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平日战战兢兢,恐蹈古来权臣刚愎之咎,但思委曲求全,不敢气凌同列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甜美的果实是因为它们经受了风雨的洗礼,而一位成功者最终能够卓然独立傲视群雄,也是因为他已饱经沧桑。在风云变幻中磨炼出来的人,才能不为以后的磨难所吓倒。曾国藩的一生,是在挫折中越挫越勇的一生,他鼓励自己:“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只要能够挺过去,就是一条好汉。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在一次次败给太平军之后,又一次次站起,最终将太平军消灭。

咸丰四年(1854 年),太平天国声势浩大,南京、武汉、镇江、扬州等重镇都已落人太平军手中,清政府军节节失利,在这些地区难以组织有效的反抗了。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也是接连失利。此时,太平军逼近湘潭。曾国藩认为:“湘潭与靖港之贼互为首尾,倘不及早扑灭,不独省城孤立难以图存,衡、永、郴、桂及两粤匪党闻风响应,东南大局不堪设想。”的确,太平军如果顺利地拿下湘潭,便能继续攻打长沙,继而控制整个湖南,然后与两广的农民起义军联合一起,迅速南下,就可占领两广、闽浙等地,这样太平天国就占领了南方半壁江山。在此基础上,太平天国就可发动北伐战争,夺取全国的政权,清政府就岌岌可危了。湖南是曾国藩湘军的根据地,如果湖南被太平军占领,湘军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就难以有所作为。

曾国藩明白其中的利害之处,决定在湘潭与太平军进行决战。他派遣悍将塔齐布率军开赴湘潭,又调水师总督褚汝航协助塔齐布,与太平军一决生死。太平天国派出的将领指挥能力不强,结果惨败而归。这一场战役是太平天国出师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

清政府对此次胜利褒奖有加:“自粤逆称乱以来,未受大创,湘潭一役,始经兵勇痛加剿洗,人人有杀贼之志矣。”湘潭之战让曾国藩扬眉吐气,清政府一改态度,曾国藩所处的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当另一路湘军在靖港大败之后,咸丰皇帝立刻对曾国藩大加指责,并免去了他礼部侍郎的职位,责令他戴罪剿匪。

对于朝廷的过河拆桥,曾国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军事与政治危机。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曾国藩咬牙撑住,回到长沙后,立刻总结失败的教训,立志要剿灭太平军,让朝廷再次倚重自己。

曾国藩发现战争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湘军的战斗力不强,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功罪不分、赏罚不明。原来曾国藩统率的湘军是由不同的人训练出来的,选拔方式也不尽相同,战斗力也就有强有弱。曾国藩手下的大将军官大多数都是他的门生、同学、故旧,难以以法纪约束他们。而曾国藩一直强调以道义相号召,用忠义感召部下。这就导致湘军组织涣散,军令执行不力、各自为战,难以同心同德。湘军岳州大败,真正同太平军进行抵抗的,只有彭玉麟一营;湘潭之战,浴血奋战的只有塔齐布两营、杨载福两营。

意识到这些之后,曾国藩开始对湘军进行整顿。根据兵在精而不在多的原则,曾国藩一方面将那些较弱的兵士们纷纷遣散回家;一方面严肃军纪,不再收容已经溃散的军队。经过整顿,水路两军加在一起也只剩下 5000 人,就连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也被裁掉。

同时,曾国藩将王垒留在湖南,自己亲自率领罗泽南部出征。然后令塔齐布、罗泽南、彭玉麟、杨载福等人招募新勇,以补充军力之不足。湘军的人数很快就上升到1 万人。除此之外,胡林翼手下的黔勇也增加至 2000 人。水师方面,曾国藩征调登州镇总兵陈辉龙所率的船队和广西候补道员李孟群统率的船队,共计 1000 余人。经过这次大的调整,湘军实力大增,战斗力也逐渐提高。在后来与太平军的战斗中越战越勇,最终完成了剿灭太平天国的任务。

曾国藩以一个儒生的身份创办团练,并且将湘军发展成为抗击太平军的主要力量。在其他清军节节败退的时候,曾国藩的湘军一鼓作气,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成就了赫赫战功。其过程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但是曾国藩忍住了失败的痛苦,在失败中一次次爬了起来,在失败中找到了制胜的办法。

认为“忍”绝对不是懦弱无为的曾国藩,而是在暗中做好屡战屡败的准备。战斗的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而自己在失败中也就汲取了教训,这就是挫折给人的馈赠。怪不得连国民党党首蒋介石也非常欣赏曾国藩,曾说:“曾文正生平躬履诸难,都是以‘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坚忍沉毅的精神处之。曾不责备人家,这是曾氏的伟大,也是他成功的要诀。” C01FziUuga5WGV3pAaqBDiUp11nFQCpCOHDEAYbucm+rSZ+h5+2znmjzghK5mB9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