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非阅历何由大明哉。
——引自《曾国藩日记》
即使知道的再多,如果不躬亲实践,也只是纸上谈兵。在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中,讲究“知行合一”,这里的“知”就是知道,“行”就是实践。人家都说实践见真知也是这个道理。
知与行,我们应该更注重哪个呢?古代先贤给了我们许多不同的答案。扬雄在《法言》中说:“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朱熹说:“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行不及言,可耻之甚”。这里面讲的大多数是言和行的关系,但是最有道理的一句话就是“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用行动来实践,所谓的知也不足以称为知道。
曾国藩十分注重身体力行,他的一生一直本着“知一句便行一句”的原则踏踏实实地走着。他以为做人不仅要“常常行之”,更要事事力行。“宜就所当所务者次第施行,做一件算一件,行一步算一步。”
身为读书人的他,反感书生空谈阔论的行为,他曾说“读书人之通病,往往志大言大,而实不副也”,“读书人之通病,约有二端:一曰尚文不尚实,一曰责人而不责己。尚文之弊,连篇累牍,言之成理,及躬任其事,则忙乱废弛,毫无条理”。他对读书人的缺点分析得入木三分。
读书人总希望可以凭借自己的三寸之舌,谋求个一官半职,飞黄腾达。但是曾国藩对这样的人,一看就觉得令人作呕,酸腐之气喟然。
曾国藩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在日记中写道:“据说有一个姓庞的人,没什么才学,但却喜欢四处张扬,以前在京城的名声很不好。最近又来了,行径更加恶劣。最后的结果是这位仁兄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这种人实在不好,我们可不能学他,做人不可以不务实。”
可见,曾国藩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务实,不仅会被别人看不过去,对自己也交代不了。要想成功,需要的就是踏实肯干的精神,光说不练是要不得的。
要想成功,只有华丽的言语是徒有其表,唯有实际行动,才能谋求。人家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成功的人,背后所付出的辛劳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1999 年 12 月,邓亚萍荣获“世纪之星”中国最佳运动员的称号。当宛如飞龙的奖杯被高高举起时,我们怎会想到它背后凝聚的血泪。
邓亚萍小时候因为个子很矮,被省乒乓球队以“个子太矮,没有发展前途”为由退回了,这让邓亚萍深受打击,但她没有就此消沉,而是谨记父亲的话:“先天不足后天补,只要有特长和扎实的基本功,何愁不会脱颖而出!”她便开始了刻苦的训练。
无论训练多么严格,条件多么艰苦,全队年纪最小、个头最矮的邓亚萍都咬牙坚持了下来,甚至比别人做得更出色。训练房离邓亚萍的家不远,但她从不擅自回家,她那不服输的拼劲,让很多比她大的队员都自叹不如。正是在这里,邓亚萍练出了“快、怪、狠”的战术,那就是正手球快、反手球怪和攻球狠,这成了她以后打球最突出的风格。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 年,在全国“乒乓协杯”的比赛上,邓亚萍战胜了当时的世界冠军戴丽丽,从此一战成名!河南省乒乓球队最终向邓亚萍敞开了大门。从此,她更加刻苦了,拼命地练球,休息的时间被一缩再缩。
邓亚萍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88 年,15 岁的邓亚萍在国际、国内各项大赛上所向披靡,并夺得了第六届亚洲杯乒乓球比赛的女子单打冠军。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依然保持着勤奋、刻苦的精神。
邓亚萍的训练量要超过正常运动员很多。平时,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 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 11 时 45 分;下午训练到 6 时,她就练到 6 时 45 分或 7 时 45 分;封闭训练时晚上规定练到 9 时,她就练到 11 时。有人做过统计,邓亚萍平均每天加练 40 分钟,一年就比别人多练 40 天。
练全台单面攻,她腿绑沙袋,面对两位男陪练左奔右突,一打就是两个小时。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般打来,她瞪大眼睛,一丝不苟地接球,一口气打1000 多个。教练曾经做过统计,她一天要打 1 万多个球。邓亚萍每天练球,都要带两套衣服、鞋袜,湿了一套再换一套。她经常因为训练错过吃饭的时间,有时食堂会为她专设“晚灶”,很多时候她只能用方便面对付一下。
一次次的南征北战,邓亚萍捧回了一枚枚金牌,并又一次次地把目光投向更远的目标。在 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和 1996 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邓亚萍蝉联了乒乓球女子单打、双打的冠军。
1997 年,邓亚萍从她所深爱着的国家乒乓球队退役了。这时,她已经将自己的名字刻遍了世界大赛的金杯,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虽然她的身高只有 1.5 米,但她却是“乒坛的巨人”。
无论多么艰苦的事情,都要身体力行。你成功路上的一砖一瓦,都是自己的汗血,唯有这样沉甸甸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就。“知行合一,行为上。”
像曾国藩那样知一句就行一句,踏踏实实地做事,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因为知道的多,都不如去亲身实践。只有身体力行,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欠缺在哪里,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