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是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的父亲司马谈官居太史令,那是掌管天文历算的差事,兼职整理史料、管理皇家图籍,官位并不高。司马迁自幼在家乡龙门耕田放牛,后来随父亲到京城读书。十岁起开始学习古文,老师孔安国、董仲舒,都是名重一时的大学者。
司马迁
二十岁以后,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了大禹治水的遗迹,又到汨罗(Mìluó)江边凭吊过屈原,还在孔子的家乡瞻仰了孔子的居室和礼器。在淮阴,他搜集韩信的传说;在丰沛,他寻访萧何、樊哙等人的坟墓。他收集了大量鲜活的历史资料,眼界胸襟也为之开阔。这一切,为他日后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早就想写一部史书,把《春秋》以后的纷纭历史记录下来。他花了大量精力准备材料,可书只开了个头,病魔就找上门来。在病榻上,司马谈把书稿和资料交给儿子,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完成自己的未竟之业。司马迁含泪答应了,那一年他三十六岁。
司马迁子承父业,当上太史令。他对撰写史书兴趣浓厚,早就跃跃欲试。如今又接触了丰富的皇家藏书及各国史料,劲头更足了。书稿一旦动笔,自然是文思泉涌、笔底生风。然而一场飞来横祸,正等着他呢!
原来,当时汉朝正跟匈奴作战。汉将李陵提兵五千深入沙漠追击匈奴,遭到敌方八万大军的围困。李陵率队左冲右突,杀敌过万,部下也死伤过半。坚持了八天,箭尽粮绝,援兵不到,只好投降。
武帝闻讯大怒,朝臣也纷纷落井下石。司马迁却另有见解,他说:李陵平日待人诚恳,又擅长带兵打仗。这回以寡敌众,杀敌不少;眼下投降出于不得已,说不定将来还会寻机报效呢。
不料此话说出来,如同火上泼油!——原来,李陵的失利,责任全在他的上司、贰师将军李广利身上。李广利是个草包,根本不懂军事,只凭着皇亲国戚的身份(他是汉武帝的大舅哥),当上了大将军。司马迁替李陵说话,不就等于指责李广利吗?武帝暴跳如雷,下令将司马迁处以宫刑,并把他关进监狱。
宫刑是一种极端污辱人格的残酷刑罚。司马迁受了宫刑,简直不想活了!可是他转念一想,自己一死倒容易,可是父亲交代的著史重任,可就没法子完成啦。为了这个伟大目标,就是屈辱再大,也要咬紧牙关活下去!
三年后,司马迁遇赦出狱,从此他发愤著书,夜以继日;前后十几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史书巨著!
司马迁创作《史记》,还有着更宏伟的目标,就是通过记述历史,探究自然与人事的关联,弄通古今变化的深层原因,形成自己的一套学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当司马迁奋笔疾书时,想必心中明白:这书不会给他带来现世的利益和荣耀,弄不好还会给他招灾惹祸。他早就打定主意,书写好后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他坚信,人们迟早会认识到这书的价值!
这一天来得不算太晚。司马迁去世后,《史记》的手稿被他的女儿带往女婿家。若干年后,由他的外孙杨恽(?—前54)公之于世。——从那一刻起,《史记》的光芒映照史坛,两千多年光焰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