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首开“纪传”,表、书相辅

这部史书开头不叫《史记》,只题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或干脆就称《太史公》。司马迁身为太史令,在书中发评论时,总说“太史公曰”如何如何,书稿也因此得名。到了汉末三国,才渐渐定名为《史记》——那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史记》是一部通史——“通史”是指贯通数代的史书。全书从传说中的黄帝讲起,涵括三皇五帝、夏商周秦的传闻和史事,一直讲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这跟后来的纪传体正史不同,那些差不多全是断代体,也就是以一朝一代为断限的史书。

《史记》的体例,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及十表、八书,总共一百三十篇,足有五十多万字。

不过这一百三十篇中,有十篇有目无文(《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是司马迁未能完稿呢,还是成稿有所遗失,不得而知。——今天人们看到的这十篇,是由褚少孙补写的,他是汉成帝时的博士。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又分为本纪、世家和列传三级。本纪是帝王的传记:帝王的言行影响着一国的政治,因而一篇本纪,往往便是一朝的大事记。世家是诸侯及勋臣的传记和家传;列传则是各界代表人物的传记,包括文官、武将、学者和平民。

传记有一人一篇的,也有多人一篇的。如《高祖本纪》《孔子世家》《淮阴侯列传》等,都是一篇一人。而《周本纪》《秦本纪》《吴太伯世家》《老子韩非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等,便都是两人或多人的合传。此外又有“类传”,便是把同类人合为一传,像《外戚世家》《酷吏列传》《游侠列传》等就是。

司马迁为啥不沿用相对简单的编年体,偏要自创纪传体呢?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为人物立传,显然要比“记流水账”困难得多。——司马迁自有道理: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可是编年体偏偏“稀释”了人的作用。你要了解一位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他的事迹往往散落在长达几十年的历史“账本”里。这中间作者还要照顾到其他许多人、许多事,结果英雄的身影在历史长河中时隐时现,其丰功伟绩也变得支离破碎。

纪传体的写法是把镜头对准一个个历史人物,集中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言行功业,凸显个人的价值和贡献。在这里,人不再是时代的匆匆过客,而是历史的主宰者。纪传体的创立不仅是史书体裁的改变,更是人文观念的革命!

不过司马迁并没有完全摒弃编年体手法,他在《史记》中设计了“表”。表分两类,一类采用编年的形式,把重大历史事件按年月顺序编为表格,以弥补纪传体的不足。其中《三代世表》记载五帝、三代的世系。那时还没有明确的纪年,因而只是把五帝、三代的王者依次排列。到了西周共和元年,中国历史开始有了明确纪年,接下来的《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便都是依时序记录历史大事件,从春秋战国直至秦代。

另一类是人物年表,许多没有单独立传的历史人物,便都包括其中。如《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等。

书的体例也是司马迁首创的,共八篇,分别是《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属于专题文章,有的记录朝章国典,有的讨论律吕历法,也有探究水利经济的。这种以专论形式记述各领域典章沿革的做法,同样被后世的纪传体史书继承,只是将书改称“志”,类别上也有所增减调整。 Z7HN5FmPx6e9JOmvngPwnsCw72Edxq9YKNCGkIxZJbNjF3hF3wiXJRWCKNBcbqE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