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致谢

这本书的所有文字皆出自我的手笔,但其中的创见和思想则大部分源于他人。很多人慷慨无私地与我分享他们的思想和发现。他们之中,有些人甘心忍受我长时间的质询,有些人给我邮寄文章和书籍,有些人提供道义支持或实际帮助,有些人阅读了某些章节的初稿,为之提出批评意见,我对他们的盛情无以回报,唯有在此表达我衷心的感谢。

这些人包括:Terry Anderson,Christopher Badcock,Roger Bate,Laura Betzig,Roger Boyd,Monique Borgehoff Mulder,Mark Boyce,Robert Boyd,Sam Brittan,Stephen Budiansky,Stephanie Cabot,Elizabeth Cashdan,Napoleon Chagnon,Bruce Charlton,Dorothy Cheney,Jeremy Cherfas,Leda Cosmides,Helena Cronin,Lee Cronk,Clive Croook,Bruce Dakowski,Richard Darwins,Robin Dunbar,Paul Ekman,Wolfgang Fikentscher,Robert Frank,Anthony Gottlieb,David Haig,Bill Hamilton,Peter Hammerstein,Garrett Hardin,John Hartung,Toshikazu Hasegawa,Kristen Hawkes,Kim Hill,Robert Hinde,Mariko Hiraiwa-Hasegawa,David Hirshleifer,Jack Hirshleifer,Anya Hurlbert,Magdalena Hurtado,Lamar Jones,Hillard Kaplan,Charles Keckler,Bod Kentridge,Desmond Kinghele,Mel Konner,Robert Layton,Brian Leith,Mark Lilla,Tom Lloyd,Bobbi Low,Michael MaGuire,Roger Masters,John Maynard Smith,Gene Mesher,Geoffrey Miller,Graeme Mitchison,Martin Nowak,Elinor Ostrom,Wallace Raven,Peter Richerson,Adam Ridley,Alan Rogers,Paul Romer,Garry Runciman,Miranda Seymour,Stephen Shennan,Fred Smith,Vernon Smith,Lyle Steadman,James Steele,Michael Taylor,Lionel Tiger,John Tooby,Robert Trivers,Colin Tudge,Richard Webb,George Williams,Margo Wilson,以及Robert Wright。

看到这些人的思想交融于此,真令人倍感荣幸,我只希望自己没有让他们的看法偏离原意。

感谢我的代理人费利西蒂·布莱恩(Felicity Bryan)和彼得·金斯堡(Peter Ginsberg),谢谢你们的耐心和建议,感谢我在维京企鹅出版社的诸位编辑和为我加油打气的人——Ravi Mirchandani、Clare Alexander和Mark Stafford,在此我还要感谢几家报纸和杂志的编辑,他们预留出宝贵空间让我先行发表一些想法以观读者效应,这些人包括Charles Moore、Redmond O'Hanlon、Rosie Boycott和Max Wilkinson。

最后,说一千道一万,千言万语也说不尽的是,谢谢你,我的爱妻,阿尼亚·赫尔伯特(Anya Hurlbert)。 77/y5yJCYF5L0I7jBt2C+TVYkFhrq8LmtAbYQy7JkxQjFUEoqcorf3CtzlZ1+fTO



序言

一个俄国无政府主义者越狱的故事

一想到这个老人的悲惨境遇,我就痛苦不已;现在我的施舍能为他提供一点救济,也让我的心获得些许安慰。

——托马斯·霍布斯 (Thomas Hobbes),解释他为什么给一个乞丐施舍六便士

犯人有点进退两难。沿着熟悉的小径慢慢踱步时,他突然听到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可以俯瞰圣彼得堡军事医疗监狱大院的那扇窗户敞开着,声音是从那里传出来的,演奏的正是康特斯基(Kontski)的玛祖卡舞曲那激昂的旋律。这是暗号!但他这时所处的位置距离监狱大门最远。他的越狱计划必须一举成功,否则再难实施,因为全靠打监狱守卫一个措手不及。

