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向我们揭示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同样,我们在做事时也要尽量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如果是必须要做,那么为什么不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呢?而且,当我们对自己严格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时候,会在别人心里留下“你是个负责的人”的印象,这样在以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相信我们,与我们合作。
也许有的人会说,怎么可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呢?难道人生不允许有挫折和失败吗?事实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也并不是要求我们要苛求完美,这代表的是一种认真细致的态度。有很多人做事不精益求精,只求差不多,尽管从表面上看,他们和别人做着相同的事,可结果却总是无法令人满意。
有位广告经理曾经犯过这样一个错误,由于完成任务的时间比较紧,.在审核广告公司回传的样稿时不仔细,在发布的广告中弄错了一个电话号码——服务部的电话号码被他们打错了一个。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给公司导致了一系列的麻烦和损失。
我们平时最经常说到或听到的一句话是“我很忙”。是的,在上面的案例中,那位广告经理忙了大半天才把错误的问题料理清楚,耽误的其他工作不得不靠加班来弥补。与此同时,还让领导和其他部门的数位同仁和他一起忙了好几天。如果不是因为一连串偶然的因素使他纠正了这个错误,造成的损失必将进一步扩大。
平时,在“忙”得心力交瘁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这种“忙”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假如在审核样稿的时候,那位广告经理稍微认真一点儿,也许就不会这么忙乱。“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许多人都听过,但一次又—次的错误告诉我们,要达到这句话的要求并非易事。
在一次工程施工中,一位师傅正在紧张地工作着。这时他手头需要一把扳手,他叫身边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飞奔而去。他等啊等,过了许久,小徒弟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拿回一把巨大的扳手说:“扳手拿来了,真是不好找。”
可师傅发现这并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气地说:“谁让你拿这么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没有说话,但是显得很委屈。这时师傅才发现,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没有告诉徒弟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扳手。自己以为徒弟应该知道这些,可实际上徒弟并不知道。这位师傅明白了:发生问题的根源在自己,因为他并没有明确告诉徒弟做这项事情的具体要求和途径。
第二次,师傅明确地告诉徒弟,到某间库房的某个位置,拿一个多大尺码的扳子。这回,没过多久,小徒弟就拿着他想要的扳手回来了。
一次把事情做到位,就不会再有后顾之忧。比起一次次的返工,一次细节问题产生的头疼,第一次把事情做到位是最划算的。
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好,同时也就浪费了没做好事情的时间,返工的浪费最冤枉。第二次把事情做对既不快、也不便宜。因此,我们应该这样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不要做到差不多;可以努力达到更高的水平,就不要甘心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首因效应是双方往后交往的依据。留给对方正面的、良好的印象,对方会希望继续和我们交往,增进关系;留给对方负面的、不好的印象,对方则会拒绝继续与我们交往,使关系了结。我们若问他为什么,当事人似乎很难说得清,只是笼统地感到“喜欢”或“不喜欢”。
在结交朋友的时候,第一印象总是十分重要的,这是首因效应告诉我们的道理。可是我们千万不要过于先人为主,把第一印象变成对这个人的总结性评价。因为就像一句俗语说的那样,“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社会复杂,人在与人交往时,因功利性而心怀叵测,这种人到处都有。当朋友对我们好时,不要沉湎于其中;当朋友对我们有些冷淡时,也不要过分计较。“知人知面不知心”,大多一时难以确认,所以还是以静观动的好。否则,以过早的表面印象取舍,下结论,会使我们结交下“地雷式”的朋友,酿成灾祸,也会使我们错过真诚的朋友,遗憾终生。
