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随《项羽本纪》之后的,是刘邦的传记。司马迁身为汉臣,总该对本朝开国皇帝多一点尊敬吧?可他竟不给刘邦留面子,一上来就说刘邦年轻时“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不务正业),当个小小亭长,却对官府中的吏役“无所不狎侮”(没有他不戏侮的),又“好酒及色”、爱说大话,简直一无是处。
就说那一回,沛县县令的朋友吕公为躲避仇人,迁居到沛县来。县里有头有脸的人物听说县令有贵客,都来道贺接风。日后当了汉朝宰相的萧何,当时还只是个小小功曹,在宴会上主管收“红包”,对众客宣布:贺礼在千钱以下的,就请堂下坐吧。
刘邦一向看不起这些官府小吏,于是大笔一挥,在礼帖上写上“贺钱万”!——其实他一个钱儿也没带。
那位吕公见他如此豪爽,忙出门相迎,引入上座。萧何对吕公说:这个刘季就爱说大话,啥事也干不成!——吕公倒觉得刘邦像是能成大事的人,不但当时奉为上宾,事后还把闺女许给了他;闹得老伴儿对他很有意见,说:你常说咱们闺女将来要嫁贵人,连县令求亲你都没答应,怎么就许给了刘季?吕公说:这样的事,你们女人家哪里懂得!
吕公没看错,日后刘邦一统天下,吕公的闺女吕雉当上了皇后,便是吕后。她为刘邦生了一儿一女,就是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刘邦兄弟四人,分别叫伯、仲、季、交。刘邦发迹了,他的兄弟自然也跟着“鸡犬飞升”——老二刘仲受封代王,老四刘交受封楚王,全都是世袭的王爵;只有大哥刘伯死得早,他这一支也备受冷落。老爹刘太公问起来,刘邦说:不是我忘了封,是因为我大嫂为人不厚道。
原来大哥刘伯死后,大嫂拉扯着孩子艰苦度日。那时刘邦还年轻,不务正业,常带着一班酒肉朋友到大嫂家中白吃白喝。大嫂心里烦,又不好说啥。有一回见刘邦又带人来到门外,大嫂急中生智,抄起勺子刮锅,假作羹饭吃光了。刘邦一伙朋友听见了,都一哄而散。等刘邦进门揭锅,见还有半锅呢,心中恼恨自不用说,从此跟大嫂结下“梁子”。如今刘太公求情,刘邦也便卖个人情,封大哥之子为“羹颉(jié)侯”——“羹颉”便有“羹竭饭光”的意思。
人们看刘邦身为帝王,一统天下,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何等豪迈!其实这类人往往心胸狭窄、小肚鸡肠,连亲人都容不下,又何谈宽容他人?
刘邦的无情无义,还体现在对待父亲和子女上。彭城之役,汉军大败,刘邦跑得慌张,连家人都抛下了。车行半路,刚好遇上一对儿女,赶紧抱上车。可人多车重,马拉不动,眼看要被楚兵追上了。刘邦一狠心,把儿女推下车去!部将夏侯婴不忍,停车把孩子抱上来。不久楚骑逼近,刘邦又一次把儿女抛下。反复几次,夏侯婴说:虽说情势危急,可马也不能跑得再快,干吗非把孩子丢下?——未来的孝惠皇帝、鲁元公主这才脱了险!
后来楚、汉大军在广武对峙,项羽久攻难下,命人架起高高的砧板,把刘邦的老爹绑在上面,向刘邦喊话:城再攻不下来,我就把你爹烹了!刘邦怎么回答呢?他说:我跟你共同拥戴楚怀王,发誓结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今天一定要烹咱爹,别忘了分我一杯肉羹尝尝!
项羽大怒,就要动手,项伯在旁劝道:天下归谁还没一定呢,常言说得好:“为天下者不顾家!”杀了刘老爹,能有啥益处?只是徒增仇恨罢了。刘太公这才捡回一条命!——这些事不好写在《高祖本纪》中,却这里一段、那里一段,记录在别人的传记里。
连爹娘、子女都不顾的人,能真心对待部下吗?所有人都是刘邦用来实现一己私利的工具。刘邦得天下后对功臣大开杀戒,也便不足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