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尊兄敬弟,家族必兴

兄弟和(和睦),虽穷氓小户(贫穷无名的人家)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富贵大家族)必败。

——引自《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在京为官之后,他的几位弟弟也想一同来京城长长见识。由于在京城尚未站稳脚跟,所以他未能完全答应弟弟们的要求,只有九弟国荃和他在京学过一段时间。四弟、六弟由于当时年纪尚小不懂事,就和他产生了一些矛盾。在一段时间的“冷战”之后,弟弟们给曾国藩寄去一封长信,将心中的不满尽数说出。曾国藩看完信后,心中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弟弟们一心求学,“志气勃勃”的生气不可阻挡;害怕的是担心自己不能完全满足弟弟们的意愿,怕因此伤了兄弟之间的和气。他在信中跟父亲说:“兄弟和睦,即使是穷困的小户人家也能兴旺;兄弟不和,即使是世代的官宦人家也会败落。孩儿深知这个道理,所以请父亲教导我的兄弟,时刻要把兄弟和睦摆在第一位。”

由于曾国藩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家门兴旺,兄弟众多,所以他一直都非常重视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作为一家的长子,他也很注意做好表率。

曾国荃在京读书时,有一段时间和曾国藩产生了隔阂,赌气不肯用心读书,只想着回家。曾国藩很着急,反观自己和夫人都没有怠慢之处,询问原因,九弟又不肯说。于是,他就赋诗一首,规劝弟弟,兄弟之间当以和睦团结为重。弟弟看了之后,略有好转,但仍不肯用功。曾国藩只好写信告知父亲,把产生问题的根源归结为自己不能友爱兄弟,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和行为感化兄弟,后来在父亲的教导下,兄弟二人终于和好如初了。

曾国藩与兄弟们的相处之道,有一点非常难能可贵,那就是当矛盾产生时,他都能反思自己的过失,绝不对弟弟横加指责,而是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即便是面对诸位弟弟的无端怨恨和不情之求,他也能设身处地地予以宽慰和谅解,体现了作为长兄的涵养和大度,这些都为弟弟们互相友爱做了良好的示范。

身为兄长,在兄弟之中所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如果自己做得不好,那么弟弟们很可能以兄长为标准来做事。如果兄长都不能做到包容,那么兄弟间的和睦也就不太可能实现了。

曾国藩认为,兄弟本是同根所生,不过是时间先后之别,原是一脉同气,本就不该有过多的争端。可是现实中却有很多为了利益而争的兄弟,他们为了钱财而恼怒,甚至兵戎相见、手足相残。这是人间的悲剧,也是家庭的悲剧。和乐融融,才是家庭和睦的长久之道。

缪彤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双双过世了,留下他们兄弟四人相依为命。作为长兄,缪彤用柔弱的肩膀承担起了照顾和抚养弟弟们的重担,他下定决心要把几个弟弟抚养成人,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虽然日子艰难,但在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下,弟弟们都健健康康地长大了。他们深深感念哥哥的付出,对于长兄,他们非常尊敬。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却不乏甘甜。家庭的融融暖意,令邻居羡慕不已,人们交口称赞他们兄弟之间的和睦。

几年后,兄弟四人均已长大成人,相继成家了。喜庆的气氛在带给家庭短暂的欢愉之后,妯娌之间的矛盾渐渐激化。于是大家开始各自思量家中的财物,打算分开单过。

缪彤看着这样的情景,想起兄弟们当年和睦的日子,难受极了。他认为一切都是由于自己作为兄长,却没能尽到责任造成的。为此,他把自己关在屋里,责骂自己,甚至失声痛哭。

弟弟、弟媳们循着哭声聚拢过来,深深地被兄长的良苦用心所感动,流下了忏悔的眼泪。他们跪在门外,真诚地向兄长道歉,希望兄长能够原谅他们。至诚忏悔的言语,也深深地感动了缪彤,他起身打开屋门。见到兄长,弟弟、弟媳们便一同说:“兄长,我们以后绝不再提分家的事了,绝不再做出让您伤心的事情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和和气气地住在一起。”说罢,大家紧紧相拥,和睦美好的生活又重新回到了这个大家庭中。

正常情况下,相处最近的人更容易产生矛盾。可是如果大家都能朝着一个目标,多为对方想一想,就会减少很多摩擦。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所以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都是一样的。倘若自己富足了,可是兄弟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么父母的心情是不会好过的,自己的心里也会感到不安。

与兄弟相争,还会让别人觉得我们没有气度,不值得信赖。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兄弟都容不下的人,又怎么可能跟别人相处得好呢?所以,与其让父母伤心,让自己良心不安,让别人对自己指指点点,不如心平气和地跟兄弟们做好交流。只有大家都相亲相爱,才可能有一个温暖而又温馨的家。 5lMkPyvZS/VSJGVNFaBC4J0kAG2DxJXEZBeqoDKvqFzUIcUjJhLnMbs2ODC4+4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