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活连线

生活中要尽量避免盲目的行为

羊群效应不能被克服,我们只能尽量的绕行,在自己的生活中尽量避免这种盲目的行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效应能长期存在呢?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表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预期的不确定性是造成这种效应的根本原因。具体来说,人类虽然具有很强的理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但是依然缺乏对信号的观测及识别的能力,通俗的讲就是信息流通不畅,打个比方,做IT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出版业的一些基本规则,而普通人根本不可能知道电脑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所以IT行业的人,在遇到和出版业有关的事情时,他们只能按照常规来做,这个常规就是“别人是怎么做的,我就怎么做”;普通人去买电脑,也只能依照品牌来选择,大家都说某某品牌好,人们一般会选择某某品牌……其实广告就是利用这种盲从的效应来达到目的的。进一步来说,羊群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人们自身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彻底,或者说受到人类发展的局限而不能彻底认识造成的。但有些学者认为,这并不是一种一无是处的“坏效应”,特别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处于萌发状态的时候,适当的遵循前人的发展轨迹对自己的未来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一味追随别人,效果就会越来越差。所以说,正确的信息决策是避免羊群效应最好的办法,在任何时代,信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重视信息收集的企业和个人无异于将自身投入羊群的队伍。

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大部分人在众多信息面前会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往往会采用最简单的方式来选择信息——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关于羊群效应是如何形成的还有以下几种解释。哲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哲学家认为:

羊群效应的形成,是因为人类自身发展的缺陷,人类的理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遇到这个局限性之外的事情,也就是自己可以通过理性控制的事情时,人们一般不会出现盲从的行为;而如果遇到了局限性之内的事,似就是自己已经无法通过理性控制的事情时,人们一般情况下会选择跟随别人,因为这样使人有一种安全感,即使这种选择是错的,也有很多人陪伴,可以从心理上得到一种“变态”的满足。

(2)心理学家则认为:

人们本身就具有一种潜意识,那就是从众心理。这种心理在平时并不会表现出来,但是一到特殊时刻,它就会在本人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己冒出来。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与人的这种潜意识深度不同,所以我们只能尽量锻炼自己将这种潜意识埋藏得更深,避免自己犯这样的错误。

(3)社会学家认为:

人类在单独处理事情的时候,很难出现盲从的现象,越是到了人多的地方,或者越是在集体中,越容易出现这种盲从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是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通俗的讲就是宁可相信集体,也不相信自己,因为大部分人都认为集体的智慧是这个集体个人智慧的总和,一定会比自己的智慧要高。而实际上,这种逻辑关系是错误的。就像一本书《世界上最经典的人生定律》里所提到的—样,1+1 并不是任何时候都等于 2,有时候还会出现小于或者更糟糕的情况。

无论哪种观点,都在说明“羊群效应”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或者是全人类共同的弱点,并且都是不能被克服的,因为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之中,我们只能通过主观手段尽量避免它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盲目跟随只会成为牺牲品

在实际生活当中,能够获利的都是那些行业的领跑者,羊群中的某些个体虽然前期也能获得利润,但最终,都会成为“牺牲品”。那些跟在别人后面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赢家!

近几年,中国的股市开始受到国内外的关注,特别是在国内很多老百姓也参与其中,想玩一把刺激,挣一份“外快”,但由于对股票市场缺乏最基本的常识,很多人都走进羊群的队伍,哪支股票最近涨价了,大家一窝蜂的“抢购”,哪支股票最近跌了,大家一窝蜂的“甩卖”……中国股民的疯狂行为令很多业内专家大为惊叹,一是叹股民的购买力,另外一点,就是惊叹股民的“大胆”和盲从劲头。从?羊群效应”我们可以明确的推断,最终获利的都是有独到见解的“领头羊”,而那些跟着别人跑的人最终都会成为牺牲品!

