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向父母表达孝顺和敬爱的方式有很多种。金钱上的满足并不一定能给老人的内心送去真正的温暖。他们渴望更多的是儿女的关心和爱护,是手拉手、心贴心的交流。不要被世俗蒙蔽了双眼,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多抽出点时间来陪伴他们,不要等他们离开的时候才开始为自己没有尽孝而感到悔恨。
上了年纪的人都很害怕孤独。因为他们曾经经历过风华正茂的少年,也经历过风风光光的中年,在他们的记忆里,有着当年自己风流倜傥、英姿飒爽的年轻岁月。所以,当他们老后,他们总喜欢提及当年的英雄事迹。而当他们看着儿女们一个个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当年围着自己叫爸爸妈妈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果再加上失去老伴的痛苦,老人会更加显得脆弱和害怕孤单。
此时的他们,并不是说住进养老院,或者儿女们专门找一个保姆照顾老人,就能够让他们心满意足。在老人眼里,找个保姆照顾自己,他们反而觉得是在为自己和子女增加负担。多花费了钱财不说,保姆的照顾毕竟和亲生子女不一样,再好的保姆在老人眼里也是“外人”。其实,从内心里,他们不愿意拖累自己的儿女,如果硬要找一个外人来照顾他们。他们会觉得自己成了儿女的拖累、负担,因而内心深处会更加孤独。
周老汉今年 80 岁,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因老伴去世,所以一直和大儿子生活在一起,女儿偶尔会过来看望。退休的周老汉每个月有1700 元的工资,在农村来说,已经属于高收入人群。周老汉不愁吃,不愁穿,村里许多老人都羡慕不已。然而奇怪的是,一天他突然将自己的小儿子告上法庭。
原来,小儿子大学毕业后,便留在了上学的城市打工。这些年来,过年过节小儿子总是借口工作忙而不回家。老汉觉得自己一天比一天年纪大,也非常希望看到儿女都在自己身边,觉得这样才像一家人。可是每次过年老汉打电话要求小儿子回家看望自己时,小儿子却总借口推辞,不肯回家。于是,周老汉一气之下,将小儿子告上法庭。
周老汉说:“我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供他上学,现在我老了,我有退休金,不要他赡养费,就是想他来看看我,这个要求不过分吧,但他就是不回来,你们帮我讨个公道。”
接到法院的电话时,小儿子却满心委屈,怎么也没想到父亲会因为这个将自己告上法庭,他说:“父亲自己有退休金,不愁吃不愁穿,平时的生活又有哥哥姐姐照顾,晚年生活应该很幸福了。而自己一个人在外打工,工作忙,又经常要加班,家里事情又多,因此平时很少有闲工夫。所以才没回家探望父亲。”
姑且不论周老汉将自己的儿子告上法庭的行为到底是对是错,从事件中不难看出的是,父母年迈后,最大的需要并不是金钱上的帮助,赡养父母,也绝对不是只给父母生活费而己。
现在都市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年轻人的工作也越来越忙,能给老人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因此使我们形成一种错觉,认为只要老人在经济上比较富裕,我们便可以放心,认为这样就算善待了老人。的确,在经济上支持老人,满足他们生活上的需要,是对老人的一种赡养,但是这绝对不是赡养的全部内涵。除了金钱之外,老人更需要的是我们精神上的关爱。抽时间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家长里短,对老人来说,这比金钱更能带给他们温暖。
中国已经逐步进入了老年人的社会,老人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如何让众多的老人能够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也成为每一个年轻人应尽的责任。年轻人千万不要因为忙于事业,而忽视了家庭。金钱再多,也不能挽回和家人共度的幸福时光。有个比喻说得好,人生好比是数字“1”,我们的一生都在忙于为其后面不停地添加“0”,希望自己拥有足够多的金钱,总以为有了钱,就能够过上幸福生活,就能够呼风唤雨。然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失去了数字“1”的支撑,这些跟在其后的“0”都会轰然坍塌,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这里的数字“1”,便是我们内心的爱、喜悦和平和。
没有金钱,只要我们内心充满“爱、喜悦和平和”,我们的生活照样会充满阳光,而如果我们的内心失去了这些东西,金钱再多,我们的人生也不会感到幸福。对待父母也是如此,只要我们时刻牵挂着他们,爱着他们,陪着他们,让他们不再感觉到孤单,无助,即便吃的不好,穿的不好,他们的内心也是愉悦的、幸福的。我们的内心,也是一样,会因为父母的幸福而无限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