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章

各位读者好,自《道德经说什么》之后,我们又见面了。

这本书要给大家讲什么呢?我先来给大家排列几个成语:鲲鹏展翅、鹏程万里、凌云之志、扶摇直上、螳臂当车、坐井观天、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窃国者侯窃钩者诛、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这些成语大家都很熟吧?而这些,都出自我们这本书要讲的这个人:先秦道家的第二号人物——庄周。

我们尊称他为庄子。

说到庄子,我们对他有这样一个印象:如果在中国文化中选一个真正热爱自由的人,首选便是庄子;如果在我们的文化中选一个想象力最为丰富的人,那也是庄子。就让我们来细细地说一下这个奇妙的人吧!

庄子,可称为老子的私淑弟子。所谓私淑弟子,是指和老师没有见过面,却真正地继承了老师思想的人。比如孟子,比孔子晚生近两百年,却自称是孔子的学生。因为他的确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是孔子地地道道的私淑弟子。同理,庄子比老子也晚生两百年左右,是老子的继承者,他自然也是老子的私淑弟子。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意思是庄子的学问虽然多、虽然广、虽然大,但是其精要和根本还要归于老子,是和老子一脉相承的。

我们上一本书讲了《道德经》,现在再来讲《庄子》,要注意二者的有机联系:一来我们可以通过庄子的著作,更好地了解《道德经》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思想;二来我们可以借这本书,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巨人——大名鼎鼎的庄子先生。我们就以《庄子》这本书中的记述和权威的史学著作《史记》为依据,来给大家介绍庄子的生平。

在《史记》中有《老庄申韩列传》,排在列传的第三位。第一位是两位著名的隐士,伯夷和叔齐;第二位是齐国的两位著名宰相,管仲和晏婴,也就是管子和晏子;第三位的就是老子、庄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在《老庄申韩列传》中,只有两百多字的篇幅记载了庄子的生平。可不要小看这两百多个字,因为老子在列传中所占的篇幅,也只有四百五十余字而已。

让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我们来翻译下这段短文:

庄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期的人。他虽然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但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渔父》《盗跖》《胠箧》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以彰明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作品,都空设言语,没有实事。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用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以楚国的宰相之位许诺他。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可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即使它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还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都不做官,要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话虽短,却也曲尽其妙,我们一起来品读下。

出生地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大家一看就觉得奇怪了,因为《史记》里讲人的生平时,说到他的出生地,一般都要说得比较明确的。比如说到老子的出生地时,写的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明确说老子是楚国人。可到庄子这里却没有提国别,只说是“蒙”这个地方的人。这下麻烦了,“蒙”又不是一个诸侯国,只是个地方,到底在哪儿呢?语焉不详。

关于庄子的故地,到现在也是争论不休,有三个地方还在不停地争抢:第一个是河南商丘民权县;第二个是安徽的蒙城(他们还出了一款名叫庄子的酒);第三个是山东的东明县、曹县等几个地方合起来。正如郁达夫有诗云:“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人一有名,大家都抢,这是常见的现象。关于这件事我不想多作评价,只是在这几个地方之中,河南商丘民权县关于庄子的研究做得还是比较认真的。他们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考察也比较细致,证据也相对令人信服。不管历史上庄子的故地究竟是安徽的蒙城还是河南的商丘,假若真要争抢起来的话,我想还是得先对自己这个地方的文化有感情、有热爱、有研究、有证据,才好说话吧。

那么,只说庄子是“蒙”这个地方的人,却没有说国别,比如说宋国蒙人之类的,这是为什么呢?熟悉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宋国住的都是商朝的移民。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就将剩下的商朝人集中在这个地方,以表示一个新朝代的宽容。春秋时曾有宋襄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可知在历史的发展中,宋国也有过兴盛之时。庄子就生活在宋国的蒙地,他的文章里出现了很多宋国人的事。其实不仅庄子的文章,就连韩非子的很多文章,也都把宋国人作为嘲笑的对象。这事先按下不表,先说《史记》中为什么只说他是蒙人。

很多人研究后,有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庄子的文化背景明显是楚国的,他许多的讲话方式、思考方式都和屈原有相近之处。更重要的是,庄子的学问那么大,肯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如果他是宋国的贵族,那历史上一定有所记载。可事实上,他又不是宋国的贵族,再联系他文章的风格,推测他是由南方的楚国迁到北方的蒙地的,就比较合理了。

至于是什么原因让庄子从楚国迁到了宋国,或者说跑到了宋国,那一定是楚国发生了重大的变故,让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故土。所以,庄子的文章中充满了对自己故国的思念,其中就包括大鹏的“图南”:“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南,一直往南飞!

