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庄重儒典,轻松阅读

“读经”“念经”各不同

在传统的四部典籍中,“经”部居首,专录儒家经典。而读经,也正是研习国学的重头科目。

“读经”可不是“念经”——“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念的是佛经,属于“翻译作品”。“经”的概念其实是地道的“国货”。“经”字的本义,是布帛的纵线,因其绵绵不绝,便有了长久之义。人们取其象征意义,用来称呼典范之作,有真理长存的意思。

荀子劝人读书,就说“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他所说的“经”,是指《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在佛教传入之前,一提“经”,专指儒家经典。

佛教的传入约在西汉末年。和尚们见儒学典籍称“经”,颇有“高大上”的意味,便也借用“经”来称呼佛学典籍:《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名称,便是这么来的。比起儒典称“经”,要晚上好几个世纪呢。

你也称“经”,我也称“经”,怎么区分呢?习惯上,人们把诵读儒经称为“读经”,也就是通过朗读或默诵,将书中道理理解后牢记于心;而“念经”则指佛教徒念诵佛经,口中喃喃有声,有时还敲着木鱼……

“经”有两种,研习方法各有不同,朋友们不要搞混哟!

从“六经”到“十三经”

最早的儒家经典有六部,称“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这六部经书都曾由孔子亲手整理,被当作课本来教导学生。

六经中的《诗》即《诗经》,是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捧着这本厚厚的诗集,你会发现我们的老祖宗并不呆板,他们情感丰富、语言曼妙。贵族、田夫,姑娘、小伙儿,几乎人人都是出口成章的诗人。

《书》又称《书经》或《尚书》,是一部古老的历史文献汇编。儒家主张“敬天法祖”,老祖宗说的话、写的文章,自然要恭恭敬敬录于简策,奉为圭臬。

《礼》即《礼经》,也叫《仪礼》。儒家最重视礼仪规矩,上至国家政治,下到吃饭穿衣,都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定。《仪礼》就是记录并讲解礼仪的书。

“礼”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祭祀,除了奉献祭拜,还要奏乐歌咏。于是《礼经》之外又有研究音乐的《乐经》。礼、乐并举,成为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这个“乐”,可不是随便哼哼小调,乐和乐和!

《易》即《周易》,是一部跟占卜有关的书。《春秋》则是一部编年史,主要记录东周前期的历史。

不过儒家后学对《易》的兴趣远远超出占卜的范围,达到哲学的层面。《周易》的地位也因而蹿升,跃居“六经”之首。六经的排序,于是变成《易》《书》《诗》《礼》《乐》《春秋》。

可惜六经中的《乐经》很早就失传了,有人说被秦始皇的一把火烧掉了,也有人说相关内容并入了《礼》。——这样一来,“六经”也便瘦身为“五经”。西汉时,朝廷设“五经博士”,便是专门研究传授这五部经书及相关解经之作的。

后来又有几本先秦著作陆续受到儒家重视,“经”的队伍也不断扩展。例如,《礼》由原来的一部扩展为三部:《仪礼》《周礼》《礼记》;《春秋》也派生出三部解经之作:《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Gǔliáng)传》。

此外,《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也相继被儒家学派接纳为经书。到南宋时,经书的规模基本固定下来,总共十三部,俗称“十三经”。——其中《尔雅》是一部字典,属于“小学”范畴。

经典中的经典

清代为编纂《四库全书》,成立了专门机构“四库全书馆”,参与编纂的学者们如纪昀、陆锡熊、戴震、姚鼐等,被称为“四库馆臣”。《四库全书》所著录的每本书,先由馆臣们批阅研读,编写内容提要,对该书的作者、主旨、源流、得失等做出简要评介。把这些提要编纂起来,便形成二百卷的目录大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四库总目》)。《四库总目》在四部之下又分若干类,有的在类下还有子目(也称“属”)。

看看“经部”底下是如何分类的。据《四库总目》可知,“经部”下又分十类,依次是《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和“小学”。各类中除了收录经书原著,也收录历代的解经之作。有些著作是对五经的综合研究,便收入“五经总义”中。

“四书”的概念是南宋学者朱熹提出来的,他认为儒学要义全都包含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中,其中《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

另外,《乐经》早已失传,《四库全书》仍将相关著作收拢来,编入“乐”类。至于“小学”,是研究文字的学问,打头的便是《尔雅》,那是“十三经”中的一种。

不能不说,在四库群籍中,“经部”诸书是经典中的经典。十三部儒家经典,部部含蕴深刻、体大思精,全是“难啃的硬骨头”。笔者不揣冒昧,尝试对这些经典做一点浅显的解说。纵然没有生花之笔,也力求做到让人听得懂、读得进。

也只有读进去,才能发现经典之美:《易》的超然深邃,《诗》的优美纯粹,《书》的宏深古朴,《礼》的庄重谨敬,《左传》的生动流畅,《论语》的仁厚亲切,《孟子》的雄辩畅达……

这还只是从文学角度欣赏;进一步阅读你还会发现,我们今天的道德观念、伦理准则、生活哲学、行为逻辑、思维模式、语词积累……大半都来自这些经典,只是你我浸润其中,浑然不觉罢了。

给孩子们讲国学经典,就从儒家经典讲起吧。

清乾隆年间,大才子袁枚买了一处花园,取名“随园”。花园的前主人是江宁织造隋赫德,更早的主人是曹寅,也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袁枚很是得意,逢人便说:我这随园就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啊!他还在园门上贴了一副口气很大的对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这副对联被同时代的学者赵翼看到了,故意发帖子给袁枚,向他求借“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袁枚知道碰上“较真儿”的,只好悄悄把对联摘掉了。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啥东西?原来那是上古时代的几部典籍:“三坟”是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坟”有大的意思;“五典”是指少昊、颛顼(Zhuānxū)、高辛、唐尧、虞舜的书,“典”有法则的意思。总之,“三坟五典”是三皇五帝时代的经典大作。至于“八索”,就是八卦,“索”即求索。“九丘”是九州的志书,“丘”有聚拢之意,意思是把九州的地理物产、风土人情统统记录到书中。

这些书,袁枚还真拿不出来。三皇五帝是传说中的帝王,那时的典籍上哪儿找去?不过也别说,“八索”若指八卦,还能从《周易》中找到一些踪迹;而“五典”中的“唐尧”“虞舜”之作,也还能找到几篇,收在儒家经典《尚书》里。 n4Wml8NIWyqtpHlV1VM0jAlyxehoGzMsHy35d5jCyar77gqfJz5HUWWi54Q7d75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