每天这个时候,监狱的大门都会打开,让木柴运进来。他必须得脱掉厚重的晨衣,在守卫抓住他之前,转身奋力朝敞开的大门方向跑去。一旦他跑出大门,他的朋友们就会驾一辆马车带他穿过圣彼得堡的条条大街,迅速将他转移走。这个越狱计划经过周密策划,然后用密码编成一条信息,藏在手表里,由一位探监的妇人传递给这个犯人。他的朋友们沿着大街一路布点,足有两英里 路长,每个人向下一岗哨传递不同的暗号,表示街上一路通畅。小提琴发出的暗号表示街上现在没人,马车已经就位,马车附近监狱大门口的守卫此刻也腾不出空来。他们早已查出这个门卫爱好显微镜,此刻正派人和他讨论显微镜下的寄生虫看起来是个什么样子,引诱得他脱不开身。总之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但只要稍有差池,他就再无第二次机会。他很可能会从圣彼得堡军事医疗监狱被送回彼得保罗要塞,那里黑暗潮湿,阴郁得让人浑身乏力,他已在那儿度过了两年孤独冷清的日子,深受坏血病的折磨。所以他必须要小心选择时机。玛祖卡舞曲会不会一直持续,直到他走到这条小径离大门最近的位置?他应该什么时候跑呢?

他迈着颤抖的脚步沿着小径往回走,慢慢踱向监狱大门的位置。终于走到这条路的尽头,他回头看看跟着自己的守卫,那人站在他身后五步远的位置。小提琴的声音还在飘扬(声音很好听,他想)。

此时不跑,更待何时!他快速甩掉笨重的长袍,马上提速奔跑起来,这两个动作他已练习了不下一千遍。守卫立刻在后面追赶,不断挥舞着步枪,想要用刺刀将他撂倒。但是绝望让犯人生出无穷的气力,一直将守卫甩开几步远的距离,他毫发无损地跑到了大门口。穿过大门,看到坐在马车里的人头上戴着一顶军帽,他犹豫了片刻,心想一定是被人出卖了。但随即他注意到那丛浅棕色的络腮胡,帽子下面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朋友,沙皇的私人医生,同时也是个地下革命者。他赶紧跳上车,马车加速奔向城里。他的朋友把附近所有的马车都租光了,追兵因没有交通工具而被阻挡下来。马车驶到一家理发店门口停下来,犯人的胡须被修理得干干净净,到了傍晚时分,犯人已被安顿在圣彼得堡市最高档的一家饭店里,便衣警察甚至连想都没想过要上这里来查探一番。

互相帮助

直到很久以后,犯人才想起,他之所以得以重获自由,全拜其他人的勇气所赐:那个给他戴手表的探监女人,演奏小提琴的女人,驾驶马车的朋友,坐在马车里的医生,保持马车所经之处一路畅通、让他得以顺利逃命的各路同伙。正是这样的团队合作才让他从监狱逃出,这段回忆在他脑海里引出一整套有关人类进化的理论。

今天,如果人们还记得彼得·克鲁泡特金(Peter Kropotkin)王子 ,那么他主要以无政府主义者的形象出现。但是,1876年他从沙皇的监狱成功脱逃,在他那漫长、充满争议而又广为人知的一生中,这绝对算是最扑朔迷离且最引人注目的时刻。从很小的时候起,这位王子就以才能出众著称。他的父亲是位著名的贵族将军,8岁时在一场舞会上,他穿着波斯人的服装扮成一名侍从官,因而受到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注意,随后沙皇吩咐他加入帕泽军团(Corps of Pages),这是俄国最精良的军事学院。他在军团里脱颖而出,很快被选为近卫军的中士,担任沙皇的贴身侍从(此时的沙皇是亚历山大二世)。光辉的军事或外交生涯展现在他的眼前。

但是克鲁泡特金这个绝顶聪明的人却深受法国家庭教师的自由思想的熏陶,他的想法与众不同。他加入一个名声不好且不受欢迎的西伯利亚军团,花了几年时间探查西伯利亚的远东地区,开创了穿越那片地区里崇山峻岭和河流峡谷的几条全新路线,并且发展了他那关于地质学和亚洲大陆史方面的超前思想。返回圣彼得堡之后,他成了知名的地理学家,并且由于他反感所见到的关押政治犯的监狱,他变成一名地下革命者。访问过瑞士之后,他迷上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家米哈伊·巴枯宁的思想,回国后,他加入俄国首都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地下阵营,开始积极煽动革命。有时候他参加完冬宫的宴会后,就径直走出去参加各种集会,在那里他乔装打扮,热情煽动工农大众。他化名鲍罗丁(Borodin)出版了好几本煽动性的小册子,并因激情煽动的演说而远近闻名。

