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真观察过螃蟹就会发现,篓子里面放上一群螃蟹,那你就不必盖上篓子的盖子,因为螃蟹是爬不出来的。所有的螃蟹都想往上爬,但毫无秩序的行动会让任何一只都爬不出来,因为只要有一只爬得稍微靠上了,其他螃蟹便会把它拉下来。这个小例子说的就是“华盛顿合作定律”,即: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中国版的说法就叫“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拾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为什么会出现华盛顿合作定律中的这种情况呢?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关系非常复杂和微妙。比如,两个人之间只存在一种关系,三个人就会存在三种关系,四个人就会存在六种关系,关系种类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人数越多,干扰你的人际关系也就会越多,你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这种关系。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 1,那么 10 个人的合作结果有时就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 1 还要小。另一个哲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钟绝对挖不了一个洞。”人与人的合作不是力气和数量的简单相加,因为人的合作不是静止的,它像方向各异的能量,互相推动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
在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的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目前大多数行业的管理制度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换言之,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所以,你想依靠和其他人合作来创造成果,难度甚至超过靠自己努力去创造成果。
1964 年 3 月,在纽约市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凌晨3 点,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受到凶手追杀,在长达半个小时的作案过程中,受害者不停地呼救奔跑,有38 户居民听到或看到了,但仅仅是听到了或看到了,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止,甚至连一个举手之劳的报警电话也没人打。事后,美国大小媒体同声谴责纽约人的异化与冷漢。
然而,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认为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对于旁观者们的无动于衷,他们认为还有更好的解释。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他们专门为此进行了一项试验。
他们寻找了 72 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与一名假扮的癫痫病患者参加试验,让他们以一对一或四对一两种方式,保持远距离联系,相互间只使用对讲机通话。事后的统计数据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在交谈过程中,当假病人大呼救命时,在一对一通话的那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四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通过这个试验,人们对克尤公园现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两位心理学家把它叫作“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更简单地说,就是“旁观者效应”。他们认为: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正是因为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每一位旁观者都无动于衷,旁观者可能更多的是在看其他观察者的反应。这是多么可陷的华盛顿合作定律。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只发生在美国,在中国,同样也有,我们来回顾一下媒体报道的“小孩落水事件”。
旁观者甲本想下水救人,又有些犹豫,他在看其他目击者乙、丙等人的反应。转念一想:“这么多人都看到小孩子落水,总会有几位下去救险的,自己就不下去吧。”
犹豫之间,小孩子被水吞没了。居然没人下水,甲不禁心里有些内疚。再一想,要责怪、要内疚、要负责任,也是和乙、丙等数十人分担,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他走开了。
就这样,一桩旁观者众多,却“见死不救”的事件产生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正在于“旁观者效应”,也就是华盛顿合作定律的存在,当然,这其中存在着看客的冷漠等性格缺陷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依赖心理在作怪。
那么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每个人都生存于集体当中,有时候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实现目标,但是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个单独的个体,不要忘记自己的力量。我们需要集体、需要合作,但我们不能事事依赖于集体、依赖于合作。我们既要做善于合作生存的“小绵羊”,也要做善于独自翱翔的“雄鹰”。