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把时代的青春留住
——拜读岩波先生的长篇小说《我把青春献给你》

悫悫小书斋

收到岩波先生寄来的第十八部长篇小说《我把青春献给你》,开卷有益。

这本书脱胎于岩波几年前的长篇小说《那年,那些兵》,据说那本书在出版时因种种原因做了很多删减,有些伤筋动骨,而这本书恢复了被删减的部分,并由作者进行了进一步的增删和润色,于是,比之过去更丰满,更严谨,合理性与情节性更强,因此也更有可读性了。

解放军队伍里一群七十年代鲜活的弱冠大男孩、桃李年华的女孩第次向我走来,师一号女儿、电话兵霍萍,师二号女儿、卫生员傅郁芳,副军长女儿、文艺兵冀红琛,文艺兵(杂技)小林琳,计算兵奇才魏雨谬,英雄二连的连长高家锁,“鬼难拿”参谋桂南侠……,生活在当时被誉为“大学校”的解放军队伍里,在各自的岗位上殚精竭虑,忠于职守;活跃在当时社会环境的舞台上,扮演着多彩而迥异的社会角色,呈现着独特的个性,又展现着时代特征的烙印。

他们多是部队首长的孩子,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官二代”。可是那个时代的“官二代”与现在的概念、内涵有诸多区别。如果按照现代的人的理解,他们应该有体面的工作岗位,干着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清闲工作,拿着优越于同等层面的俸禄,或者还有一些社会声望之类的光环。更甚者,专横跋扈、以权谋私、称霸一方,也不鲜见。《我把青春献给你》书中得“官二代”不然,她们虽然骨子里就带来“为官”之家的先赋角色的优越,但在军旅生涯中自己角色的扮演和表现,与工农的后代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和特别之处。一群处在弱冠之年的男官兵和处于桃李华年的女战士,与国家时代的主流相汇聚,并勇立潮头敢于弄潮,生活理念和职业态度都充盈家国情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家的“钢铁长城”,既彰显了英雄气概,又平添了似水柔情,成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道靓丽的风景。我们“截图”其中几个场景,与读者们共分享。

“截图”之一,看她们怎样练兵。

先看电话兵霍萍,师一号的千金,按照世俗观念,她可以想去哪个单位就去哪个单位。但是,师一号却把女儿安排做了训练非常艰苦的电话兵。这才应该是真正的爱孩子吧!霍萍也不负父望,训练的时候,和男兵一样,摸爬滚打,背着通讯器材放线、长跑,练习爬高,爬到高高的电线杆上作业等。一身汗水、泥水,也顾不得休息一下。柔弱的腰身练得硬朗,娇嫩的手掌变得粗粝,例假都不正常了,男兵见了都要心疼;对于温室里长大的女孩子来说,真有点强其所难。可是,她坚持下来了,超强的训练,使她在业务上越来越精湛,在政治思想上越来越成熟,意志越来越坚定。尽管也使小性子、偷偷恋爱、同伴之间嘁喳悄悄话,这都是在这个年龄段出现的“合理状况”。就以她与曾在他家为师长服务的勤务兵魏雨谬的关系看,她既有少女热烈的激情,又有军人应有的理性,表达爱意也仅仅停留在牵手和冷不防的接吻,固守作为人的底线。她给于恋人的,不是开后门提干——而且,师一号的为人也不可能开后门——她始终在鼓励和激励恋人要建功立业,这是提干的唯一条件。她们自己得到了锻炼,也把恋人“练”了出来。由此也看出,作家把一个作为女孩的女孩和作为军人的女孩的信念、心理、道德,通过她的行为选择,刻画的入木三分。呈献给读者一个可敬、可爱的青春偶像。

再看文艺兵冀红琛、小林琳。两个人出身近似,命运却不相同。冀红琛是副军长的爱女,处处受到关照,基本一帆风顺。而小林琳是因“父母”在那个年代承蒙冤屈,而被父亲的战友丁副师长以义女相待招进部队,小林琳却因莫须有的问题遭遇人生的窘迫,难以为继的时候丁副师长以“义父”的方式施以援手。使笔者联想到战争年代战友之间的生死相托。她俩一个侧重歌舞,一个侧重杂技,平时在文艺队里苦练基本功,时时处处在挥洒汗水,训练身段、技巧,把艰苦磨练得来的艺术美展现给官兵。他们下到居住乡村的最艰苦的炮团连队体验生活,深夜站岗放哨,深夜在庄稼地里寻找“目标”,连男兵都挑战极限的防化训练等,她们都坚持下来,达到标准。其中一个小细节,把流星当成信号弹报告,即展现了因为年轻带来的冒失,又展现了做为一个兵的洞察力和责任感,还隐含着她们参与的训练科目的确有点强己所难。她们就是在这样的自律自强的理念驱动下,成为七十年代钢铁长城上的一道柔情转化为阳刚的风景线。

