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从《凿壁偷光》说起

在谈到孩子为何还要读书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凿壁偷光》的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很喜欢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父母没钱供他上学。后来,一个亲戚教他学习认字,才有了读书的机会。

由于家里穷,匡衡买不起书,但又想看,他只能跟别人借。当时纸张非常贵,书价自然也就非常高,有些人虽然家里有书,但一般都不愿意将书轻易借给别人。为了读书,匡衡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人家打短工,他不要工钱,只想借人家的书看。

几年之后,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整天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的时候,才能忙里偷闲读一点书,因此读完一卷书通常要花费他十天半月的时间。

匡衡很着急,就开始琢磨:白天没时间看书,晚上不用劳动,可以拿些时间来看书。想到这儿,匡衡的眉毛舒展开来,可是一个问题又立刻出现在眼前:家里太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

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诵白天读过的书,当他将目光投向东边墙壁时,看到一线亮光。他“嚯”地从床上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是隔壁家的灯光从墙壁缝里穿透过来了。匡衡喜笑颜开,拿出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些,透过来的光亮更多了。然后,借着这丝丝的灯光,匡衡读起书来。

后来,人们就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由此可以说明: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一个人读书的决定性条件。

此外,通过勤奋学习后取得成功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囊萤映雪、韦编三绝。

1.囊萤映雪

(1)囊萤。

晋代时期,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可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车胤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车胤正在院子里背文章,忽然看到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十分耀眼。他灵光闪现:将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是一盏灯吗?于是,他找到一只白绢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然后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太明亮,但勉强可以用来读书。从那以后,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些来,当作灯用。车胤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2)映雪。

孙康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侧头看向窗户,看到一丝光亮从窗缝里透进来。他走近一看,原来外面下雪了,这光就是大雪映出来的。他想,既然如此,为何不用它来看书呢?孙康倦意顿失,立刻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外面比屋里要亮多了。就着雪光,孙康看起书来,如果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指。此后,每逢下雪,他都抓住机会,努力读书。靠着这种苦学的精神,他的学识突飞猛进,终成饱学之士,后来当了御史大夫。

俗话说的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只有勤奋,才能让自己有所作为。如今的孩子住在宽敞的房子里,灯光明亮,环境温馨,还有什么理由不刻苦认真读书呢?

2.韦编三绝

古时候的书是由竹简编制而成,一根竹简上少则几个字,多则十几个字。一部竹卷往往由几十甚至上百根竹简组成,为了方便存放和阅读,人们又用绳子等将竹简按次序编连起来。用丝线编连起来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起来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在一起的叫“韦编”。

孔子读书非常专注,他在读《周易》的时候,发现牛皮绳虽然牢固,但时间长了,也会断掉。为了不影响读书,孔子只能换掉断的牛皮绳,将书重新进行组装。如此,竟然读断了很多根牛皮绳。可是,即便如此,孔子依然觉得自己对《周易》的内容没有理解透彻。由此,便引申出了成语“韦编三绝”,用来形容读书非常勤奋。

在人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青少年时期,学习掌握知识,获得成就人生的能力,就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个使命,就要懂得放弃、学会付出,这不仅是学习和读书的必要,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

纵观我们身边的人,凡是取得一定成就的,都经过了艰苦的学习和努力。上天不会无缘无故地掉馅饼,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学习同样如此。看看身边的成功者,多数都是从高考的独木桥上一路拼杀过来的。小时候都有一大堆家庭作业要做,做得不好,还会被老师批评和训斥。虽然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但依然要让他们勤奋学习。 e0LIFzuTj4lSLnaQC031OwWwjftETqAL6Jmhxlkk+nfK2beHt48UWmd5xupPd2C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