)日本花道

目前,日本花道号称三千流派,但其始祖流派——池坊流最初是由中国隋唐时期的佛前供花发展而来的。到了明代,我国袁宏道的插花专著《瓶史》传到日本,并于1696年译成日文,被日本插花界奉为经典,由此开创了日本花道的又一个著名的插花流派——宏道流。所以日本花道与中国插花有着密切的渊源,日本花道源于中国插花是不争的事实。但日本花道并不是照搬照抄中国插花,而是经过对中国传统插花的研究和吸收,并与日本大和民族自身的文化习俗相结合,已经演绎成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日本花道早已走向世界,而且流派众多,在世界插花艺术界影响之大,已远远超过中国。各插花流派都有严密的组织,各流派都设有总部,在世界各地,都设有日本花道各大流派的分支机构。

日本花道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15世纪前僧侣中流传的供花 日本花道的历史,可追溯到日本飞鸟时代(我国当时处于唐代时期)。当时日本推古天皇的太子圣德任摄政,指导政治和文化,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任遣唐使节(相当于6世纪),致力于佛教及中国文化的传播。小野妹子曾先后三次到中国,不断将唐代的礼仪、佛前供花以及供花用的青铜花瓶、祭坛器皿等传至日本,使日本佛教得以发展,从而也促进了祭坛插花的兴起,并发展为日本早期的祭坛插花艺术。小野妹子完成使节任务后,皈依佛教,自称专务,居住在太子创建的六角堂寺院内的池坊(据传“池”为六角堂内太子沐浴过的水池,“坊”即太子居住过的房子,故称池坊),从此致力于佛道修养,并悉心钻研中国佛前供花,吸收了中国佛前供花的精髓,结合日本的文化习俗,制定了日本祭祀插花时花材配置的种种规矩。这便成为“池坊流”最早的花型——立华的基础,后来还据此创建了日本第一个插花流派——“池坊流”,小野妹子为其始祖。

日本插花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以寺庙祭坛插花为主导,仅在僧侣中流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花型严谨。到7世纪,供花已非常普遍,不过插花艺术尚未定型,直至8世纪初,日本花道才真正萌芽。萌芽时期的花道没有规律,也谈不上形式。9世纪中叶,日本人已开始将花卉置于花瓶内供观赏,这与当时中国唐代兴起的瓶插花不无关系。之后,唐朝以后宋朝,中日通商日益频繁,日本贵族受中国花瓶造型和设计的启发,渐渐形成一种鉴赏艺术。到了10世纪,供花除了用于祭佛祖的仪式外,也开始用于装饰。

到14世纪(1358—1408年),足利义满将军(当时是武士封建主专政,将军拥有实权),爱慕中国文物,特举办“花御会”,即插花比赛,把插花作为一项娱乐消遣活动。后复仿效中国的七夕供陈之俗,而有“七瓶花赛”。期间插花普遍采用中国的花瓶。由此,插花受到日本贵族的喜爱,在贵族间流行,寺庙的僧侣开始进入武士、贵族官邸院,应主人要求而插花。从此,供花的形式逐渐演变为观赏的形式。寺庙僧侣中,以池坊专庆的插花技术最精湛,在此期间,正式产生了“池坊流”。

(2)16—19世纪初,日本插花的繁荣时代 这期间,日本太平盛世,经济繁荣,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插花广泛普及,已经由原来的僧侣、贵族上层人士进入到平民百姓家里。插花技艺也得到长足发展,艺术风格有了较大的变化,除了池坊“立华”花型得以完善外,还派生出“生花”花型。17世纪末《瓶史》传到日本,1696年被译成日文,备受日本花道界的推崇,奉为经典,日本人对此著作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中的插花理论发扬光大,为此专门创立了日本花道的另一著名流派——宏道流。

19世纪中叶(1854年),美国以军舰冲开日本的门户,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明治维新初期的日本,经济萧条,日本花道也一度陷入低潮。直至明治维新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逐渐复苏。

