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基本原理

原子或离子受热能、电能和光能作用时,外层电子得到一定能量,由低能级 E 1 跃迁至高能级 E 2 。这时的原子(离子)是处于激发态的,给予原子(离子)的能量 E = E 2 - E 1 称为激发能或激发电位,其单位为eV。处于激发态原子中的电子是不稳定的,它只能在高能态的轨道上停留约10 -8 s,然后自发跃迁到低能级轨道上,其能量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形成一条谱线,其波长为

式中 c ——光速,3 × 10 8 m / s;

h ——普朗克常数,6.626 × 10 -34 J·s;

E 1 ——高能级的电子能量,1 eV = 1.602 × 10 -19 J;

E 2 ——低能级的电子能量。

处于高能级的电子也可经过几个中间能级跃迁回到原能级,这时可产生几种不同波长的光,在光谱中形成几条谱线。一种元素可以产生不同波长的谱线,它们组成该元素的原子光谱。由于不同元素的电子结构不同,因而其原子光谱也不同,具有明显的特征。例如,钾元素的原子光谱中有波长766.5nm的高强度谱线,钠元素在588.99nm和589.59nm有两条高强度的谱线。这些谱线的出现,表征了试样中有该元素的存在。然而,人们观察到各元素的所有光谱线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同时出现,当然理论上也可计算它的跃迁概率。例如,镉元素,在某一条件下,当它的含量为1%时,有14条谱线出现;当含量为0.1%时,有10条谱线出现;当含量为0.01%时,有7条谱线出现;当含量为0.001%时,仅有两条谱线出现,分别为226.50nm和228.80nm。这两条谱线叫作镉的灵敏线。根据它们的出现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判断试样中是否有镉元素的存在。这些元素含量很低但仍然出现的光谱线,理论上一般是共振线,或激发电位最低的谱线,这样的谱线跃迁概率是最大的。

光谱定量分析的基础基于光谱线强度和元素浓度的关系,通常利用罗马金和赛伯提出的经验公式

I = Ac b

式中 b ——自发吸收系数;

I ——谱线强度;

c ——元素含量;

A ——发射系数。发射系数 A 与试样的蒸发、激发和发射的整个过程有关,与光源类型、工作条件、试样组分、元素化合物形态及谱线的自吸收现象有关,由激发电位及元素在光源中的浓度等因素决定。

当元素含量很低时,谱线自吸收很小,这时 b = 1。元素含量较高时,谱线自吸收较大, b < 1。在 I = Ac b 所绘制的校正曲线,只有当 b = 1时才是直线, b < 1时则是曲线。当罗马金-塞伯公式的对数形式时,只要 b 是常数,就可得到线性的工作曲线。在经典光源中用电弧光源时自吸收比较显著,一般用其对数形式绘制校正曲线。而在等离子体光源中,在很宽的浓度范围内 b = 1,因此用非对数形式绘制校正曲线仍可获得良好的线性关系。 29tL1W60dmt0KJVr4PYyrM2Xuzva0Y2ouREn52/q5I42AQvI2Vq+7bBCb62N1Gu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