如果我们检索楚国的历史,曾经发生过什么针对贵族的大事件呢?有这么一件事,确实改变了很多楚国贵族家庭的命运。当年楚悼王曾任用吴起变法,让楚国逐渐变得强大。吴起和商鞅一样,都属于那个时代变法中的知名人物,可是这变法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依赖于支持他变法的那个王,如果失去了支持变法的王,恐怕这个变法者就危险了,因为变法触动的是贵族的利益。商鞅在支持他的秦孝公去世后很快就被车裂了,吴起也难逃这个命运。

楚悼王去世之后,尚未安葬,楚国的贵族就群起追杀吴起。吴起无奈,只好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边,因为他觉得楚悼王即便去世了也会保护他——这些楚国贵族追杀他时,如果刀剑兵刃落到了楚悼王的身上,那是要被灭族的!没想到,这些贵族对吴起实在是痛恨,乱箭齐发,将吴起射死在楚悼王的尸体旁边,楚悼王身上当然也落了不少的箭。所以楚国的王族秋后算账时,就将七八十家楚国的贵族统统灭族。于是大家猜想,庄子的家族恐怕也在灭族之列,他就在那时候逃到了中国的北方,低调地生活在“蒙”这个地方。

有意思的是,《史记》里这么一个不明确的记载,就让研究者们浮想联翩,这正表明了《史记》的科学性、严谨性。没有确定的证据,就不说庄子是哪国人。再联系《庄子》的文风,我们若是在楚文化的背景下来理解,里边的很多问题就都比较清晰了。

事迹

《史记》里接着说,庄子也做过官。做过什么官呢?做过“蒙”这个地方的漆园吏。严格来说,这不算什么官,就是个小小的公务员而已。这个“漆”也跟我们现在的“漆”不一样,庄子管理的是这个地方的“漆园”。后来,可能庄子觉得做这个漆园小吏也不自由,就不干了,辞职了。这是《史记》里关于他的职业背景的记载。

现在来说一下《史记》里关于他在世时间的记载。《史记》给我们列出来两个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人,一个是梁惠王,一个是齐宣王。《史记》中认为庄子和这两个人是同一时期的,再加上《庄子》书中记载的楚威王,用这三个人来给庄子的在世时间划段,那么庄子的生卒年就大致是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

生平特点

《史记》里说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庄子这个人学问太大了,无所不至,没有什么地方他看不到,什么样的学问他都有,这个评价还是相当高的。大家都知道,在那个时候能得到一两本书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能够做到“其学无所不窥”的人,是很了不得的。那么,这学问到底从哪儿来?你只能归结到他从小接受的一种贵族式教育,只有这种完整的教育才会产生这样的学问。

“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是说他的学问中精要根本的部分,还是归于老子的思想。所以我在前面说,从《史记》里我们也能看到,庄子是老子的私淑弟子,是真正继承老子思想的人。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说庄子著的书有十多万字,在那时候写十多万字可是不得了的事情,是要在竹简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刻或写十多万个字呢!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六万多字,这中间有四万多字都遗失掉了。以体裁而论,庄子的文章大抵都是寓言。寓言就是寄托之言,比如拿鱼啊,蝴蝶啊,大鹏啊,或者拿某个人物来寄托自己真正的思想。

当然,《史记》的这个说法还不是特别全面,因为庄子文章的体裁除了寓言之外,还有重言和卮言。重言,就是借助有身份地位的人为自己代言。比如庄子在文章中常借助黄帝、老子、孔子,甚至是尧、舜、禹这些名人为自己代言,加重语言的分量。还有卮言,就是漫无边际的话,能产生汪洋恣肆、浪漫无涯的效果,最后又能体现出他的思想,这是庄子文章说理的特色。当然,《庄子》中的人物也有很多是杜撰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他把这些人物杜撰出来,为自己代言,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

还有一点《史记》也提到了,庄子的文章老是攻击儒家、墨家,就连那时的一些学术大咖、一些身份很尊贵的人物也不能够幸免。因此,“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子也得不到器重、得不到重用。但其实这也是两方面的:庄子不想被他们用,王公大人也不想见到庄子,谁会想平白无故被庄子抢白一通、挖苦一通呢?