“截图”之二,看在唐山地震灾区——没有硝烟的战场,方显出青春英雄的本色。

1976年7月28日凌晨,咔咔咔几秒钟,一个古老的城市被毁于一旦,变成废墟。解放军首当其冲,奔赴救灾前线。卫生兵傅郁芳,文艺兵冀红琛,电话兵霍萍,计算兵魏雨谬等都行进在出征的队伍中。他们时而冒着大雨,时而头顶骄阳,随着运送官兵和救灾物资的车,随时有车毁人亡的危险,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踩着瓦砾走家入户,抢救伤员。面对伤员因惊恐、伤痛、饥饿而命悬一线,机智的魏雨谬,指挥运送伤员的车开到庄稼地里,用玉米秸的甜甘水分,支持延续了伤员的生命,及时送到临时医院救治。霍萍为了电话线路畅通,爬高作业,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巾帼不让须眉。救伤员是为了使伤员生存,可是被砸伤的尸体如果不掩埋,在那炎炎的夏日,腐烂生成有害物质,也会危及幸存者的生命。魏雨谋、曾金友、胡二海等都忍耐着腥臭,爬到坍塌的楼房废墟上,把这些遇难者“请”下来。废墟有可能再次坍塌,请尸体的战士有可能站立不稳一脚蹬空,后果不堪设想。(岩波的一位老校友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写下这样的留言:“读完您这段故事,真如身临其境,场面惨烈令人窒息,有几处我感到压抑喘不过气,放下书深呼吸。解放军无私忘我拼尽一切去抗震救灾的精神太感动人了,您把英雄二连的战士描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真是一群可敬可爱的战士,我喜欢魏雨谋,为人聪明做事执着活得真实。”——天津14中学高级讲师赵军。岩波把这段话转给了我。)

在救灾中,计算兵奇才魏雨谋还表现出了他的指挥才能,在现场小范围的也能“呼风唤雨”。书中有好几处魏雨谋节约一滴水的情节,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作家以这些小人物、小细节,证明了我们的人民军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实力和精神。

正是这些“兵”们,使震区的百姓得到及时救助,把天灾的伤害降在最低。可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程度不同地受了伤,有的还与死神擦肩。看到这里,不由地联想,由于那时基层电视极少,当时没有看到多少画面,现在从长江大水、汶川地震的救灾镜头中,看到解放军们,特别是其中的年轻军人,不都是他们当时的年龄吗?现在救灾战士多是独生子女,但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只有勇士,没有独生子女。同样,在唐山地震的救援现场,只有普通一兵,没有“官二代”,没有官兵区别,只有冲锋陷阵的英雄。

据悉,作家岩波先生也曾以军人的身份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救援,在现场也是披星戴月、忍饥挨饿,视救人为天职,冒着余震导致建筑物二次坍塌的危险,不顾大震后必有大疫的后果,置生命于度外,救助伤员,清理废墟,帮助受灾群众重加家园。和平时期的军人献身岂止在战场,凡是人民群众遇到灾难的地方,便是解放军官兵抛洒血汗、建功立业的地方。正是作家的亲身经历,才创作出如此感人至深的篇章。

“截图”之三,看青春似火融大爱。

俗话说,少年男子青春女,犹如烈火近干柴,更何况在阳盛阴衰的军营呢。七十年代中期,女兵们身着裙装,“石榴裙裾蛱蝶飞”,飘逸在直线加方块的军营,连同频频回头率,还不是一道特殊美丽的风景呀。可是,军营的纪律严格,不准战士谈恋爱。那个年代的男女战士之间交往也都是以友情寄托,将性爱排外。他们尽管在荷尔蒙旺盛的年岁,也都控制着情愫,婉转表达爱意,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岩波先生将这一时代特点把握的很真实客观,并且使读者“不能不信”。卫生员傅郁芳在给大腿受伤的高家锁换药包扎的时候,有意闪电般地触碰他的生命之源,如果按照人的生理本性,也可能会迸发出火花。可是,此时此刻,作为英雄连队的连长、男人双重身份的高家锁,完全可以“不战而胜”。但是,他没有为女孩的热情添续干柴,而是理性地控制着自己。虽然女孩已经点破其中“玄机”——他已经动真情了。但他还是把握住“度”,坚守着人性底线。作家既表现出一位军人职业的使命感,又表现出他男人性别的责任感。也为以后他收获事业、爱情和婚姻的喜果埋下伏笔。也给读者留下悬念——这一对青年人,不会做出出格的荒唐事吧?更增加了小说的吸引力,读者期待下文。