法国有位叫约翰·法伯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人们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我现在借用这个实验来验证这个观点:

他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然后随便找了一只在其前面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然后记住这个毛毛虫的特征,过几分钟再撒一点,这些毛毛虫就开始跟能吃到松叶的这只毛毛虫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转,其实所撒的松叶只够第一个毛毛虫吃,也就是说,其他毛毛虫只是在徒劳且不知所以地跟着前面的那只毛毛虫转。

喂了三次之后,法伯就不再撒松叶,但这些毛毛虫还在继续的转,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在不停地、坚韧地爬行,一连走了 7 天 7 夜,最终,除了吃到食物的那只毛毛虫外,其它的都因饥饿和筋疲力尽而死去……

这种毛毛虫总是喜欢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的习惯,科学家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其实也就是羊群效应。

在商场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同样的一桩生意,做第一的是天才,做第二的是庸才,做第三的是蠢才,做第四的就要入棺材了。由此就可以发现跟随者的悲哀。

把这个例子转化到股市可以发现,股市就是一个巨大的“转盘”,钱就是“诱饵”,围绕这个巨大转盘转的不是“毛毛虫”,而是自认为聪明的“人”。围绕这个“转盘”转动的,是成千上万个由人组成的圈,每个圈里,最终获利的都是跑在最前面的人,而其他的跟随者,最终的命运就和上面那些因劳累而死去的毛毛虫一样。

面对日益庞大的市场,每个投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越来越渺小,他们为了能在股市中分一杯羹,不得不跟随市场上的主力资金追涨杀跌。一有风吹草动,就蜂拥而至,如果风声鹤唳,就一哄而散。市场在打压一个板块股价时,这个板块就一无是处;市场在炒作一个板块热点时,这个板块就好像前途无比巨大,什么都好!在股市里,这个市场规律从没有改变过。大部分投资人经常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成为主力资金打压吸筹及拉高派发的“牺牲品”。他们在资金和信息技术上有先天的弱势,所以想要在股市上大赚一把就太难了。

他们的盲从性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那种“被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的例子在股市发生的最多。

2001 年,一朝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风的都成了“牺牲者”。可惜的是传媒经常充当“羊群效应”的煽动者,一条传闻经过媒体一报道,就会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一个观点借慟鏍缽就能变成“民意”……

人类很聪明,因为人类发明创造了很多这个世界上本来没有的高级玩意儿;但同时人类也很愚蠢,因为这么简单的道理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在生活中上演。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要主动走进羊群的队伍。

在人之后永是输家

这个世界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选择不同、道路不同所造就的,如果大家都盲目的跟着别人走,那这世界上有可能就只剩下一种颜色、一个模式甚至一种人……

虽然很多人提倡在没有找到方向之前,模仿成功者的脚步,但是这是有适用条件的。如果你初出茅庐,刚走入社会,或者你刚进入一个行业,模仿前辈的一些行为方式,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让你很快的融人这个集体;但是如果你一直模仿别人,跟着别人的步伐前进,那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很糟糕,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能做好的事情,你照着他的方式去做,未必做得好。更何况外界条件也是瞬息万变,会让你的模仿失去最佳的时机。

从前一个渔夫去河边钓鱼,鱼刚上钩,他就被一群猴子围了起来。

猴子们问:“你用什么钓鱼呀?”

渔夫开玩笑说:“用猴肠。”

猴子们大发脾气,扑上来要把渔夫打死。渔夫一看自己惹了祸端,就找了个机会躺在地上装死。猴子们看到渔夫一动也不动,以为他死了,就纷纷地喊着:“他已经死了,我们肥他送到公墓里去!”但是公墓里有金墓也有银墓还有一个麻风病人墓,送到哪里面最合适?最后一只老猴子做决定说:“把他送到银墓中去。”

于是,猴子们把渔夫抬到了银墓中,并且在他身上扔了些银白色的银块就走了。

过了一会儿,渔夫看外面没了动静,就悄悄从银墓中爬了出来,并且将撒在身上的银子都装在衣袋里,趁夜色回到了村子。从那天起,这个渔夫成了村里有名的富翁,过起了好日子。村里很多人都非常纳闷,他怎么就一夜暴富了呢?但渔夫谁也没有告诉。一天,渔夫的一个好朋友问他:“你是怎么发的财?”渔夫鉴于他们之间多年的友情,就把经过情形告诉了他。这个朋友听后,马上回家带上钓鱼的工具来到了这个渔夫说的那条河边,;正当鱼上钩的时候,那群猴子们又来了。

猴子们照例问他:“你用什么钓鱼呀?”