另外,《史记》里关于庄子老是攻击儒家、墨家这件事,恐怕也不是庄子本人所做,而是他的后学所为。知晓这一点,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庄子这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把庄子的生平特点概而言之,那我觉得最适合的是四个字:穷、傲、博、情。

* 穷 *

庄子这个人是真穷,倒不是装穷。

前面我们讲到,庄子是做漆园吏,到后来也不干了,辞职了。那时候的知识分子若不做官,也还有一条出路,就是和孔子一样去教学生。但孔子带了多少学生呢?三千弟子啊!其中有大侠客子路,孔子经常游学,自然会遇到一些危险,而子路孔武有力,徒手可以搏虎,遇到危险有子路卫护,料也无妨;有大富翁子贡,老师的经济来源就有了保证;还有两个口才非常出色的人,一个就是刚才说到的子贡,还有一个就是大家熟悉的宰予,昼寝被老师怒骂的那个学生,这两个人口才极好,外交能力极高。所以孔子无论遇到什么外事干扰,即便是被围困的时候,都有学生冲锋在前,也就不需要花太多的心思来处理这些杂事。

庄子就不一样了,在《庄子》里我们只看到过一个学生的名字,估计他带的学生也不多,有名的就更加寥寥。带的学生少,收入自然不高,生活就出问题了。庄老先生穷得经常要靠编草鞋来贴补家用。所以说,庄子是真穷,不是装穷。

可能有读者会问,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各位,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认为人只有穷,才能够把文章和诗写得更好,所谓“诗穷而后工”。所以很多人为了让别人认为自己的文章和诗写得好,就喜欢装穷,甚至装惨。可庄子不一样,庄子是真穷。我们来看一下《庄子》里关于庄子“穷”这个形象的描述。

有一次,庄子去见魏惠王:“庄子衣大布而补之”,他穿了一个破破烂烂的大衣服,上面打满了补丁,补丁摞补丁。“正緳系履而过魏王”,注意这个“緳”的写法,也有一个“系”字的部分,就是用麻绳系住。为什么见魏王时要系一下鞋带呢?可能是这鞋带断了,见魏王时系一下。也可能是见到魏王了,就把自己的鞋正一下,都能说得过去,但我还是觉得前面的更好。

庄子见过魏王,魏王上下打量了一下庄子,说:“何先生之惫邪?”先生你怎么这么穷、这么潦倒啊?这里的“惫”就是颓废潦倒的意思。看庄子的回答:“贫也,非惫也!”庄子就说:大王啊,我穷是穷,但我并不颓废潦倒啊!庄子在这里做了一个切割:贫是什么?那是外表,如果你精神也潦倒,那才是颓废。所以庄子就说:“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是说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因为有道德而不能够去践行,精神就会感觉到潦倒;“衣弊履穿,贫也”,至于我现在衣服破烂,穿的鞋也不像样,只是穷而已,并不是潦倒。

仔细琢磨,庄子这个分类分得挺好的。正像苏东坡的两句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俄国大诗人普希金也有诗说:“王子即使穿上褴褛的衣衫,也掩盖不住高贵的本色。”有时候人的外表如何,衣服穿得怎么样,并不代表人内心的精神世界就是如此。庄子把外在形象的贫穷和内在精神的贫瘠,做了一个很好的切割。

庄子接着讲:大王你不是问我为什么会这个样子,穿的衣服都破破烂烂的吗?“此所谓非遭时也”,这就像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时也命也。”庄子也是这个意思:“那是因为我没有遇到好的时代啊!”

