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月19日
品牌文化警钟:中国国产可乐的集体之殇

品牌的终极竞争,就是品牌文化的竞争。

➢ 品牌案例

生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可能都还记得“非常可乐一开,好事自然来”“汾煌可乐,大家齐欢乐”的广告语。

20世纪80年代,天府可乐甚至被定为国宴饮料,一度占据了国内饮料市场75%的份额。

娃哈哈集团旗下的非常可乐,年销售额曾近30亿元。

还有少林可乐、崂山可乐、幸福可乐……细细数来,我国的可乐品牌曾经多达数十种。

但如今,它们大都已销声匿迹。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达到了绝对垄断。

➢ 品牌分析

一提起圣诞老人,你可能就会想到那个红衣、红帽、白胡子的快乐老人形象。这,已经是标志性的世界文化符号。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形象源自可口可乐的品牌广告。

此前,市面上圣诞老人的形象多种多样,服装花花绿绿且高矮胖瘦不等。1931年,可口可乐请著名商业插画家Haddon Sundblom以可口可乐品牌色创作了圣诞老人形象,并以此作为形象代言。此后数十年,随着可口可乐品牌广告的不断持续和强化,这一形象,慢慢变成了全民共识,成了经典文化符号。

之所以提及这段往事,是想告诉读者——文化,才是“两乐”横扫世界的最大“杀手锏”,也是中国本土可乐品牌集体溃败的根源。

可口可乐代表快乐,百事可乐崇尚青春,它们背后的可乐文化实际上是美国文化的缩影。

不论是消费者,还是国产可乐品牌的缔造者,似乎都默认了这种认知。于是,大部分国产可乐从口感到称号,从包装到概念,从广告到活动,都迷失在对“两乐”的模仿里。尽管许多国产可乐大打民族牌,宣称是“中国人自己的可乐”,但没有人能够给出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遮掉Logo,一瓶同“两乐”并无明显差异的国产碳酸饮料,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到底有什么关系?

这样的尴尬,似乎注定了中国可乐品牌的集体之殇——当可乐市场的大门一步步打开,“两乐”携原生可乐文化长驱直入,几十种国产可乐竟无一能与之抗衡。

品牌战略家斯科特·多哥曾指出:“打动你头脑的品牌你会为它而改变,打动你心灵的品牌你会为它而奉献。”品牌文化的价值,在于它通过精神境界的塑造,赋予产品以温度和灵魂,带给消费者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价值共鸣及精神归宿。

可以说,品牌的终极竞争,就是品牌文化的竞争。

最典型的莫过于非常可乐,它由娃哈哈集团于20世纪90年代末推出。当时的“两乐”已经雄霸中国城市市场,非常可乐转而进军农村市场,凭借娃哈哈在二三线市场的渠道优势,年销售额一举突破20亿元,与“两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然而,当“两乐”渠道下沉,可乐文化开始在中国农村普及时,无法形成自有文化的非常可乐很快就溃不成军,至今已难觅踪影。

没有文化的强力支撑,资本、渠道、市场、营销等几乎所有的壁垒都将不堪一击。这便是品牌之“魂”的力量,更是品牌之“魂”的警钟!

➢ 品牌感悟

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

——《华为基本法》 a40f3rqX3Nanl3Ty/A7fBNEA7RH2/2eDpmPtmIF/To1ChsZ4NOU2UAbOah75Hhi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