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

敢于将权利放给下属

称许不绝于口,揄扬不停于笔,人谁不欣欣向荣!

——引自曾国藩《复许仙屏编修》

曾国藩在用人方面还有一个诀窍,那就是敢于大胆放权,敢于将手中的权力放给自己的下属。有的领导人嫉贤妒能,生怕别人将自己的位置抢走,于是紧紧地抓住手里的权力不放。曾国藩认为,既然用一个人,就应该给他足够的施展空间,将权力放到他的手中,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曾国藩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是文官出身,对于带兵打仗的事情不是很精通,必须依靠下面的将领。于是,他将手中的权力下放到招募来的人的手中,让他们训练士兵,指挥战斗,不必事事向他请示。他手下的人个个都有自己的事情做,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个个都乐意为他效劳。而曾国藩则很轻松,只进行战略规划及组织建设,只负责考虑湘军发展的大局,从来都不直接负责具体的事务。

当年,曾国藩决定训练湘军水师,他只是将这个计划告诉自己的幕僚们,具体招募和训练水师的任务都交给了彭玉麟、杨载福两人。这两个人都长于水战,是这方面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这两人的努力下,湘军水师顺利成立,成为与太平军作战的有力武器。彭玉麟、杨载福两人也在率领水师与太平军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得到朝廷丰厚的封赏。

其实,一个聪明的领导者不会大包大揽事必躬亲,因为那样会让自己很累,而且做不好事情。他们会将自己的权力进行分配,下放到具体实施的人的手中,由其负责具体的工作,自己只操控大局。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他作为文官,擅长的是如何扩展湘军,是如何从朝廷手中获得湘军应该得到的权利。在曾国藩的努力下,湘军日益壮大,实力增强。

湘军与太平军最后的战役就是围攻天京。这是一场决定胜负的战役,曾国藩十分关注,他亲自到前线指挥部检查工作。照理说,他是湘军的统帅,在这场关键的战役中,应该出来展现一下自己的指挥才能,指挥这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但是,曾国藩没有这样做,他在检查完之后坚持回到后方。他的部属们请求他在前线指挥。曾国藩说,带兵打仗不是我的强项,我留在指挥部肯定会干扰你们的指挥,那样就会打败仗。

曾国藩是一个成功的领导,他坐到了用人不疑,只要是有大才者,他都委以重任,丝毫不怀疑,也不害怕这些人功劳盖过他。咸丰十一年四月二日,他在信中说:“润帅与春霆信,劝其持重缓战,云开仗宜在四月中旬。弟信又欲急战,余则送鲍公渡江之后,一概不管,缓急听其自主可矣。”几天后,他又在信中说,对鲍超的一切调度,“此间不遥制矣。弟处与鲍信,亦不宜多主意”。

曾国藩手下最有名的两个人就是李鸿章和左宗棠了。这两个人都是朝廷的中流砥柱。曾国藩发现他们有大才,堪当大任,可以独当一面,因此在任用他们的时候给予他们很大的权力。

咸丰十年四月,他让左宗棠回乡募得 5800 多人,建立了楚军,随后转战于江西、浙江。在湘军发展到鼎盛的时候,曾国藩让李鸿章自立门户,创办淮军,作为湘军的助力。同治元年三月,淮军成立,当月,淮军 6500 人抵达上海作战。从此以后,湘军就如虎添两翼,对太平军形成夹攻之势,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来,左宗棠与李鸿章两人的名声日盛,甚至超越曾国藩,但是曾国藩对此并不在意。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大气一些,在用人的时候不能畏首畏尾,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行动权,让他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以最大化施展,这样才能充分地利用人才。若是领导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则会使下属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另谋他就,那就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1Dwt9ln26MfhMvZU+itHEj3xbw0nHH7bVkHbHfQt4Z6cYlbaSdcPNcsF66GK2q2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