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活到老,学到老

舆中背诵《四书》,忽手指戈什哈,欲有所言,口噤不能出声。

近年或作诗文,亦觉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晕、目疾、肝风等症皆心肝血虚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归于尽;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应尽之职。苟活人间,惭悚何极!

——引自《曾国藩日记》

曾国藩一生为官的成功,与他为人处世的智慧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智慧都来源于他所受的教育。曾国藩一生勤于治学,从不懈怠,有了很深的造诣,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读书是曾国藩人生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父亲的亲自督促下,曾国藩从小就认真读书,9 岁时已经读完五经,15 岁时能够背诵《周礼》、《礼记》,并且还细读了《史记》与《文选》。就这样,曾国藩通过勤奋地读书,考取功名,走上了仕途。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宦海沉浮的曾国藩并没有忘记读书的重要性。在那个内外交困,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曾国藩一直都勤勉治学,从书中获取智慧,学习为人处世之道,以书指导自己的人生之路,成就了一生的事业。

历代的有所成就的名臣们,大都是“人中龙凤”,天赋极高之人,但是曾国藩资质平凡,他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与他勤奋治学有莫大的关系。

曾国藩多年的京官生涯虽然并不是很得志,但是他依然没有忘记读书。他拜理学大师唐鉴、倭仁两位前辈为师。在他们的教育下,他自立课程 12 条,并全力以赴,终身行之不辍。他按照这 12 条规定严格要求自己,使得他的读书方法、学术见解、道德修养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收益。

曾国藩作为一介儒生,领兵作战,后来又主持洋务运动,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制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办起了中国近代第一家大型多功能工业基地,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出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他所作出的这些成就与他坚持不懈地刻苦读书、经世致用有很大的关系。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为根底,他又怎么能作出这些成绩呢?

同治十年(1871 年),曾国藩的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在那种情况下,曾国藩认为“暮年疾病、事变,人人不免”,而读书则贵在坚持,并在读书中体味出乐趣。2 月17日,他更感身体不适,难以支持,但是他依然不肯休息,晚上继续挑灯夜读。他说:“疾病缠身,这已是难以摆脱的困扰,前以目疾,用心则愈蒙;近以疝气,用心则愈疼。遂全不敢用心,竟成一废人矣。”

秋冬之际,曾国藩的病情日益加重,他在日记中写道:“脚肿愈甚,常服之袜已不能入,肥而复硬,且似已肿过膝上者。大约作文及看生书,俱嫌用心太过,有损于血,而气不能运化,故至于此。以后当不做文,不看生书。”由此可见,他病情加重与读书、写字有很大关系,所以他规定自己以后要少看书、少写字。但是没过多久,扬州阮家送《许周生集》。这是一部新书,曾国藩一看就难以割舍。后来湖南王闿运送近年所著《周易燕说》、《尚书大传补注》、《禹贡笺》、《谷梁申义》、《庄子七篇注》、《湘绮楼文集》。由于身体原因,这些书他虽不能细看,但是他都认真地翻看了几遍。此后,不管身体状况如何,他都不再坚持不看书的原则,先后阅读了《居易金箴》、王其淦所送其父著《王霞九文集》、朱彬所纂《札记训纂》、李芋仙寄来的《道蕴编》、日本人所著《新论》、上海新译之书《中外古今年表》、唐义渠所寄之《湖南阳秋》、王霞轩所寄《王少鹤诗》、陶篁村所撰《浙江诗话》、柳兴恩《谷梁大义述》等一批生书。

同治十一年(1872 年)三月,曾国藩已是病人膏肓。三月五日,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路过南京,曾国藩出城迎候。出发之前,他阅读《二程全书》,迎接途中,他“舆中背诵《四书》,忽……欲有所言,口噤不能出声”。他接连在日记中发出感叹:“近年或做诗文,亦觉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晕、目疾、肝风等症皆心肝血虚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归于尽;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应尽之职。苟活人间,惭悚何极!”“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一日,曾国藩在日记里写道:“早饭后清理文件,阅《理学宗传》。傍夕入睡,又有手颤心摇之象,吃点心后,又在洋床入睡。阅《理学宗传》中张子一卷,二更四点睡。”这是曾国藩阅读的最后一本书。

有副对联这样准确的概括曾国藩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文武兼备者本就不多,而曾国藩却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顶峰,这就是他勤奋治学的结果。读书治学让他立言传于后世;经世致用让他战功赫赫威震当时;践行古书让他修身立德启迪后人。 jWfuy34KkddIMLVMRggJE7gLWh4kx55hUJNrELr3K6ot/drlAXAsDOrIjYrEzCI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