下面则是非常能体现庄子讲话风格的语句:“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大王你难道没见过灵巧腾跃的猿猴吗?如果它遇到了一些高大的树,比如楠树、梓树、豫树、樟树,它就会“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它腾高跳跃,挂在树伸展出来的枝丫上,就像这森林中的王,显得那么自信灵巧,就连水平最高的弓箭手,比如后羿和蓬蒙,也不能够轻视它。总之,它们如果有好的空间,遇到了这些大树,你奈何不了它。

然后,庄子开始说反面:假如遇到的不是这些树,而是柘树、棘树、枳树、枸树这些杂七杂八的灌木呢?腾跃水平很好的猿猴,面对这些灌木时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是“危行侧视”,小心谨慎地两边张看,别有什么东西剐着自己;是“振动悼栗”,心里忐忑不安,战战兢兢。所以“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处的地方不灵便,就没有办法施展它的本事了。我们经常讲环境决定人,对于自然界的生物来讲,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了。猴子再有本事,如果都让它们在灌木丛中跳跃,结果只能是“未足以逞其能也”。这就是庄子的类比。

这个类比讲完了,庄子就说,现在是怎样一种情况呢?“今处昏上乱相之间”,现在上面这些当官的都是为人昏乱、做事不明的人,庄子感到道德无法践行,所以在这个时候,“而欲无惫,奚可得邪?”这时要让他不疲惫、不潦倒,哪里能够做到呢?

从上面的这些话来看,庄子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说,就现在这种情况而言,一个有道之人不贫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是说,有道之人内心也会感到很焦灼,因为道德不能够践行。所以庄子说,这就像当初比干为了明志,给纣王剖心以示心迹一样,无可奈何的时候,你用这种方式也只能表达一下自己的志向心意而已,并不能够发挥太大的作用。这个时代正是一个“处势不便”的时代,所以像我庄子这样的人,虽然有大的本事,也不免落于这种“贫”,甚至有的时候“惫”于这个状态。即便如此,庄子一开始就讲到,他依然保持着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他会说“贫也,非惫也”。说庄子穷没有问题,可庄子在穷的基础上,依然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信念,哪怕很多人在这个时代都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我们来看第二个非常有名的事例。庄子向监河侯贷粮,也就是借粮。庄子家贫,《史记》里讲庄子穷这个事已经有定论了,所以他就去找最有钱的监河侯了。在古代,治水是一件大事,监河侯就是管理河道的官,自然是肥缺。庄子“贷粟于监河侯”,借小米,只是借粗粮而已。监河侯对庄子讲,这事可以商量。为什么监河侯对庄子这么客气呢?各位可能不知道,古时候像庄子这样的人是不能得罪的,因为他们会讲故事、编段子,如果得罪了他们,他们给编个段子,不断地传扬出去,这事就不得了了。所以监河侯说:“我将得邑金。”就是说这城里将会送给我一些报酬,等得到这钱,我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乎?这里监河侯就是在推托。所以后人也把这监河侯列入吝啬鬼之一,就跟葛朗台一样。

听到这话,庄子“忿然作色”,脸色一下就变了。他知道这个人是推托,不想借给他,就开始讲故事:我昨天在来的途中,听到有人叫我,四处一看,发现车辙里有条鲋鱼(鲋鱼就是我们说的鲫鱼)。我就问它:“鲋鱼鲋鱼,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呢?”这个鱼就说(鲋鱼也说话了,反正庄子文章里谁都能说话,鱼也罢,鸟也罢,什么都可以):“我,东海之波臣也(波臣,就是水族,我是东海里边的水族)。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你能不能弄一斗那么大的水给我,让我也能活下来?现在我都快渴死了)?”我说:“我且南游吴越之王(你等等,我将要去南边,等见了吴国越国的王之后),激西江之水而迎子(把这西江之水全部给你引过来,你再游回到河里海里去),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君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我本来应该活在水中,现在就差这点儿水了,你不给我,还给我许那么远的一个诺,你干脆到那个卖鱼的地方去找我,我早就成了鱼干了)!”