(3)20世纪迎来又一个插花高潮,并走向世界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20世纪初,日本花道又一次发生历史性转变,公元1926年,出现的“自由插花”(又称为“前卫插花”),在某种程度上融汇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特点。但日本原有的池坊流等传统流派比较保守,不能接受新的插花变革,引起许多弟子的不满,纷纷脱离原来的流派,而另立流派。当今日本号称三千流派,绝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派生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11年创立的“小原流”。其创始人小原云心受到当时流行的中国盆景和清代写景式插花手法的影响,又吸收了西洋插花色彩应用手法把原来,“立华”和“生花”那种“点”的插花布局方法,改为“面”的插花布局方法,自行设计了圆形浅盆,把自然景色移入盆中称为,“盛花”,从此盛花流行。他以“从房间发展到街头”为座右铭,第一次在百货公司举办插花展览,将盛花介绍给一般民众,备受欢迎。图1.11所示为小原流的写景盛花,图1.12所示为小原流的盛花花型。

图1.11 小原流的写景盛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日本花道受到美国人青睐,并为其广为宣传,深受欧美各国人民的欢迎和热爱。流派众多而有特色的日本插花,逐渐走向世界,在世界花艺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迎来又一个插花高潮。

图1.12 小原流的盛花花型(孙耀良等,1993)

3)西方传统插花艺术

(1)西方插花艺术的萌芽时期 西方传统插花艺术起源于地中海沿岸。早在公元前2000年尼罗河文化时期,古埃及就有用莲花作装饰的壁画,也有人用窄口的坛子插上花卉。在埃及的金字塔中,就发现有与蔷薇相似的干燥花。这种简单的花饰,实际上即为早期西方原始的插花形式。从古希腊直到古罗马的后期,人们常用花环来装饰门窗;每逢喜庆佳节,或供神的日子,传统上常会佩戴以玫瑰做成的花冠,以象征忠诚、爱心和欢愉。因而在西方式插花艺术的发展史上,花环、花冠都占有重要的席位。

(2)传统的大堆头插花的形成时期 经历了中世纪的文化停滞以后,14—16世纪,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对文化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插花艺术也因此随之发展,并获得突破。插花的主题表现不再受宗教束缚,插花类型也多种多样,如瓶花、篮花、花束、果盘等,成为室内陈设和社交活动常用的装饰品和礼品。之后,法王路易十四建造凡尔赛宫的御花园,园内一草一木都经过精心设计,草木的造型讲究构图规整对称,对日后插花的艺术风格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插花技艺也不再是简单的自然花束,而是选用多种、大量的花材,进行色彩上、造型上的设计,均匀地插满容器,构成丰满而密集的大堆头插花,初步形成了造型简单规整、花朵硕大丰满、色彩艳丽的西方大堆头式插花风格。

(3)几何形、图案式插花兴盛时期 16—17世纪,西方建立了唯理论,使西方艺术中的几何审美观念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西方的建筑、园林、雕塑等艺术形式多以规则对称的几何式造型构图,其插花也受此思潮的影响,形成了传统的几何形、图案式风格,而在欧洲流行。18世纪,插入容器内的花束已是画家作画的常用题材,插花容器种类渐多,有碗、壶、花瓶等,法国当时制造了很多陶瓷瓶供插花使用。此外,还有花篮插花的形式。

19世纪,愈来愈多的中产阶级开始热衷于插花,一些出版物刊载了有关插花的文章,从技术处理的要点,到花色搭配、花材与插花容器的选择,以至插花空间的研究,都有新的见解,为西方插花开拓了新领域。这一时期,瓶插花和篮插花作品渐多,成为西方式插花的主流。餐桌插花也蔚然成风,无论早餐、午膳、晚宴的场合,都少不了有插花作品点缀。

(4)西方现代插花艺术的产生 20世纪初,乔却特(GERTRUDE JEKYLL)出版了关于室内插花的专著《FLOWER DECORATION IN THE HOME》,对以后的花艺工作者有重大的启发作用,并奠定了现代西方插花的基础。英国的康斯太西(CONSTANCE SPRY)受乔却特的影响至深,后来更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提出了任何草木、蔬菜、种子,无论鲜花或干燥花,都可以用作插花的花材,从而大大拓展了花材的选择范围。插花构图造型上也不拘泥于原来的传统形式,派生出西方现代自由插花。

目前,西方插花已经发展形成了两大流派,一为传统西方插花,一为现代西方自由插花。前者构图有明显轴线,插花繁密,表现图案美;后者不拘形式,配合现代设计,强调色彩的组合应用。 f92ZvP+wFk6kEgSTDE4iGCJXExnwxLY8LYeuGM77mWqpy5GBQOjhkhRN3m1B5Tz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