等警察最终逮捕了鲍罗丁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克鲁泡特金王子,沙皇和整个宫廷都为之大惊失色,进而怒火中烧。而两年以后,他又这样大肆招摇地成功越狱,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流亡国外,这更让他们怒不可遏。克鲁泡特金相继生活在英国、瑞士、法国,最终,没有任何地方愿意再收留他,他又回到了英国。在那里,他逐渐从一味鼓吹革命转向更为审慎的哲学写作,为他的无政府主义事业发表演讲。

1888年,克鲁泡特金住在伦敦郊区的哈罗,他谢顶,胡须飘飘,戴一副眼镜,大腹便便,待人亲切随和,此时的他过着穷困潦倒的自由撰稿人的生活,却还在耐心期盼着祖国爆发革命。那一年,在读到赫胥黎的一篇文章后,他不赞成其中的观点,感觉如芒刺在背。这位无政府主义者开始伏案疾书,撰写一本泽被后世,并奠定他一生名山事业的著作《互助:进化论中的一个因素》(Mutual Aid:A Factor in Evolution)。这是一本颇有预见性的著作,虽然现在大部分人已经忘记了。

赫胥黎认为自然界是个竞技场,自私自利的生物相互之间展开残酷斗争。他的这种观点颇有渊源,在他之前尚有马尔萨斯、霍布斯、马基雅维利、圣奥古斯丁,一直到希腊的诡辩派哲学家,这些人认为人性本是自私自利的,只有经过文化的教化后才得以驯服。而克鲁泡特金则呼吁另一个不同的传统,这个传统可追溯到戈德温、卢梭、贝拉基和柏拉图那里,他们认为人性本善,是受了社会的玷污才发生了改变。

克鲁泡特金说,赫胥黎将重点放在“生存竞争”上,根本就和他在自然界观察到的现象格格不入,遑论人类世界了。生命并不是一场血淋淋的“自由斗争”,也不是一场(用赫胥黎复述霍布斯的话来说)“每个人对所有人的战斗”,而是竞争与合作并存。实际上,自然界中最成功的动物似乎都是最善于合作的动物。如果进化通过个体间的相互竞争来起作用,那么它同样也通过让个体寻求互惠互利来起作用。

克鲁泡特金认为自私不是动物性的残留,而是道德文明教化的遗产。他将合作看成古老的动物性的传统,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天生具备这一品质。“但是如果我们采用一个间接的测试,问问大自然‘谁最适合生存?是那些相互争斗不休的物种,还是那些相互支持的物种?’我们立刻就会发现,那些养成互助习性的动物无疑最适合生存。”克鲁泡特金无法接受生命是自私生物之间的一场残酷斗争的思想。难道他得以成功越狱,不是十几个忠心耿耿的朋友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赫胥黎的生存竞争理论中有哪一点能解释这种为别人两肋插刀的行为?克鲁泡特金认为鹦鹉之所以比其他鸟类高明,是因为它们更善于交际,所以也更聪明。在人类当中,无论是在原始部落里还是在文明市民中,合作精神都一样得到宣扬。克鲁泡特金进一步说,从乡村的一块公共草地到中世纪的同业公会,人们越是相互协助,集体就越能兴旺发达。

看到一个俄国农庄的人在割草——男人挥舞着大镰刀,相互比赛谁割得更快,女人则将割好的草翻过来,扔到草垛上,这真是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景象。它显示出人类的工作可能是个什么样子,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克鲁泡特金的理论并不像达尔文的理论那样是一套机械的进化理论。他无法解释互助行为怎样获得其立足点,而只是强调了社会性强的物种和种群在与社会性差的物种和集体竞争时会淘汰后者,获得生存机会。这只不过是将物种竞争和自然选择向前推动了一步,强调集体而非个人而已。但是他提出的问题在一百年以后却不断通过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而产生回响。如果生命就是一场生存竞争,为什么又有这么多的合作呢?尤其是,为什么人类这样渴望合作?人类本性上到底是反社会还是亲社会的?这就是本书所要探究的问题:人类社会的各种根源。我将向大家说明,克鲁泡特金只说对了一半,这些根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厚。社会得以运作并不是因为我们有意识地创造了它,而是因为它是我们进化倾向中一个古老的产物。它其实存在于我们的本性之中。