“用猴肠。”这个人不假思索的就回答。

猴子们听后又发起火来,提起棍子就狠狠地打了这个人一顿,这个人照着渔夫的样子也躺在地上装死。猴子们见他死了,就叫喊着说:“把他抬到哪个公墓去?是金墓?还是银墓或麻风病墓?”

是一只老猴子做了决定,说把他抬到麻风病墓去!

这个人一听就急了,爬起来说:“啊,那不行,把我抬到金墓去吧!至少也得把我抬到银墓去!”

一只猴子一看他还会说话,就说:“看来,我们还没把他打死。再狠狠地打!”

后来,猴子们真的把渔夫的这个朋友打死了,然后它们把这人埋进了麻风病墓里。

这是一个西方的寓言故事,说的就是盲从者的悲哀,别人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赚个盆满钵满,而依葫芦画瓢的人有可能会赔个精光,甚至连命也给搭上。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模仿別人,喜欢跟着别人的步伐前进,看别人干什么赚到钱了,自己就也去干什么;看别人在哪里发财了,自己就也想去那里发展;甚至一些学生家长看社会上什么专业吃香就让自己的孩子报什么专业,根本不考虑孩子的特长是否在这方面……

什么事都不是绝对的,适合别人的路,未必就适合你,所以不要跟在别人后面,追随者最后很难成为赢家,只会成为赢家的陪衬和反面教材。

莫放弃主见勿跟随“大流”

谎言说了干遍就会变成真理更是对“羊群效应”的鞭挞。心理学家也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是影响其他少数人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很多时候人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随大流”,因为每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没把握的事情,往往“随大流”。也就是说,有时候虽然羊群是错的,但还是有一定的向心力使人们向其聚集,聚集的人越多,就越使这个羊群的错误像真理,但错的终究是错的,当这个错误爆发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羊群效应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克服的人性弱点,再加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看似真理的教条又给本不打算进入羊群的人一个选择羊群的理由。在上个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com”企业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的CEO们在比赛烧钱,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最终的结果是一小部分人依靠网络赚到了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是赔了个精光。“羊群效应”告诉我们,许多时候,群众的眼睛并不是雪亮的。普通大众,在很多无法确定的事情面前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喜欢凑热闹、人云亦云。如果这时候媒体再煽风点火,大部分人就“晕菜”了。

马克思告诉我们:“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在陡峭的山路上,不畏劳苦,奋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峰。”也就是说,在众多的人群当中,掌握真理的人永远是那些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人。

有时候,整个社会都是错的,而只有一两个人是对的,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

1600 年,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布鲁诺由于反对地心说,拥护哥白尼的日心说,主张宇宙是无限的,被当时的社会所拋弃,认为他是异教徒,是—个疯子。最终,他于当年3月 17 日在罗马的鲜花广场被活活的烧死。但是后来的历史实践却证明,布鲁诺的观点和主张是正确的,所以,羊群往往是错误的,而那些跳出羊群的人有可能掌握着真理。

在很多大的企业,为了避免羊群效应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决策者选择建议,从不看这个建议有多少人赞同,而是分析这个建议对企业的发展是否有利,即使是所有人都赞同的建议,也不一定会被决策者采用。华为企业就是这么做的,在它的内部,有一个大家默认的决策方式:华为的重大决策从来都是从贤不从众,因为他们认为数量的多少,并不能代表意见的对错。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大家都坚持的事情到最后反而是错误的,而那些少数人坚持的事情竟然是正确的。就像上世纪 80 年代,大部分在农田里干活的人,都认为那些以贩卖东西为业的“倒爷”是不务正业,但现在证明,“倒爷”发财了,他的选择并不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不要盲从他人,坚持自己的观点,哪怕有很多人反对。虽然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做的决定不一定是对的,但最起码,我们没有成为悲哀的羊群中的一只!

