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月16日
贴牌≠品牌:褚橙“三果志”,品牌似与非

贴牌是一种价值粘贴,品牌是一种价值创造。

➢ 品牌案例

2012年10月,84岁的褚时健来到北京,与一家互联网公司开展品牌合作。

很快,他种的“褚橙”被贴上“励志橙”标签,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受到“褚橙”的启发,2013年,联想集团佳沃公司的奇异果上市,被命名为“柳桃”;潘石屹家乡滞销的苹果,被命名为“潘苹果”。“柳桃”“潘苹果”与“褚橙”,一度被媒体誉为水果界的“三果志”。

几年过去了,“褚橙”一路高歌猛进。2017年,仅“褚橙”一个单品的产值就近2亿元。而“柳桃”和“潘苹果”,则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

➢ 品牌分析

都以商界大佬的姓氏命名,都有名人背书,都有情怀故事,甚至有着相似的营销模式,“三果志”中,为什么只有“褚橙”一枝独秀呢?

“褚橙”系褚时健于2002年开始打造的,其背后,首先融汇的是一个老人对产品品质十年磨一剑的匠心,让一种来自湖南的普通冰糖橙品种,摇身成了橙中精品——“褚橙”。

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褚橙”还只能说是一个好的产品,并非品牌。

于是,“褚橙”与褚时健个人品牌合二为一的人格化运作,开始登场。通过“昔日烟王,今日橙王”的价值赋能,“褚橙”赋予并打动消费者的,不仅是美味的橙品,更是一种年逾古稀却匠心不改的情怀,一种遭遇挫折却屹立不倒的精神。这样的情怀和精神,使“褚橙”价值倍增,一再脱销。

由此,“褚橙”不仅成为一个品牌,更跳出了冰糖橙的限制,开辟出励志橙新品类。在这个新品类里,“褚橙”独一无二,毫无对手。

柳传志和潘石屹虽然也是知名企业家,但他们既非农产品专家,更没有与冠名产品之间形成品牌内涵上的核心关联。二者之间,“勉强嫁接”的痕迹过于明显。这表现在品牌运作上,前者无法帮助后者实现价值升级——难道因为有了柳传志和潘石屹,“柳桃”和“潘苹果”就更好吃?就意味着高品质、高文化、高价值?

显然,不但无法有这种意味,而且柳传志和潘石屹在农产品领域的“不专业形象”,反而会局限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认知。在这样的认知下,产品价格却比同类产品贵出一大截儿,谁来买单?

所以,“褚橙”因为褚时健,实现了一个品牌的成功塑造,而“柳桃”和“潘苹果”,则仅仅停留在贴牌阶段。

利用原有品牌的影响力,对新产品进行贴牌,是打造新品牌的一个常用途径。但贴牌不是简单、粗暴的“拉郎配”,更不是贴个牌子就了事,而是在价值内涵一致的基础上,使贴牌产品通过对原品牌无形价值的承接,从而生成新的品牌价值,实现新的品牌塑造。

否则,简单的“拉郎配”,不仅容易出现“基因排斥”,而且对原有品牌和新品牌均会造成“反伤害”,不得不慎重。

➢ 品牌感悟

贴在自己脸上的,只是贴牌;贴进消费者心里的,才是品牌。 a40f3rqX3Nanl3Ty/A7fBNEA7RH2/2eDpmPtmIF/To1ChsZ4NOU2UAbOah75Hhi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