原始的美德

这是一本有关人类本性的书,尤其关注的是人类这种动物令人惊奇的社会属性。我们住在城镇里,在团队中工作,我们的生活由蛛网般的各种联系构成,它们将我们和亲人、同事、伙伴、朋友、上级和下属联系在一起。包括厌恶人类者在内,我们离开他人就无法生存。即使从现实层面来看,我们距离人类确实能完全自给自足(即无须与同类交换其他技能也可存活)可能也有上百万年了。比起任何猿类或猴子,我们都更加依靠自己的同类。我们更像是蚂蚁或白蚁,成为所属社群的奴隶。我们几乎专门将美德定义为亲社会的行为,而将邪恶定义为反社会的行为。克鲁泡特金强调相互帮助在人类这一种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一点他是正确的,但是他因此认为这种互助也适用于其他物种,就完全错了,他将动物人性化了。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标志之一,就是我们集合了高于社会层面的各种本能,这也是我们在生态学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

但对多数人来说本能只属于动物,不属于人类。社会科学的传统看法就是人类的本性只是个人背景和经历留下的印记,但是我们的文化并不是任意习性的随机拼凑,而是人类本能的既定表达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主题会出现在所有文化当中——譬如家庭、礼节、交易、爱情、等级、友谊、嫉妒、集体忠诚度和迷信,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存在语言和习俗这些表面上的差异,各种外国文化在其深层动机、情感和社会习惯等方面还是立刻就能被人理解。在人类这一物种中,本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基因程序,而是需要加以学习的倾向。认为人类具有本能,这和相信人类是其所受教养的产物一样都属于决定论。

有个古老的问题:社会是怎么形成的?本书可以宣布,这个问题的答案突然间变得唾手可得,这得归功于生物进化论。社会并不是由理性的人类创造的,它是随着我们的本性一起进化的结果。和我们的身体是基因的产物一样,社会也是我们的基因的产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看看自己的大脑内部,看看大脑中创造和利用社会联系纽带的那些本能。同时我们还要看看自然界的其他动物,看看本来属于进化中竞争的事,有时候怎么会激发合作的本能。这本书涉及三个层面,它和几十亿年间我们的基因如何聚合成合作团队有关,和几百万年间我们的先辈如何聚合成合作的社会有关,和上千年间关于社会及其起源的各种思想的聚合有关。

这样雄心万丈的任务几乎难以完成,上述所有问题中的任何一个我都不敢说自己拥有最终的发言权,我甚至不能确信我在本书中讨论的很多思想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其中的一些思想最后被证明引领着正确的方向,我就会感到很满足。我的目的是要让你相信,一定要设法走出自身的局限,回顾一下我们这个有着各种缺憾的物种。自然学家都知道,每种哺乳动物都可以根据其行为差异轻而易举地对其加以辨别,恰如根据外表辨别它们一样容易,我相信人类也一样。我们也有一些怪异的、人类独有的行为方式,将我们和猩猩、宽吻海豚区分开来——简单说来,我们有着进化而来的本性。我这样一说,听起来好像显而易见,但是我们真的很少会这样说。我们老是把自己拿来和自己的同类比,这种狭窄的视角委实令人沮丧。所以,假如说有个火星上的出版商要你写一本讨论地球上的生命的书,你会为每种哺乳动物各写一章(这本书肯定会成为大部头),不仅描写它们的体型,同时也会描写它们的行为习性。你已经写到猿这类动物,现在你的任务是要描写一下智人。对于这种看起来很好玩的大型猿类,你怎样去概括它们的行为特征?最先出现在你脑子里的一个想法就是“群居动物”:它们生活在较大的群体当中,并且个体成员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也正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dFHilkC4SL1A0tnbvuD81S0H5U4/TJXe13eHgAh4E5jxlNoMSmzn+ZJbIf5YsY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