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明“识”乃成功之基础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引自《曾国藩家书》

什么是成功的基石?一千个人会给你一千个答案,但是这些答案中一定有一些是重叠的。我们总是看到那些成功人士,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例如他们怎样由一贫如洗变成百万富翁,怎样由一文不值变成使人崇拜。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无论他们谈论的内容是什么,他们都在无形中突出了自己是因有先见之明,才取得成功的。

见识,其实是一个人成功所必需的事项之一。何为见识,就是你要做到明晓大体,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无疑是很难做到的。有人也许会说,上天肯定在造人的时候不公平,我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上天忘记将这一点放进我的脑袋里了。其实要做一个有识之士并非难事。每个人在出生时,就都被赋予了发现的双眼,只要你善加利用,就一定能够做到。

曾国藩认为如果要做一个有识之士,就必须要达到一个“明”字。这个字既是光明的明,也是明白的明。翻开词典,找到这个字,你会看到很多解释。但是有些时候,字并非字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就拿这个“明”字来说,曾国藩在不同的方面,赋予了它许多不同的含义。作为一个官员,治国就必须要为你的百姓负责,你要做到明,也就是明达公正;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你更要明,聪明机敏,明哲保身。你要为你的国家尽忠,所以在鉴别选优人才上,要有识人之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你自己,在修身养性上,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知晓天命。简单地说;就是要想做个有见识的人,首先要学会认识你自己。

一个连自身都看不清的人,怎么能够指望他参透人性,豁达于世,怎么能期待他从细微之处推断未来的发展呢?其次在认识自己之后,要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着运用最适宜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等你做到了前两点,自然而然就能够做到远见有识了,更能够顺势而为,取得成功。

例如秦朝时期的叔孙通,就是个非常有远见的人。四朝为臣,每一朝都能够美名扬世,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叔孙通起初在秦朝当官,当他知道秦二世的寿数已经到头了便赶紧溜回了老家山东。这时,山东已被楚占领,叔孙通就投归了项梁。项梁败死后,又跟从了楚怀王。项羽杀死楚怀王后,叔孙通就顺便侍奉了项羽。汉二年(公元前 205 年),刘邦率诸侯攻占彭城,叔孙通见势就归顺了刘邦。

第一次拜见刘邦时,叔孙通峨冠博带,十足的儒生打扮。刘邦见叔孙通这般穿戴,心里就有点厌恶。精明的叔孙通立即明白了,再见刘邦时就换成了短装,一副刘邦家乡人的模样打扮。刘邦看得顺眼,心中就有了几分好感,见他很聪明,就拜他为博土。

叔孙通投降刘邦时,有一百多个儒生弟子跟随他,但他做官后却一个也没推荐,反而专门推荐那些能打仗动武的人。弟子们对此很不满,叔孙通知道后,对弟子们说:“汉王现在正在打仗争天下,你们能打仗吗?所以现在只能推荐那些能扛旗拿刀的人啊。你们不要着急,我不会忘记你们的。”

汉五年,刘邦已经平定了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刘邦废除了秦朝的严刑苛法,制度简单易行。但是昔日的功臣们常常在朝廷上饮酒争功,喝醉了就大嚷大叫,甚至拔剑击柱,刘邦很不高兴。叔孙通看到这种情况,就对刘邦说:“儒生难以进取,却可以守成。臣请皇帝征召鲁地诸生,与臣的弟子们共同制定朝仪。”刘邦说:“很难吗?”叔孙通说:“我参照古代的和秦朝的礼法就可以了。”刘邦便答应了他。

经过一番讨论、修订、演习,叔孙通的礼仪制度终于定好了,一改群臣在宫殿上的粗野行径,使刘邦真正体验到了做天子的威风——“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于是封叔孙通为太常。叔孙通看到刘邦尝到了兴文建制的好处,开始对文人感兴趣,便不失时机地向他推荐了追随自己多年的那些弟子,被弟子们誉为“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作为一位有识之士,首先你要看得清自己,其次才能够推及他人,甚至人生。一个人要懂得因时而异、因事而异,让自己适应情况的变化,在变通中实现自己的志向,这样才能够达成大事。曾国藩的一生,能够做到自省自知,遇到事情懂得由此及彼、具体分析,才能够成就大业。遇到困难,暂时不能达成愿望,他也没有选择硬碰,而是保存实力等待时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因为目标并不是光凭实力就可以实现的,认识自己之后,遇到问题要能做到尽量顺水推舟,等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聚齐时,目标自然就达成了。 RcgwyvsUWZxJWLYrQc6F5u6HoXzvqvUwGoWkWW/fKFnbGtcrykzMejXtTuGMcgM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