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

“缓”乃处事成功之秘诀

此时竟希公祠宇业将告竣,成事不说,其星冈公祠及温甫、事恒两弟之祠皆可不修,且待过十年后再看。好从慢处来。

——引自《曾文正公文集》

李鸿章曾经当面指出,曾国藩做事过于缓慢,这是曾氏性格中的一大不足。殊不知,曾国藩的“缓”,正是他的过人之处,这一点又恰恰是李鸿章自己所欠缺的。其实,曾国藩在开始的时候做事情也特别的急躁,可是后来他渐渐意识到了急躁的害处,有意识地改掉了自己的缺陷。

曾国藩考取进士的时候,拜在当时有名的唐鉴门下,跟他学习程朱理学。程朱理学讲究积累,逐步深入。可是与之相对的心学,却讲究速成。当时对心学很有研究的王阳,凭借悟性来研究竹子,可是他在竹林里坐了七天七夜也没有任何的参悟,还差点将自己逼疯。通过这件事,曾国藩更加深信积寸得尺的道理。在唐鉴先生的教导之下,他每天都会读几十页书,写几个钟头的字,日积月累,从点滴中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这种治学的方法对他以后的性格也有很深的影响,使他越来越稳重了。

在官场中,曾国藩曾因为过于急躁而吃过大亏。

那还是湘军刚刚出征的时候,因为急于求成,曾国藩常常在不了解敌人的情况之下,就贸然地领兵出战,使得湘军损失惨重。曾国藩的这套领兵方式,也引来了其他官员的不满。有时候,明明是别的军队在作战,可是曾国藩一心想要快些结束战争,就草草地率自己的军队去帮忙,结果严重扰乱了别人的作战部署,在领功上也深深地招致别人的记恨。

面对越来越艰难的处境,湘军的战斗情形也不容乐观,曾国藩开始感觉到了压力。他反思自己,觉得领兵作战不比平常,急躁不得。所以他对自己进行了调整,逐步完善自己的作战计划,湘军也就越战越强,最终取代了绿营兵,成为晚清统治下的军事支柱。

可以说,曾国藩在处事中的“缓”,是他逐渐养成的习惯,这也正是他成功的秘诀。他从不忘记将自己的成功之处与家人分享,在给弟弟的信中他写道:“做事情不能操之过急,只有稳重才能求得事成。”并一再叮嘱弟弟“好从慢处来”,切不可过于急躁。儒学《论语·子路》中有一句话:“欲速则不达。”意思是说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造成的后果只能是事与愿违。一个人只有摆脱了速成心理,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古代有一个年轻人想学剑法。于是,他就找到了当时武术界最有名气的一位老者拜师学艺。老者把一套剑法传授给了他,并叮嘱他要刻苦练习。

一天,年轻人问老者:“我照这样练习,需要多久才能够成功呢?”老者答:“三个月。”年轻人又问:“我晚上不去睡觉来练习,需要多久才能够成功?”老者答:“三年。”年轻人吃了一惊,继续问道:“如果我白天黑夜都来练剑,吃饭走路也想着练剑,又需要多久才能成功?”老者微微笑道:“三十年。”年轻人不禁愕然……

他仔细思索也不得其解,后来那位老者告诉他:“你急于求成,你的心并不在刻苦训练之上,你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一种假象。只有其表,得不到其实。只有踏踏实实,刻苦训练,才能够事半功倍。”

学习武功靠的就是日积月累,怎么可能速成,要在“缓”中学习掌握。习武如此,做学问也是这样。宋朝的朱熹自幼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于是,朱熹坚信“欲速则不达”这句话,之后下苦工,方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有一句十六字箴言:“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这四句箴言中,讲得就是以缓求成的道理。

正如曾国藩所言,为事以缓,就可以纠正急躁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办事才能够给自己留下余地,不至于在开始行动的时候就将自己逼上绝路。做事以缓,能够考虑周全,使得计划更加严密,减少失误。另外,要想把事情做好,不能心急,应该脚踏实地地做。只有逐步完善,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3/ZNt1mfwS2eeVwpPqiPZI9w6gTuv3O0/R7eN5hXvDqKZ3mskZjHoycYTN4lBCK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