庄子的意思是:等你有钱的时候,我早就饿死了。这便是庄子的语言特点,也便是他的生平特点——穷。这个故事又非常能体现他的第二个特点,那就是傲。

* 傲 *

说到穷,有两种情况:一种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另一种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庄子虽然穷,但是不改自己的青云之志,这就体现出他的第二个特点:傲!前面说过,庄子又被叫作“漆园傲吏”,这是后人送给他的一个很好的封号。

那么,庄子的傲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再来看下《史记》的这段关于他和楚威王的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楚威王对庄子非常地看重,觉得庄子这个人有本事,是个贤才。“使使厚币迎之”,准备了重金,让他来楚国为相,这是地位相当高的职位。庄周是什么态度呢?“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庄周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这个千金嘛,确实是很高的报酬;这个卿相嘛,也是很尊贵的位置,这些我都是知道的。可接着,庄子又开始讲起了庄氏风格的故事。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这里涉及一个词叫“牺牲”。请注意,“牺牲”两字都是“牛”字旁的,可知古代的“牺牲”就是把牛羊杀了祭祀,现在我们用的“牺牲”已经是一个新的升华了的词。庄子说:你没看到郊祭的时候,被当作牺牲品的牛吗?“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把牛养了好几年,给它穿上了五彩缤纷的锦绣,然后送入太庙里。“大庙”就是太庙。这时庄子就问这个使者:“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它这时候想做只孤独的小猪,还能再有那样的机会吗?

这段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是说:你看那牺牛多尊贵啊!装饰得那么漂亮,被养得那么精壮,可是最后却被一刀宰了,盛在银盘里,作为牺牲品拿去祭祀。这时他想做一只孤单的、活着的小猪,还有可能吗?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所以,“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老先生开始下逐客令了:你快走吧!不要污染了我的地盘,不要侮辱了我的智慧。我宁愿在这污泥浊水之中,像那孤单的小猪一样,哪怕是打滚儿,也会感到快乐。我才不要被你们那些所谓的国事所羁绊,终身都不会在污浊的官场做官,要一直跟随我的志向。

这是《史记》里的记载。关于这件事,其他著作里也有记载,还被人演绎成不同的版本,但本质的意思都一样,都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傲骨第一”的庄子。比如《庄子·秋水》篇,就有跟《史记》几乎相近的一段。

先来看一下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再看下译文: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见到垂钓的庄子,就对他说:“希望能用楚国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头也没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于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你们说它是宁愿为了留下骨骸以示尊贵而死去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自然是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就像那只乌龟一样,宁愿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这一段,对庄子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可谓生动之极,描绘出一个向往自由、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羁,崇尚自然、珍爱生命、不为名利所动,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又机敏善辩的真庄子。

这段名篇的精彩处我们还需再着点笔墨。

首先是说说濮水的事。濮水是古代水名,流经春秋时的卫地,上游一支在今日河南的封丘县,名城濮阳、濮州都从濮水得名。而从文化视角来看,这条河很大程度上是因庄子的缘故,才一直流淌在中华的文化长河里。

说两个实例吧。第一个例子是一首唐诗,是一个叫胡曾的诗人写的:“青春行役思悠悠,一曲汀蒲濮水流。正见涂中龟曳尾,令人特地感庄周。”读了《史记》和《秋水》的故事,这首诗不解释大家也都会懂的。第二个例子是北京北海的著名景点“濠濮间”。这里的濠是濠梁,也就是《秋水》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濠梁;濮是濮水,也就是庄子垂钓的濮水。在宫廷里也有这样一个自然的园林建筑,用的正是道家的名词、道家的理念。

濮水的事说完了,再说说这两段不同的版本里留下的两个成语,一个叫“牺牛孤豚”,另一个就是“曳尾泥涂”,是庄子以乌龟为例问楚使,到底是想要做那个高贵的骨骸,还是拖着尾巴在淤泥中行走。这都是通过庄子的故事留下的成语。中国成语都有它的出处,来自《庄子》的成语是非常多的,这也是我们学习庄子文章的一个重要目的。

总之,庄子不肯去同流合污,不肯在朝堂上都不干净的时候为官。了解他的这个特点,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能想象庄子这样的人,在朱门大厦中会有他的足迹。尽管时代的风气就是这样,连孔子、孟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也是“干仕”,也就是去找个官做,但对庄子来讲,这个风气关他自己什么事呢?庄子的形象就像在《庄子·刻意》篇里所说的:“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他就在山林水泽之间,处于这种悠闲旷达的生活状态,钓着鱼,不肯去为官出仕。