霍萍本来心底的荷尔蒙被深深埋藏,为她开蒙的是那个犯错误的师部通讯参谋,那个参谋与一贯要强的女兵班长蓝幺妹做了出轨之事,双双受到处分,因为事情发生在霍萍身边,便突然点醒了她的荷尔蒙,把一颗少女之心搅扰得云里雾里。于是向计算兵奇才魏雨谬伸出了爱的橄榄枝。当然,小魏并没有飘飘然。由于霍萍是师一号千金,他虽然喜欢她但并不曾主动示爱。而霍萍虽然主动,也仅拘囿于暗送秋波、短暂牵手,偶尔冷不防的肌肤接触。也只是像触电一样,瞬间相吸又闪电般分开。作家把那个时代的男女相爱的心情描写的惟妙惟肖,把人物性格在示爱上表现的恰如其分。既让读者动情,还给读者美的享受。是与“性爱”剥离开来的培养爱情的过程,而不是情未到深处的野合。是在“情爱”层面的美,而不是“性爱”层面的体验。这种情爱是高雅文明之爱,是走进婚姻殿堂乃至性爱的前奏。作家刻意铺垫这种幸福婚姻的基础,体现了文学创作导向的正能量。

魏雨谬在带领全班从坍塌的房盖下面救出石一花母女的时候,遇到人生的难题,为“尿潴留”的石一花做处理,要触碰少女的生殖器。在那个封闭的年代,这样的事情对魏雨谋这种传统古板的战士而言,真的如雷轰顶,纠结的感觉一生一世刻骨铭心。作者写出了魏雨谋内心的矛盾:他不愿意让不是恋人的石一花以这种方式为自己开蒙,但为了救人他没有办法。这不是矫情,而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男子的心理感受。作者如果不写出这种心理,会让人感觉魏雨谋“捡了个便宜”,那就使魏雨谋变得猥琐而具小人心了。

做为石一花一心报答魏雨谋,一是因为他救了她的命,二是因为他触碰过她的身体,让她认定自己此生非魏雨谋莫属了,于是展开了“凤求凰”似的不懈追求。魏雨谋为救石一花母女负伤而感染化脓,石一花在没有清洗伤口的工具的情况下,毅然用嘴吸出伤口的腐烂物。反复几次,感动了战友,感动了魏雨谬。当两人四目相对时,迸发出“爱”的火花。这是青年男女生在所难免的应有之意。作者写到这里,可以让人感觉到魏雨谋对早先恋人霍萍的“游离”,但却是“游而未离”,精神上有了瞬间的“出轨”,立即就返回原状了。作者的这种描写如同走钢丝,是一步险棋。魏雨谋在严峻现实面前没有苟且,坚守的是与霍萍的若即若离的“契约”,就让人对这个年轻战士肃然起敬了。身体健康、荷尔蒙分泌正常的年轻战士经受了与异性零距离接触的严峻考验。可谓难能可贵。在战士不能恋爱的律条约束、魏雨谬面临提干、与霍萍有初恋的状况下,也饰演了一幕现实版的《梁祝》。再抛开男女情爱不说,石一花以嘴做吸管救死扶伤,也彰显了医学道德的至高无上。

拜读完《我把青春献给你》这部充满青春活力的佳作,读者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有几个显著特点紧扣心弦。

特点之一,地域性、时代性明显。

作家突出了小说创作的社会时代和地域背景。如霍萍与魏雨谋私下交谈时,是互相背诵《革命烈士诗抄》,战士丹顶鹤在救灾中吃不下饭,魏雨谋就要给他“背语录”;如文艺兵冀红琛演练坐唱二人转《处处有亲人》和单弦《一盆饭》,是七十年代农村大喇叭上播放的妇孺皆知的好人好事;如油画作品《海燕》和国画《人民的苹果》,也是那个年代脍炙人口、到处可见、令人敬佩效仿的文艺作品的样板;如部队驻训的小村庄,担水,垒井,土炕(书中对炕沿的描写很有意思),天津快板,地方方言,让读者一看就感觉倒是华北平原、京津地区。在引导读者走进文学意境的同时,也感受到那方热土质朴无华的风土人情。

