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宝剑锋自苦寒来

袁了凡所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人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萎然自馁也。

——引自《曾胡治兵语录》

一个人能否经受住磨砺,直接关系到其是否能成才。历来人们提到人才学问多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去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曾国藩则明确提出人才由磨砺而成的学问,这实在是发人深省的。

曾国藩特别强调人才“皆由勉强磨炼而出”,强调《中庸》所说的“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的功夫,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实践出真知的过程。他指派幕僚担任方面军的指挥者以前,大多先派他们在营务处等直属单位磨炼一番。他不但对才能的形成强调磨炼,对品德的形成更强调磨炼。他常以“恒守‘清慎诚戒’四字”要求幕僚,并要求他们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

曾国藩很讲究修身养性,规定了“旧课”,其中包括吃饭有定时,在战争时期也不例外。而且,按曾国藩的规定,每顿饭都必须等幕僚到齐开始。差一个人也不能动筷子。曾国藩、李鸿章,一是湘人,一是皖人,习惯颇有不同。曾国藩每天天刚亮就要吃早餐。李鸿章则不然,以其不惯拘束的文人习气,而且又出身富豪之家,对这样严格的生活习惯很不适应,每天的一顿早餐也成了他沉重的负担。

一天,李鸿章假称头疼,没有起床。曾国藩派弁兵去请他吃早饭,他还是不起来。之后,曾国藩又接二连三地派人去催他。李鸿章没有料到这点小事竞让曾国藩动了肝火,便慌忙披上衣服,匆匆赶到大营。他一入座,曾国藩就下令开饭。吃饭时,大家一言不发。饭后,曾国藩把筷子一扔,板起面孔对李鸿章一字一板地说:“少荃,你既然到了我的幕下,我告诉你一句话,我这里所崇尚的就是一个‘诚’字。”说完,拂袖而去。

李鸿章何曾领受过当众被训斥的滋味?心中直是打战。从此,李鸿章在曾国藩面前也更加小心谨慎了。

李鸿章素有文才,曾国藩就让他掌管文书事务,以后又让他帮着批阅下属公文,撰拟奏折、书牍;李鸿章将这些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甚为得体,深得曾国藩赏识。几个月之后,曾国藩又换了一副面孔,当众夸奖他,“少荃天资聪明,文才出众,办理公牍事务最适合,所有文稿都超过了别人,将来一定大有作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许要超过我的,好自为之吧”。

这一贬一褒,自然有曾国藩的意图。而作为学生的李鸿章,对这位比他大十二岁的老师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师,糊里糊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师,如同有了指南针。”

另外,曾国藩在注重培养人才方面,值得赞颂的就是派遣出国留学人员这件事情上。

同治十年(1871)七月初三,曾国藩在一折奏稿中,疏议大清每年选派13 岁至20 岁的人30 名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留学,目的是使西方人擅长的技术让中国人能够掌握,之后就可以渐渐谋图自强,15 年后学成回国。但是,留学生去之前要考试,在读期间不准加入外国籍、逗留国外,或者私自另谋职业,学成后听候派用,委以重任。以 20 年计算,约需库银120万两。留学一事,虽是丁日昌动议,李鸿章也多次来信与曾国藩商议,但他们两人都不及曾国藩德高望重,所以真正促成留学一事的人应该说是曾国藩。

但是经过多年的风雨,曾国藩有时也不免有几分感慨:在用人这一点上,实为万事的根本。“德”、“才”二项要取其一已属很难。而要二者兼备,则极为少见。但这并未动摇他对德才兼备、更重德操的人才标准的信念。同治十年(1871),他撰《才用》一文,检讨说:“当战争之世,萄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这是他晚年对自己践履德才兼备标准的一个深翔的反思。

因此,曾国藩死后,李鸿章曾作挽联说: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此联的上联,充分道出了李鸿章师从曾国藩而尽得其军事政治才能的真实景况。 +uBZxnAWceyzsPW6mvocF80skqnJrtaElfkrL4ILk9nI7TWyYQBsSPISoIjKFx4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