其实,只要你喜欢,做学问、做官、做生意都没什么好坏差别。喜欢做学问就去做学问,喜欢做官就去做官,喜欢经商就经商,不必老怕别人嘲讽。若是心里本来很想做官,嘴上却总说其实我不想做,这就是一种“人格分裂”了。庄子这个人他就是不想为官,那他这样推脱也是没什么好指责的,顺应自己内心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就是表里如一。

庄子也是个宅男,他一生很长的时间都生活在宋国,去过楚国一次,也到过齐国,其余时间都在宋国宅着。至于庄子《说剑》里说他见过赵文王,由于现在大家公认这篇文章是赝品,不是庄子本人所作的,甚至也不是他的后学所写的,跟庄学的思想不一致,所以去赵国这件事是不靠谱的;庄子倒是去过鲁国,给鲁哀公讲过一段话,讽刺鲁国到处都是穿着儒服的人。他跟鲁哀公讲:大王你去问问这些人都有什么本事,敢去穿那些儒服。结果在追问之下,就只剩一个人敢穿儒服了。读《庄子》读到这些地方,就会发现庄子这个人很不喜欢跟达官贵人交往,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对一些欺世盗名的“干仕”的人也很蔑视。

另外,我们上学时学的《惠子相梁》,也非常能够证明庄子的傲骨。庄子与惠子是一对相爱相杀的老友,惠子去世的时候,庄子感到非常的伤心,因为惠子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庄子没有几个朋友,真正的对头也只有惠子一个,也许是觉得其他人都不配做他的对手吧。所以后人杜撰了一段故事,来体现庄子身上的傲。

说是有一次,庄子到了惠子做相的梁国,有人就给惠子通风报信:“庄子比你水平高多了,来这里是要取代你的。”惠子害怕了,派人在国中搜了三天三夜。庄子听到这事就去找惠子,跟他讲有一种鸟叫鹓鶵(也是凤凰的一种),非竹子的果实不吃,非梧桐树不肯落脚。地下有一只猫头鹰,逮到了一只死老鼠,看见鹓鶵从天上飞过,还以为鹓鶵要抢它口中的死老鼠,于是就抬起头来向天上发出怪声。讲完之后,庄子就对惠子说:你就是那只猫头鹰,你这个梁国的相位就是那只死老鼠,我就是那天上的凤凰,你还以为我要抢你口中那个死老鼠吗?

虽然这一段应该是后人伪造出来的,但是也非常能够让我们了解庄子的形象。庄子对功名利禄的看法,都体现出一个字——傲!结论是:人可以没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傲骨!庄子、陶渊明、李白和苏东坡代表的就是这样的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博 *

上文说到了庄子的傲,他是漆园傲吏。庄子傲得有资本:第一个资本就是庄子的出身,他来自楚国的名门望族;第二个更重要的资本就是庄子的才极高、学极博。

《史记》里说庄子之学无所不窥,我们从庄子和惠子的交往中就可以感觉到这一点。惠子可以算庄子的对头,也可以算是庄子唯一的知己好友,两人的特点都是才极高、学极博。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先生就认为,庄子的书中什么学问都有,甚至出现了生物学的知识。生物学的知识我不甚了解,但庄子的博学我非常肯定,因为书中处处都能够感受到这一点。

说庄子博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指庄子的格局,他那宽广博大的视野和胸怀。读庄子的书给人最大的一个启发是什么呢?就是扩展我们的格局,我们不仅要待在地面上,还要飞在空中,哪怕是躺在阴沟中,也要仰望星空!庄子的书里就经常写到这种远慕高举的故事。有人说,庄子之说大而无当,其实这个大本身便是一种大胸怀、大视野,它能够让我们站在高处,以宽广的视野来看待人生。