做一只有主见的狼

“羊群”中很少有成功者,而独自前进的人却很容易成功,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羊群中有独立见解的人少,或者说能坚持自己独立见解的人少,而独自前行的人都是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在某种意义上说,能否相信并坚持自己的判断,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属性。你是狼,还是羊,都是由此而分化出来的。

羊群总是难以改变弱者的命运,羊只吃草,只知按自己的规矩生活,盲目跟随别人的步伐前进。而狼则不然,狼对目标有自己独立的追求,狼一旦瞄准自己的猎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因为狼是在追逐“食物”,能预测对方逃跑的方向,能在急行中紧急改变方向,也能耐心地等待最合适的出击时机,所以狼常常是胜者。拿羊和狼比较,可想而知,狼的胜数总是大于羊,因为羊跟着大众“吃草”,而狼是独自寻找美味的“羊肉”。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个很容易掉人羊群里的普通大众,就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时刻保持自己的个性,时刻保持自己的创造性,让自己把握自己的未来。很多人因为盲目的追随大众,不敢改变自己,最后一事无成,同样也有很多人,特立独行成为了社会的精英。

上个世纪 50 年代,罗斯只是华盛顿一家企业的小职员。一次,他看一部表现非洲生活的电影,发现非洲人爱戴首饰,就萌发了做首饰生意的念头。但是非洲相对于美国,要落后很多,一般人不愿意去那里发展,而他没有跟随羊群的方向,借了几千美元,独自闯入了非洲。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生意已经做到了使人眼红的地步,而他之前的同事依然在为赶一份报告而熬夜。后来世界各地的商人也纷纷赶到非洲抢做首饰生意,面对众多的竞争者,罗斯并不留恋自己的老本行,转行做了别的生意,所以他总是走在别人的前面,总能淘到第一桶金。

罗斯个人创业的成功,就是靠了“相信自己的判断,不盲从跟随大众”这一制胜要诀。要想有独立的创意,首先就要求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是捡不到钱的,所以一定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牛仔裤创始人李威·施特劳斯就是一个不盲从大众的人。他于 1870 年跟随别人从德国到美国西部参加淘金热潮,希望能淘金发财。到了旧金山后,经过几星期的淘金生活,他发现那里人山人海,淘金者中确有人因此赚到了一些钱。但他想,每日从早到晚疲于淘挖,一个月也只不过获得几十美元。如果在矿场上做生意,供应给千千万万的矿工生活必需品,每100 美元营业额赚得 20 美元,每天做 100 美元的生意,一个月可以赚600 美元。何况那么多的矿工在这里,每天何止做 100 美元的生意呢?

经此谋算后,李威·施特劳斯决定不干淘金活儿了,他觉得这些淘金的人每天都口干舌燥的工作,如果自己开个小百货,卖水一定会生意不错,果然不出所料,没有盲从大众淘金的他第一个月的营业额就达 5000 美元,纯利润达到 1000 美元,与一名淘金者相比多赚了几十倍的钱。

后来一个矿工偶然的一句话,让他做起了服装生意。有一次,有位来小店的淘金工人对李威说:“你的帆布很结实,.如果你用帆布做成衣服,要比我们身上的衣服结实得多呢。我们现在穿的工装裤都是棉布做的,没几天就磨破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句话点醒了他,他连忙取出一块帆布,领着这位淘金工人来到了裁缝店,让裁缝用帆布为这个工人赶制了一条短裤——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帆布工装裤。就这样,帆布裤子在矿工中流传开来,大量的订货单雪片似的飞来,他也一举成名。1853 年,李威成立了“李威帆布工装裤企业”,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牛仔裤服装厂。

李威·施特劳斯本是众多淘金者中的一员,但他看到淘金的人太多,就没有再继续地跟随在淘金者的队伍当中,而是独辟蹊径,干出了自己的特色,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对于个人来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难免被吃掉或被淘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老跟在别人后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宁做一只孤独的狼,也不要做一只有很多朋友的羊。 XVTGCajCOs+9Z069W9sRMXG+PJCnDC/0o5bf7oPfcyjZiWqj42hSHYJhTbSdJX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