小林琳是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典型人物。她的身上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点。起初她因为挨整险些自杀,侥幸获救后,在唐山抗震救灾中又摔伤了腰,面临高位截瘫;一直“整”她的傅郁芳看似“极左”,却并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在那个年代不计其数的人搅了进来,都以表现“左”来彰显自己的正直与进步;那个政治部主任,具有足够的智慧和手段,稍稍动动脑筋就能把一个人打进泥里,再稍稍动动脑筋又能把一个人救出水火,仰赖的有利条件就是当时“左”的语境,是造化在弄人;小林琳的不幸,其实是我们民族在那个时期的不幸,小林琳身上承载了一系列时代的符号;桂南侠的母亲桂婶为了给小林琳治病,倾其所有,用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医的针灸和按摩,用一年时间终于让瘫痪在床的小林琳站了起来,后来因为小林琳的离去导致桂婶身患癌症,她们俩的身上带有明显的悲情色彩,是她们俩的柔弱肩膀扛起了笼罩在部队和战士们心头的“左”的闸门;她们俩的身上寄予着作者太多的暗喻,几乎是对那个时代和所走的弯路的深刻反思。

因为笔者与他们是同代人,很容易被书中主人公群体感动。作家设计的场景、故事情节、人物个性又都那么真实可信,仿佛置身于这个群体,为他们的进步欣喜,替他们的坎坷担忧。好在一路走来,他们都有事业、爱情的理想归宿。即便是有的人生有不够尽人意的方面,也许就是他们无怨无悔的选择。

特点之二,突出青年军人的“奉献精神”,百炼成钢。

开篇一群风华正茂的大女孩,由于从小在军营长大,自然就有先赋的军人情结。她们依靠父辈的军人高官的身份,轻而易举地获得进入军营的“门票”。可是,她们同样是时代青年,没有一个躺在父辈的官职簿上“啃老本”,而是丢掉“娇”“骄”二性,放下干部子女的优越感,苦练军事本领,履行军人职责,千锤百炼成各自专业岗位上的行家里手。具体表现在,不管文艺兵、卫生兵、电话兵、测绘兵等,都是普通一兵,抗震救灾冒着生命危险,也负伤流血,命悬一线。执行平乱任务也是“出生入死”。她们把青春奉献给国家钢铁长城的军营,奉献给社会。还有互相爱的人。

军人牺牲岂止在战场,也岂止在生命。他们救人,也是冒着生命危险,余震,坍塌的建筑的悬空物,灾后的流行疾病,灾区治安状况等,都对他们的生命构成威胁。他们都没有畏难情绪,一门心思地救人。背伤员,救母女,搭建防震棚,创造棚屋搭建法,留着水和食物给伤员用,一个西红柿喂了十几个人,呵护与父母失散的小婴儿,为临产妇安排安全的分娩环境和护理,助产,为痛失亲人的叔嫂做媒等,每一件事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们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是老百姓最可爱的人。魏雨谋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在进行计算兵计算方法的改革,不惜贡献了自己好几年业余时间,最后使计算速度提高了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既显示了他的才华,又写出了战士的奉献精神。

师一号的爱女深爱计算兵魏雨谬,小魏起初虽然觉得“高攀”,但也架不住霍萍赤裸裸的示爱。可是他们在各自矜持等待时机的日子里,小魏也遇到了石一花这样的曾经互相承“救命之恩”的痴情女子,也给盛开的爱情之花浇点雨水。好在都各自矜持,石姑娘识时而退。知进知退,就是难能可贵的品格。霍萍在平乱中与武斗队长的交锋一节耐人寻味:面临强大对手,她竟然矮下身段,放下尊严,通过“色诱”的方式降服对手,是不是一种牺牲,而且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牺牲?更让人感到,这些男兵女兵,就是共和国大厦上的一块砖,一片瓦,一个齿轮,一个螺丝钉,他们时刻随着共和国的运转而运转,在共和国的整体利益面前,他们没有自己,没有性别,至少是隐到了身后,隐到了看不到的地方。

连长高家锁带兵有方,严、爱结合。几次受伤,最痛心的是在平乱中再伤而失去了生育能力。为此,相爱的人因没有生育的机会离他而去。当然,他也在失去的同时获得小知青田佩瑜的芳心,最后走进婚姻殿堂。也是好人有好报,有好归宿。

小林琳命运多舛,父母因那个社会生活不正常的年代不正常境遇抛她而去,他被父亲的单身副师长关照而饱受猜忌,三人成虎,心痛难忍。曾自行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侥幸获救。后又因演出杂技节目摔伤,险些瘫痪。也好在遇到好人帮助养伤。每到山穷水复的时候便柳暗花明。付出,付出,一直在付出。这就是小林琳。一个书中最美丽的小女兵,是付出最多的人。这样的描写是不是不公平?这就需要见仁见智了。这也应该是作家的匠心独运吧。再后来嫁给论年龄可称为父辈的文工团长,也算有了属于自己的鸟巢,但小林琳给人的感觉仍然是“付出”。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人生最大的价值,最受欢迎的方式,就是“付出”。不是吗?