说到庄子文章中最著名的形象,那便是《逍遥游》中的那只大鹏了,它带给人们的就是一种远慕高举的博大胸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鲲原意是指鱼子,可是在庄子的文章里它变成了不知其几千里也的一条大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鲲还不单是鲲,它还可以变化,它变作了一只鸟,这只鸟叫作鹏。鹏有多大呢?脊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了!“怒而飞”,怒就是努力振翅,努力地向高处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世上真有这么大的鱼、这么大的鸟吗?当然没有。但这都无关紧要,鲲与鹏的形象带给人的是一种宏大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努力地向高处飞,翅膀把整个天都遮住了。就是这只鸟,在海上涨潮起风时,借着海潮和风力,往南方的天池飞去。“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大鹏飞到一定的高度,风也阻挡不了它,可以达到“绝云气,负青天”的地步,然后一直往南飞啊飞……

人们在生活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我们看事情的高度不够、角度不对、宽度不足,所以常常纠结于一些愁烦。庄子的意思是在讲,假如你能像这只大鹏一样飞得那样高,到了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你的时候,那还有什么问题想不开呢?拥有这种博大的人生格局,最难的事情也可以坦然面对。

比如死亡这件事,“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谁都逃脱不了一死的结局,那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死亡呢?这就要说到庄子对待死亡的态度,那是一种真正的旷达!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庄子是真正敢于直面死亡的人。很多哲人忌讳谈“死”这个字,但庄子不一样,他觉得死亡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在面对死亡时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种修行。在《列御寇》这篇文章里所记载的庄子临终时的那段高论,闻一多先生说它也许完全可靠。虽然未必是实际发生的,却更能表现出庄子的这种特点和形象。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临终时,他的学生们想把他厚葬,因为厚葬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可庄子反对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你们干吗要给我厚葬呢?天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都是连璧,星辰都是珠玑,万物都可以成为我的陪葬,我这个葬具岂不是非常完备了吗?

学生们对老师说:我们把你厚葬,以免天上飞的秃鹫把你的肉给吃了。庄子就说:你把我埋在地底下,那棺材烂了,地下的蝼蚁把我的肉都吃没了,最终不还是剩下一具白骨吗?放在外面,为鹰鹫食;放在地底下,为蝼蚁食,你们为什么要把秃鹫的嘴边食夺了给蝼蚁呢?这不是很偏心吗?这话多幽默啊!被秃鹫食还是被蝼蚁食都是一样的,但你们这样做是不是太偏心了、太想不开了?

这大概是我们中国的文化里对待死亡最超迈的、最豁达的态度,所以说拥有这样的一种博大的格局和胸怀,我们对这人世间的很多事物也就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当然,在庄子的文章中,关于这种博大格局的故事和观点比比皆是,有的滑稽,有的激烈,有的高超,有的甚至很辛辣,但每一个都象征着庄子超迈的人格、博大的胸怀。

自然也会有很多人不解,觉得自己不懂庄子的东西。这很自然,庄子的世界我们很多人都不懂。民国时期,有个著名的教授叫刘文典,他就说从古到今只有两个人懂庄子,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就是他自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的意思,就是能够懂庄子的人确实不多。这样的庄子有时也感觉到很寂寞。如果让我来评价庄子的这种感觉,拥有博大的胸怀却伴随着那种深深的孤单,那我觉得这样一句话非常合适——庄子会说:人生的这杯酒,我干了,你随意。

* 情 *

上边我们讲庄子生平的特点,说了三个字:穷、傲、博。就庄子整个的性格和人格特点而言,还有一个字也要加上,那就是一个“情”字。用这个字来概括像庄子这样一位诗人的哲学家、哲学的诗人,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说到这个“情”字,我们首先会想到《诗经》里的情,那里边多是征人思妇的情,是他们思念家乡家人,家人同时又思念他们的真情实感。然后再是中国的第一个诗人屈原,那是仁人志士的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说到庄子的情,就不这么简单了。如果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那就是对道、对无、对自由的一种真诚的热爱。再把庄子和老子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庄子更加重“情”。我们可以以《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和《庄子·大宗师》里的一段话为例。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浑然存在了。注意这四个字“先天地生”,再注意下面这四个字“寂兮寥兮”。寂就是无声,寥就是无形,了解到了老子对于道的看法,我们再来看庄子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在《大宗师》里,有一段话非常有名:“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去掉一些意思相同的语句之后,我们看到这段话的根本是说:道这个东西有情,是可以验证的,但它无为无形。想一下寂兮寥兮,再想一下这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就能知道:道是无形的,隐于万物的背后,先于天地而存在。

