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许多企业、许多商家都喊出过这样的口号:“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达维多夫定律用在企业中,可以理解为,没有创新,就会被时代淘汰,只有创新,才能永远站在时代的潮头浪尖。
如今,市场竞争激烈,新品迭出,并且宣传力度都很大,在众多厂家都生产同一产品时,拥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才能赢得主动。同样,如果大家都满足于已有的进步,故步自封,不再前进,那么,危机必然会找上来。
那么,该如何创新呢?创新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大事,一件所有人都注意了但却又忽略了的小事,就足以成为我们的突破口。买一送一的营销方法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早已经不新鲜,但某地的一家化妆品公司却玩出了新的花样。
一家生产珍珠霜的企业因产品陈旧,使产品严重积压,企业困难重重。虽做了多方努力,但仍不见起色。情急之下,灵感来了,他们在每盒珍珠霜里,放置一颗精美的珍珠,重新推上了市场。谁知,这一小小的创意,竟然点石成金,不仅使滞销品成了抢手货,还涨了价,企业也因此一举翻了身。
只是在每盒珍珠霜里,放上一颗精美的珍珠这种小事情,就使原本滞销的商品摇身一变,成了面貌一新、大大畅销的新产品,而整个公司因此也渡过了难关。可见这一创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何等巨大。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一切的一切,都在以每秒多少的速度更新着。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商家、一个工作和生活于社会当中的个体,如果不能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产品,势必会让自己陷入困境,而一旦陷入困境,也只有创新,才能找到出路。
从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有硬件才能赚钱,比尔·盖茨是第一个看.到软件前景的商人,而且“以软制硬”,把其软件系统应用到所有的行业或公司。微软开发的电脑软件的普遍使用,改变了资讯科技世界,也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因此,人们把盖茨称为“对本世纪影响最大的商界领袖”,一点儿也不过分。
另外,微软还是第一家提供股票选择权给所有员工作为报酬的公司。结果,创造了无数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也巩固了员工的忠诚度,减少了员工的流动。这一方法被别的企业竞相采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微软处处领先,靠的是什么?是创新。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就不要受制于自缚手脚的想法。成功者相信梦想,也欣赏清新、简单但很有创意的好主意。
新经济时代,生存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即为创新。没有哪个企业可以不用创新,而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一个好的创意,可以让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能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名声大噪,也能让一个成功的企业扩大战略,再创辉煌。
达维多夫定律提醒我们,如今竞争异常激烈,我们拥有的,别人同样也拥有,能否发展新的市场,能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取决于创新精神。
日本东芝电气公司曾经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很多人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思,成效却不大。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这已经是这个行业的惯例。一个小职员向董事长提出了一个建议,把电扇改成浅色。这一建议马上引起了董事长的重视,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第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的喜欢,很快就销售一空,并且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从此,电扇就不再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这个小职员的一个建议,让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很快就成为畅销品,不仅挽救了公司,也彻底改变了电扇的面貌。一个新点子往往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高效益,这就是创新精神在工作中的价值体现。
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创新精神,就是由于他们对过去的经验和阅历过于注重,而形成了思维定势。一旦遇到问题,由于思维的惯性,难以走出这些条条框框,自然就难以获得创新,也难以成功。法国作家贝尔纳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要创新就要破除这些传统,突破思维定势,在改变中求发展、求进步。
美国家用电器大王休斯原来是一家报社的记者,由于和主编积怨太深,他一气之下辞职不干了。
有一天,休斯应邀到新婚不久的朋友索斯特家吃饭。吃菜时,他品尝到菜里有一股很浓的煤油味,简直都没法下咽,但碍于情面,他又不好说什么。索斯特不可能吃不出那怪味道,但他也无可奈何,他新婚的妻子用的是煤油炉做饭,那时候大家都用那种炉子,很容易把煤油溅到锅里。他当着朋友的面也不好说妻子什么,只好对着煤油炉抱怨:“这该死的炉子真讨厌,三天两头出毛病,你急用时它偏要熄灭,每次修都弄上一手油。”最后,索斯特又若有所思地说:“要是能有一种简便、卫生、实用的炉子就好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索斯特的话对休斯的触动很大。“对呀,为何不生产一种全新的炉具投放市场呢?”有了这一想法后,他开始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新型的家用电器上。经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系列新型的电锅、电水壶等家用电器,成了闻名于世的实业家。
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都源于那些起初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创意。每个人都有发现创意的能力,同时我们身边也有无数值得去挖掘的好创意。但是,创意需要想象和联想,需要思考,只有具备观察力与敏感性才能获得它。当然,独特创意的产生并不是天赋优异的人或职业专家的专利,只要保持积极的态度,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反之,如果我们保持着悲观态度,创意便会遭到扼杀。
从达维多夫定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上没有不转弯的路,人的思路也一样,它需要面对不同的境况和时代不断地进行转换。循规蹈矩就会停滞不前,最后被时代淘汰出局。在思路上会转弯,是对颓丧、失意的自我否定,不固守旧框架,不封闭新出路,这样才会在生活上、事业上有好的前程。
小李和小王是两个新来的员工,性格完全不同。小李工作踏踏实实,每项工作都完成得很完美,因此也得到了领导的夸奖和重视,而小王则相反,整天琢磨些稀奇古怪、不切实际的东西。不久,部门副经理调离,职位空缺,大家都在想,小李平时工作那么卖力,这个位置肯定是他的了。
副经理人选公布那天,小李早早地来到办公室,准备接受大家的祝贺和领导的鼓励。经理终于出来公布人选了:“本部门副经理的职位,以后就由小王担任。”什么?小王?小李觉得挨了当头一棒,怎么会是这个不务正业的家伙?于是,他疑惑地走进经理室。
“经理,为什么是小王呢?”
“我知道,你平时表现不错,但还是不太适合这个位置。小王的工程设计书非常有创意,客户都很喜欢。我们这个部门缺的正是这样的创新。我想在他的领导下,我们会有不错的成绩的。”
道理很简单,要有出路就必须有新的思路,要有地位就必须有所作为。只有敢为人先的人,才最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先驱者。
董倩是一家青年报的科学编辑,工作很出色,但在人才济济的单位,还没有展现出最理想的光芒。在工作过程中,她发现有不少青年读者,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没有地方表达和倾诉。于是她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开办一条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心理热线。
这是一个全新的想法,但是在报社里谈不上什么主流。因为更多的编辑和记者们认为自己的工作主要是写作和发表新闻稿件,要花时间干这样的事,未必值得,但领导还是同意了她的想法。热线很快开通了,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电话几乎被打爆。众多青少年的心声,通过一根简单的电话线汇集到了一起,也为董倩提供了很多写新闻的素材。
后来,单篇的文章发表已经远远不够了,报社干脆在报纸上开辟了—个新的版面,名叫《青春热线》,每周以 4 个整版的篇幅发表这些读者的心声。《青春热线》后来成了该报社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而董倩很快获得了中国新闻界最高编辑奖——邹韬奋奖。
董倩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不仅没有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有了一个新的超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奇效。
如果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试着从一个新的方向或换一种新的思维去尝试一下,也许收获的不仅仅是个人薪金的提升,新思路带来的。效益,也许是我们自己根本就无法估量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