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
——引自《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非常重视学问的“经世致用”,学问即服务于社会的实用性,因此特别强调学问要从家庭日用中来,又反过来为家庭日用服务。对于弟弟们而言,绝大的学问,就在“孝”、“悌”二字上,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两个方面尽一分力,便学得一分学问,尽十分力,便学得十分学问。如果真的能事事做到,那么就是笔下写不出来,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件件事做不到,即便是文章写得再好,也只算得上一个欺世盗名的罪人。
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曾国藩的见解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在今天又提倡多读生活这本“无字之书”,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曾国藩如此谆谆告诫弟弟,也是怕他们成为《三国演义》中葛亮所讽刺的——“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小人之儒,成为空谈军事理论、纸上谈兵的亡国之将赵括。
仔细分析曾国藩的观点,就能发现其中的妙处:一是强调学问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服务,强调学问的实用性;二是强调生活是学问的最终评判者,要用生活来检验自己的学问是否可靠。
曾国藩把这样的观点带进自己的生活,每每从书上得来的知识,他都会想尽办法去生活中检验,亲身体会其中的道理,这样才为他以后带兵打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个文人,却带领湘军打败太平军,其中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曾国藩之所以没有犯纸上谈兵的错误,是因为他一直都在重视实践,根据实际的情况作出判断。
可是,如今人们过分注重书本中的知识,对文凭有着狂热的追求,却丝毫不重视实践。结果,很多人学历很高,可是做起事情来,就没有办法应付了。有时候甚至在别人看来很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好。
明朝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见父亲常常用白花蛇做主料泡制药酒,就很好奇白花蛇的功效。可是问了很多人,说法上也没能达成统一,所以他决定到深山里去,亲自了解一下生活在野外的白花蛇。但是他的想法马上遭到全家人的反对:白花蛇生活在深山里,而且剧毒无比,他们怕李时珍会丢掉性命。但李时珍并没有被困难吓住,他一心想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就找了一个捕蛇人与他同行。两人在山里耐心地寻找着,突然,李时珍“哎哟”叫了一声,捕蛇人回头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有一条白花蛇缠住了李时珍的左腿,蛇头正好被踩在脚底下!
捕蛇人赶紧来到李时珍身旁,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这条白花蛇给抓进了蛇笼里。捕蛇人对李时珍说:“如果不是你碰巧踩在蛇头上,今天你就没命了!”这次深山之行,李时珍不但亲自考察了白花蛇的栖息环境,而且还亲手抓住了野生的白花蛇。他又接连走访了好几位捕蛇人,掌握了大量有关白花蛇的第一手资料。
医学关乎性命,如果不这样躬行实践,仅凭理论来救人,也许就会将别人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李时珍正是凭着这种勇于实践和勤奋刻苦的精神,才终于完成了划时代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要系统的掌握知识,也应该像李时珍一样,既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又要走上社会,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真学问。
实践总是能让人们更好地去理解理论知识,很多东西看起来都是简单的,但是真正做起来,就会凸显出很多细节上的问题,而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收获的,是没有经历的人没有办法领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