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未读史书,先做功课

老祖宗有“历史癖”

这是《讲给孩子的国学经典》的“史书典籍”分册。

翻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四库总目》)可知,其中“史部”收录清乾隆年间尚存的史籍五百六十二种,存目一千五百四十种。

中国自有历史纪年以来(那是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几乎每一年发生的大事,史籍都有记载:或铸刻于金石甲骨,或书写于竹木纸张,上下几千年,几乎没有空白和断裂。有人因此断言:我们的老祖宗有“历史癖”!

中国人为啥迷恋历史?这还要从文化上找原因。华夏文化以儒家文明为核心,其理念之一便是“敬天法祖”——心怀对天道的敬畏,把祖先的功业当成效法的样板。“敬天”体现在虔诚的祭祀仪典中;“法祖”则要求把祖先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史书也便由此诞生。

孔子看重历史,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好古”便是喜好历史;“敏以求之”求的是前代的伦理秩序、政治制度,也就是“礼”。孔子言必称“三代(夏商周)”,倡言“克己复礼”,不熟悉历史又如何能做到?

有人说,你看,这就是儒家的局限性:思想保守,总要“回头看”。——您领会错了。子张问孔子:未来十世的礼制变化可以预测吗?孔子回答:殷礼因袭夏礼,增减哪些,是可以察知的;周礼因袭殷礼,增减哪些,也是可以察知的。由此可见,未来礼制的变化,就是百世也能预料个大概。(《论语·为政》)

原来,孔夫子“好古”的目的不是“顾后”,而是“瞻前”。把握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天、规划未来。——中国人重视历史的原因,恐怕正在这里。

假如你有机会书写历史

国有国史,地有地志,族有族谱,家有家传,史书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假如你有机会为你的学校编写一部历史,那么有多少体裁可以选择呢?

你可以按时间顺序来记述,详录学校从筹备开办以来每一年(又可细化到每月每日)所发生的大事。如此写成的校史,采用的是“编年体”。

编年体是依照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体裁。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五经之一的《春秋》。作为解经之作,《左传》等自然也都是编年体。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用的也是编年体。

当然,学校的开办和运转离不开人,你也可以通过为人物立传,来记录学校的发展历史。历届校长、主任、教师、职员,乃至出类拔萃的优等生,甚至格外调皮的学生,都可以成为传主。

传记可以一人一传,也可数人合传……为了强调史书的时间性,还可辅之以大事记(称“表”)。此外,课程的设置、校规的制定、经费的运用、食宿的安排等,由专章加以说明,可称“志”或“书”。而这种以传记为主,表、志为辅的史书,我们称之为“纪传体”。——首创纪传体的是司马迁,他撰写的《史记》是纪传体的开山之作。

编年体以时间为线索,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此外,史书还可以围绕事件来写。例如一部校史可以由以下篇目构成:“学校的筹备与兴办”“聘请教师的前前后后”“开学盛典”“一年级在全市统考中拔得头筹”“请著名学者做报告”“食堂风波”……一个个事件首尾相接,构成完整的校史,这种体裁,称作“纪事本末体”——“本末”在这里有始终之意,是指完整记录一件事。

首创纪事本末体的是南宋学者袁枢,他把《资治通鉴》改编为《通鉴纪事本末》,是纪事本末体的最早尝试。

正史二十四,全是纪传体

《四库全书·史部》之下又分十五类,前三类为正史(纪传体)类、编年类和纪事本末类,这是史书的三种主要体裁。以下类别,或依体裁,或依内容,顺次为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及史评类。——史书分类还有不同的标准和名目,如记言、记事、国别、通史、断代史等。

专为二十四史打制的书箱(可拆开)

对于正史类,这里还要多唠叨几句。所谓正史,是指经朝廷认可的钦定史书,多半为官修国史。收在正史类中的史书共二十四部,全部采用纪传体模式,俗称“二十四史”。

司马迁的《史记》是二十四史的“领头羊”,因是首创,受到后人的一致推崇,成为正史的样板。其实效仿《史记》的纪传体史书不止二十三部,单是记述两汉三国史事的,便有八九种之多;除了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还有《东观汉记》(班固等)、《汉后书》(华峤)、《续汉书》(司马彪)、《续后汉书》(有宋代萧常及元代郝经的同名之作)等。不过经朝廷认定的正史只有《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这三部又与《史记》一起,合称“前四史”。

“前四史”之后,依次是《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总共二十四部。

留取丹心照汗青

本书共分七辑,前五辑重点介绍正史——“二十四史”。其中“前四史”各有专辑介绍;余下二十史总为一辑(第五辑),在泛读中又有所侧重(如对《新五代史》就有所“偏爱”)。第六辑重点介绍编年体及纪事本末体,第七辑择要介绍《四库全书·史部》中其他类别史书。

本书继承前书的体例,力图用通俗浅显的文字,向读者介绍史学经典的作者、背景,择要介绍书中的精彩内容。不少史学家同时又是文学史上的“大腕儿”,如左丘明(已在“儒家经典”分册做过介绍)、司马迁、欧阳修、司马光等,他们笔下的史著片段,常常被选入古文选本及教科书,本书也利用引文及文摘,让朋友们管中窥豹,有所接触。

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有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是古今无数仁人志士建功立业、奋不顾身的动力源泉;这种历史情怀,是超脱于世俗功利追求之外的,让我们通过读史来感受吧。 x2xEjsYFmciMOOkP7oGgZlphIfRAeTVblDx63vAAMohbXOEElqD2AVTxa8wj0f/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