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贪财,不苟取。
——引自《曾国藩的做人36 字诀》
我们两手空空地来到这个世界,之后也要两手空空地离开。任何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而世间的道理大多都是相通的,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即便敛尽今世财,也依然没办法带走。所以在这世上,我们又有什么好迷恋的呢?
曾国藩便是将物欲看得极淡的一个人。如果他的一生非要用四个字来总结的话,那一定是“厚彼薄己”。他从未被物欲蒙住双眼。人家都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可是在曾国藩看来,“衣亦不如故也。试观今日之衣料,有如当年之精者乎?”对待衣物如此,对待钱财更是看得平淡。
曾国藩为官以来一直都没有忘记过祖父当年对其父亲的教导,始终坚持着自己曾经的誓言。这些誓言是“我从三十岁开始,便以做官发财为耻辱,良各宦公饱私囊,为子孙聚敛财富为耻、为羞。因此我立下了誓言,此生绝不靠做官发财,为后人敛集财富。神明作证,我绝不食言!”
曾国藩为官多年,但是奉银极少,可是他从没抱怨过,更是一直以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为荣,这点是难能可贵的。他一生仅收取过一次贿赂,有些较真儿的人看到这里或许会捧腹大笑,觉得曾国藩心口不一。但是要知道为官者都有为官者的无奈,他收受贿赂并不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为了平息事端。
在曾国藩组建水师的时候,他有一员心腹大将叫做黄翼升,此人在曾国藩组建水师之时,鞍前马后帮了不少忙。所以淮扬水师建立后,他由原来的职位提升为统带。1862 年,恰逢曾国藩用人之际,此时的黄翼升已经是李鸿章的得力助手。虽然曾国藩想将宅心仁厚、性情温良的黄翼升调回到自己手下,但李鸿章坚决不允。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人因此陷入了僵持的境地,差点儿翻脸。这个时候,黄翼升的夫人出面斡旋,才使得事情有了转机。在曾国藩夫人寿诞之日,黄夫人带着翡翠钏一双、明珠一粒、纺绸帐一个前来贺寿,并执意要拜曾夫人为义母。碍于情面,曾夫人应允了,并收下了贺礼。此事被曾国藩知道后,十分气恼,可是转念一想,黄翼升夫人此举,刚好解决了眼前的困境,也只得不了了之了。这就是曾国藩唯一一次收取的贿赂,目的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困境,绝非贪财。
曾国藩从没以金钱作为衡量他人的标准。他一直以来都秉持“躬自厚而薄责人,则度量宏深”的原则,实际上他也是一直这样做的。他不仅精于世故,还很能为别人着想。
有一年,曾国藩的好友邵蕙西的夫人为了躲避战难,孤身一人带着三个孩子来到了上海。曾国藩知道后,秘密派了轮船将他们安置好,每个月出银二十两供其生活。几年后邵夫人同长子相继病故,二儿子同人将其灵柩护送回老家,只留下小女儿一人孤苦伶仃。曾国藩于是将其收为义女,妥善照顾。
相比之下,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奉行金钱至上主义,认为金钱才是人活着的唯一目的。他们更是以有钱没钱来作为评判自己的标准。有人以出身显赫作为自己的荣辱,讲究某某“世家”、某某“后裔”;有的人则以钱财多寡为标准,所谓“财大气粗”,“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以及“死生无命,荣辱在钱”,“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等等,这些俗话正揭示了以钱财划分荣辱的现状。以家世、钱财来划分荣辱毁誉的人越来越多。尽管具体标准不同,但其着眼点、思想方法并无二致。他们都是从纯客观、外在的条件出发,并把这些看成是永恒不变的财富,而忽视了主观的、内在的、可变的因素,导致了极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错误,结果吃亏的是自己。持这种荣辱观的人,往往会拼命地追逐名利,最终导致这些身居要职的人铤而走险,走向贪污、腐败的道路。攫取这种不义之财,必然会遭到一定的报应。我们需要用那些真正视金钱如粪土的人,如曾国藩般的人来警醒自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样的人又何其的多。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八世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
杨震自幼好学,他通晓经典,博览群书,东汉时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他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这位老上司请以后再多加关照。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生气,便道:“暮夜无知者。”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不知!”王密羞愧地走了。
后来杨震被调为涿州太守。他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杨震经常对人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就是很宝贵的财富。”因此,他死后家境依然清贫,没有为后代留下产业。
杨震“暮夜却金”,被后世所赞,后人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杨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照样严格要求自己,不受重金,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
功名利禄如同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情况,在人生当中都是经常发生的。要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因此,要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些,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