以后,他们陆续考入军事院校。再以后,多数实现了“将校”梦,继续奉献,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里的栋梁。也有的转业到地方,成为一方水土的医生、公务员。正如结尾说的“继往开来”。

特点之三,客观公正地反映“官二代”。

那时的社会大环境,官场没有当下如此腐败,军队的地位、声望在国人心目中更是民心所向。所以,军内高干及其老婆孩子也没有享受多少特别待遇,或者突出优越于平民的地方。但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权力至上,“官大一级压死人”“宰相门前七品官”等理念也还是在权力位置上的人不能脱俗的。几个女孩子的入伍,就是一个例证。她们不是在国家规定的征兵的时间段参军的,被女兵的裙服吸引,便迫不及待,对在师级、副军级位置上的父辈软缠硬磨,老子也是一个电话,便把孩子的人生大事拍板锁定,是老百姓的孩子望尘莫及的。还有魏雨谬,因奇才受到师一号千金霍萍的心仪,霍萍为了小魏的境遇、前程,几次给老爸下跪。竟能一个电话,把已经复原的他召回。小魏有自己的职业理想追求,可是准岳父一定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准女婿推向将帅之路,并为其制定了目标。看似霸王条款,可是对平民出身的小魏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机遇。可以让他少奋斗十几年甚至更长。也应了老百姓那句话“朝里有人好做官”。不过,该付出该努力的时候,需要硬碰硬的时候,也是不能含糊的。那时,并没有“官二代”这个概念,他们只是有官父母这个保护伞,在人生的关键途中比平民的孩子起点高些,机会多些,升迁的步伐快些,谋生容易些。如此而已。不是当下的某些“官二代”,在一方呼风唤雨,敛财谋私,扰乱社会秩序。作家虽然立足当今书写那个时代的高干子弟,但笔锋并没有以此写彼,更真实客观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这是作家的境界和良心所在。

特点之四,作家岩波先生在花甲前夕,激情似火,把那个时代的青春留住。

作家岩波先生虽然著作等身,声望九州,但行为举止很内敛,不善喜形于色,给人冷面书生之感,使读者敬畏。以往的十八九部长篇小说,涉及官场、文物、历史、革命斗争、人伦等多种领域的题材,给笔者的印象,仿佛一位老哲人,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即便是其中离奇的情节,调侃的成分,也都是“严肃在先”。书历史沧桑,观市井百态,淡定宁静,波澜不惊。即便是不乏调侃、诙谐、幽默的《离婚男人》的创作笔法,也是掩盖不住他的性格特征。

《我把青春献给你》不然,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的理想追求以及对心理描写、语言的使用等,作家都不像再追忆那段岁月。而是置身其中,人物就在左右。笔走龙蛇,激情如火,把主人公群体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下描写,常人不能说的话他们敢说,常人不敢做的事他们敢做,常人做不出的牺牲他们也临危不惧,常人不敢追求的爱情他们也敢像解几何题那样互相切磋、推理证明,仿佛恋爱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背后有一个参谋班子智囊团一样。

最振奋人心的是“后记”。一般来看,后记就是补充说明点什么,或者谈创作的初衷,夙愿的使然,感情的寄托等。正如曲波先生在《林海雪原》扉页的寄语,“……献给……”,以寄托对战友、英雄杨子荣和他的剿匪小分队的战友们的怀念、敬重之情。依稀记得,曲波先生谈创作《林海雪原》初衷的时候,提及到下班回家,看到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妻子、孩子,就有一种责任感,决心要把战友们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写出来,献给年轻的共和国,献给出生入死的战友们。曾在这个部队从军的岩波先生的创作初衷,是否也是把这些继曲波、杨子荣二十多年后的新一代军人保卫新中国建设的风貌展现出来呢?以告慰为创建新中国打江山的老前辈呢?我想,是有这个因素在其中的。

岩波先生创作《我把青春献给你》的时候,历史的车轮又前进了二十多个春秋了,新一代军人前赴后继继往开来,把这支英雄军队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更增加了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作家的笔锋写出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青年军人的风采,也把那个时代的青春留住了,定格、珍藏在用心创作的小说里。

许胜勤,2016.11.1。
(岩波先生《我把青春献给你》书评) uGUWmd1zNNB/3+AUtQS9aUPVyJl4KibIMqYJj6e27bzAoBqfoWAnNyc/NRAEvDf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