把这两段话做个比较,我们会发现它们几乎是异曲同工之妙!可庄子的却多了一个“情”字。有大智慧的人都会认识道的存在,信仰道的实有,也就是庄子讲的有信,庄子是那样热忱地爱慕它。所以说,庄子在这里又从一个哲学家,向一个诗人的境界、诗的领域迈进了一步。

有诗便有情,就庄子而言,我们可以用清朝的一位学者胡文英的话来做一个总结:“眼极冷,而心肠极热。”“眼极冷”则是非不管,“心肠极热”则感慨万端。这段话非常有趣,一方面就说庄子这个人心肠极热,所以他还会被很多的事情牵绊住;另一方面呢,眼睛极冷,对很多事情他又不横加干预。当然,这段话的意思也还可以再深入解读下。庄子也不是不动手,你看他写了那么多的文章,也教了一些弟子,我觉得这就是他的一种视野。

我们常说一个人认清了生活,又能够对生活充满热爱,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和强者。所以不要把庄子想得那么消极,我觉得庄子便是这样一个认清了生活又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别看他在文章里对生死的态度是那么的旷达,但只要是读过《庄子》的人都会感受到他对于自然的向往、对于春天的热爱、对于生命的留恋。读庄子的文章,常常能看到他对神秘的怅惘、对圣睿的憧憬、对广阔天地无边无际的一种企慕,这使他成了一个最真实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诗人。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现实和理想总归存在着一些矛盾,有人对现实不满、失望,便会有一种想要远慕、高举、飞升的感觉。比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的是这个世界没有他的朋友,他就邀天上的明月作伴;又比如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李白被叫作谪仙人,是从天上贬到人间来的,东坡则把月宫当作故乡,在他们身上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现实的生活仿佛就成了一个旅馆、寓所。庄子也一样,大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之感,也是一个站在异乡眺望故乡的人。这个故乡,不一定是一个地理上的位置,更应该理解为一种精神上的故乡。

庄子的情是一种客中思家的情。他运用思想,与其说是在寻求真理,毋宁说是在眺望故乡、咀嚼旧梦。从根本上讲,这就是一种浪漫的态度、诗的情趣,虽然有些超忽神秘,可依然能够让人感觉到那种远慕高举、无边无际的情感的环抱。所以我们说,庄子既是个诗人的哲学家,又是个哲学的诗人,是一个站在异乡眺望故乡的人。庄子的文章给我们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看不出思想和情感的分界,一种莫名的情感有意无意之间就环抱了我们,实可谓“善抱者不脱”啊!

对于庄子有情的方面,后人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宋朝有个人叫唐子西,是苏东坡的铁粉,也是四川眉山人,所以大家老拿他跟苏东坡做比较,赠他雅号“小东坡”。苏东坡被贬到惠州,唐子西也曾经被贬到惠州。他和东坡一样,爱酒爱庄子,在惠州给各种酒取了很多“庄化”的名字:温和一点的叫作“养生主”,劲烈一点的叫作“齐物论”。后人评价说,这个人真是善于饮酒又善于读《庄子》。确实如此,庄子的文章里充满了各种温度的情感,总会使我们陶醉,就像人生的一杯美酒,体会到了,才能够感受到他那里边的一些深厚的情感。

说了庄子这个人,再来说说我们是如何解读《庄子》这本书的。在道教中,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这本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全书有三十三篇、六万多字。历来都认为内七篇是出自庄子本人,而《外篇》被认为是庄子和学生合著,而《杂篇》多是由后学所写。我也认可这个说法,所以采取解读的方式也是以内七篇为主讲庄子的思想。具体而言,《内篇》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都收录并作比较详细的解释。而《外篇》的十五篇,我们选择了《马蹄》《秋水》《山木》,《杂篇》的十一篇,选了《渔父》《说剑》等名篇讲解。白居易有诗云:“犹嫌庄子多词句,只读逍遥六七篇”。本书也是《内篇》全解,当然,《外篇》《杂篇》几篇影响大的和有趣味的也不放过,力求让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庄子。 6EdXtnuelHPqOG5tkiyd4Z8PrL7bFkjrKzyWZrPlEpTQ2k8N1VODqrn/gLOKb+6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