王睿第一天来这家公司上班,他刚一走进公关经理室,就对副经理唐磊颇有好感。他有干脆利落的工作作风,风度翩翩的仪表,尤其是对王睿十分热情。当他抬头打量王睿时,便喊道:“嗨,小伙子,你好,请坐。”随后带着他熟悉了公司的各个部门,还重点介绍了他所在部门的情况。王睿对此感恩不尽,认为唐磊是个讲义气的朋友,而他们部门的工程师赵涛则脸色阴沉沉的,手里还正忙着设计,只是抬抬头看了他一眼,连声招呼毡没打。王睿在心里给赵涛的定义是“呆板、不热情,肯定是个冷血动物”。此后,王睿碰上事,就以此为“尺度”进行衡量了。对于唐磊的事,他总是尽心尽力,而对于赵涛,当然就是爱答不理了。
到了年底的时候,各项评选开始了,王睿平时工作很努力,也帮助公司签下了几个重要客户,按理说,年终评选的先进个人应该就是他的。可是没想到,结果出来后,唐磊榜上有名,而王睿却被总裁找去谈话,还怀疑他是不是利用公司资源做私事。王睿十分不解。
后来,王睿与总裁开诚布公地谈了谈,并请求总裁去向同事了解情况。没想到,帮他说了公道话,为他挽回损失和名誉的,竟然是工程师赵涛。而且,王睿了解到,向总裁打小报告说自己利用公司资源做私事的,正是自己平时最信任的唐磊。要不是赵涛帮他揭穿了唐磊的诡计,也许王蓉就要蒙受这个不白之冤了。王睿现在真是追悔莫及,后悔自己不应该先入为主,以前为了唐磊这么卖命,却忽视了赵涛这个真正的朋友。
古人云:“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孔子之所以“冷淡”子羽,也正是由于第一次见到子羽时,“其貌不扬”的印象太深,而“看走了眼”。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因此,我们只有抛开“第一印象”的束缚,与人相处时,从言谈、举止中窥探他人;从为人处世中,洞悉他人内心深处的玄机;跳出“第一印象”的“圈套”,不要被“印象”欺骗,练就一双识人的“慧眼”,才能真正地看透一个人。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驾驭人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如鱼得水。
首因效应告诉我们,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以外表判断他人也是人之常情。在选择朋友时,我们的确很容易因为对他人第一印象的好坏而影响情感。然而,这却很容易造成偏差。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只是,外表整洁的人的确比外表邋遢的人看起来舒服得多了。外表如果让人不舒服,多多少少一定会影响到内心的喜恶。我们平常也会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别人的长相:“那个人一脸胡子,长得像土匪的样子。”“那个人一脸奸诈,看起来是很坏的男人。”这些完全都是由外观所下的判断。
人的长相或体型是与生俱来的,并非是自己的希望的。我们如果只是从远处看对方就表示:“我总觉得那个人看起来很讨厌。”那只是表示了我们是气量狭小的人。
在《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竞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绝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力之大。
一天上午,邹涵赶到某公司参加最后一轮应聘,主考官正是该公司的梁经理。临到考试时间快要结束,邹涵才满头大汗地赶到了考场。梁经理瞟了一眼坐在自己面前的邹涵,只见他大滴的汗珠子从额头上冒出来,满脸通红,上身一件红格子衬衣,加上满头乱糟糟的头发,给人一种邋遢的感觉。梁经理仔细地打量了他一阵,疑惑地问道:“你是研究生毕业?”似乎对他的学历表示怀疑。邹涵很尴尬地点点头回答:“是的。”接着,心存疑虑的梁经理向他提出了几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邹涵渐渐静下心来,回答得头头是道。最终,梁经理经过再三考虑,总算决定录用邹涵。
第二天,当邹涵第一次来上班时,梁经理把邹涵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对他说:“本来,在我第一眼看到你的时候,我就不打算录用你,你知道为什么吗?”邹涵摇摇头。梁经理接着说:“当时你的那副尊容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满头冒汗,头发散乱,衣着不整,特别是你那件红格子衬衫,更是显得不伦不类的,不像一个研究生,倒像一个自由散漫的社会小青年。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太坏,要不是你后来在回答问题时很出色,你一定会被淘汰。”
在拓展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千万不可以貌取人。尤其是与女性交往时更要注意,长相甜美的女子,并不一定是聪明或善良的人。相反有些外貌丑陋的女孩子,由于内心的自卑反射,会更加努力充实内在,反而可能是有内在美的、可敬爱的人。
总之,那些内心善良、学识丰富的人,才真是值得我们交往的人。如果我们不能开阔胸襟来接受这些有智慧的朋友,只知结交俊男美女,那就称不上是交际手腕高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